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社会的内在要求、社会利益中介、社会责任等方面,论述了德福统一的社会属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不仅在诗苑勤耕细作,而且还撰写了大量政论和哲学著作,其中就蕴涵着德福配称的思想。本文将就雪莱德福配称的内涵、践行的工具性原则和影响因素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探讨德福统一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对当代社会为什么需要德福统一进行分析,对德福背离现象的普遍存在、因果报应机制失灵、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不对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据此提出在当代如何实现德福统一。  相似文献   

4.
现实生活中的"德福矛盾"要在制度的不完善、道德观念的转轨、公民意识的缺失以及媒体的负面引导等方面找原因。在理论上可以论证德福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在实践上可以通过完善制度、开展荣辱观教育、提升公民意识、发挥媒体舆论的正面作用等方面解决德福之间的矛盾,实现德福一致。  相似文献   

5.
6.
孙斐 《现代企业教育》2014,(16):251-251
人的道德形成是一个发展过程。幸福在道德体系中只是一个方面,道德的完善,包含着幸福,人的社会化贯穿人类始终,人在社会活动中药不断地修正、定位角色转化,提升自身人格的升华,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  相似文献   

7.
由于德性与非德性幸福之间既有一致又有冲突,因此需要对两者的统一问题进行探讨。基于博弈论的“囚徒困境”视角的分析,得出德福统一即求福博弈中“囚徒困境”难题的破解可通过无限次重复博弈、公正的社会建制、“德性人”与“理性人”共赢并进这三条途径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职业道德境界由低到高可以相对地分为谋生、责任、乐业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在基本内涵、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利益观、职业理想、职业情感、职业幸福观和精神境界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幸福既是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视阈内的理论难题,也是人生实践中充满诱惑而且难解的人生之谜。从学术研究角度看,界定幸福的涵义实非易事,因为幸福难以定性,也难以定量。正确认知幸福有助于人类走出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心理危机。幸福的涵义可界定为:幸福是人的迫切而合理的需要通过正当途径得以实现或部分实现时的积极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10.
闫建璋 《教育科学》2021,37(1):17-22
师德修养一直是学界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相关文件对师德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究竟如何提升新时代师德修养水平,使其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是亟待我们研究的课题。新时代师德修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提升,经历道德楷模、道德君子和道德圣贤三重境界。道德楷模阶段,师德表现在职业道德规范上,"社会"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社会角色安排下遵守职业道德规约;道德君子阶段,师德表现在内在道德品质上,"自我"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主体性意识的推动下获得内在道德品质;道德圣贤阶段,师德表现在高尚道德人格上,"他者"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善良意志的驱使下实现人性完善。道德楷模、道德君子和道德圣贤三重境界必不可少,螺旋式上升,逐步达成师德修养提升目标。  相似文献   

11.
王杰亭 《班主任》2007,(11):29-30
师德,是指教师的品行修养、道德教化和人格完善。师德的本质,是对学生的诚挚爱心。师德也是一种职业道德,但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导致师德与一般的职业道德有着极大的区别。"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对师德的最好诠释。当然,师德的境界是有层次的。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时代新人担当大任培育目标,应以立志锚定内驱动力,让青年“立大志、立斗志、立强志”,引导时代新人成为愿担重任的觉醒者;以互信构筑实践平台,促使青年在青春梦与中国梦的双向奔赴中“有信心、能信赖、强信念”,赋能青年成长,可担重任;以求真实现全面发展,在“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养成真精神”中让青年能担民族复兴之大任。  相似文献   

13.
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需要依靠教育来培根铸魂、深入人心,从而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华民族历史观是时代的产物,它源自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在当下,这一史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是时代的任务,其推进有着三重进路,一是把握人民主体性的民族历史认同,以唯物史观阐明中华民族的“人民”本质;二是抓住统一延续性的国家发展脉络,以平衡的历史立场明晰“中国”国家性质与疆域变迁;三是激扬历史共融性的共同体建设情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出发点构建多学科协作下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的大势,而历史在其中起着理解过去、感知现在、激扬未来的关键作用,只有让中华民族历史回应各族人民的根本问题,才能鼓舞中华民族迸发出更为磅礴的前进动力。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体,正处于知识储备和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因此就更要注意自身的文化修养。现在的中学生比以前的学生聪明多了,进步多了,知识结构也先进了。思维敏捷,常常语出惊人,但是问题也不少。因此,我们势必探索和谐德育的建构与操作,而对中学生来说,如何加强中学生的文化修养,就成了现阶段中学教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了。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教学理解是教师看待教学意义的思维方式和视野,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诸多教学观念的综合体现。具体言之,在科学理解进路中实现其从"科学认识论"到"生活认识论"、从"再现原意"到"探究理解"的转向;在人文理解进路中实现其从"意义复原"到"意义商谈"、从"强制灌输"到"反思理解"的嬗变;在实践理解进路中实现其从"教师自我解释"到"教学实践智慧"、从"教材课程观"到"课程文本观"的跃升。  相似文献   

16.
17.
学校既是一种制度存在,也是一种文化存在,亦是一种制度文化的存在。学校道德教育是在制度文化架构和安排下的制度性活动。学校道德教育的持续、纵深开展和有效推进,有赖于学校制度文化的规范、支持和保障。学校制度文化与学生道德发展紧密相关。学生道德品质的结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有机的体系,涵盖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充分发挥学校制度文化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认知发展机制、情感激励机制和实践活动机制的作用,并促使三者良性互动,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性的养成,推动学生道德发展,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跃升,服务于道德自由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所谓体验是指人通过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或自己身体行为直接感知客观现象,并开动思维机器认识现象本质的过程,它是主体者的亲历性活动。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境,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9.
近二十年来,中小学教育研究空前活跃,新观点、新方法、新体系层出不穷,成果颇丰。静观默察,这里面确有许多值得沉思的问题,关系着教育研究的深化和教育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道德责任判断的直接目的在于找出可称赞或谴责的原因,对行为者做出合理、公正的道德判断,使其承担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从而减少和消除不公,融洽社会关系,引导行为主体朝向更崇高的目标。道德责任判定涉及行为者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行为后果和价值标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