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下列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穴一雪1.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1.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挈妻子而去之走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穴二雪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1.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文献   

2.
唐西 《新读写》2013,(6):46-48
兵者诡道 兵者,诡遭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  相似文献   

3.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之。此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也。" 初中时背过这篇课文。对于东施效颦,嘲笑过,也不齿过,足见其观点之深入人心。但对于"东施"  相似文献   

4.
正出处:西施病心而矉(pin)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庄子·天运》  相似文献   

5.
古代寓言     
丑女效颦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注: 病心:害心疼病。实是胃病。颦:皱眉头。挈:携带。  相似文献   

6.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 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相似文献   

7.
《司服》栽: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鸶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  相似文献   

8.
登麓山赋     
岳麓名山,湖湘圣地。假湖水之流而通五湖,拥长沙之地而生灵秀。集天地之精华呈恢宏之势;累千年之造化,而人杰地灵,名传四海。时维九月,天朗气清,无雨雪之忧,亦少蚊虫之虞,久仰盛名,携二友而登山。自江岸西眺  相似文献   

9.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  相似文献   

10.
一、示范性高中“示范”什么示范性高中之高不在楼堂之高,而在其内涵之高;示范性高中之大不在规模之大,而在其效益之大;示范性高中之好,不在训练学生考试之好,而在其培养学生素质之好。示范性高中的价值和作用重在“示范”。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与鉴赏》2009,(5):33-34,55
楚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  相似文献   

12.
黠鼠赋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役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为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之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无失声于破斧;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俯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相似文献   

13.
荀子固然反对“大天而思之”,反对“从天而颂之”,反对“望时而待之”,反对“因物而多之”,反对“思物而物之”,反对“错人而思天”,但他并不主张“勘天”,并不主张“征服自然”,并不主张“人定胜天”。荀子所主张的是“物畜而材之”、“应时而使之”、“骋能而化之”、“理物而勿失之”。荀子所谓“有物之所以成”,就是无望于天而有专于人;其所谓“制天命”,实质就是“人成天生”。  相似文献   

14.
课文内容: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  相似文献   

15.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侯谓睹师赞曰:“乐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赞对曰:“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乐羊既罢  相似文献   

16.
论理学     
第二部思维第四章思维概说第一节判断为概念之本吾人已知论理学为研究关于事物思维之科学。而所谓关于事物之思维,则为判断(由语文表而出之,即谓命题)、概念及推理之通称;故此三者实为思维之三要素。本章之目的,在对此三者之本末终始关系,给以总括之说明,籍便以下各章之分别探讨。所谓思维,即是一种认识事物真像之精神劳动;而判断则为其中最大量,最普遍,最基础之原始要素。此即是说,概念为由判断而生,推理亦为由若干判断连结而成。例如:“凡人皆死,某甲是人,故某甲必死。”此一推理,即系由三个判断连结而成;而其中之每一个  相似文献   

17.
微语     
正因为陶行知非常注重"生活教育",所以他的眼光总是往生活的根基上看,然后让自己的文字一如生活本身——顺生活之需要而自然挥洒,便有篇幅之短长;随生活之场合而开口动笔,便有文体之多变;依生活之脉络而观察、思考,便有材料之活水;据生活之俗尚而演说、作文,便有语言之本色。一言以蔽之,陶行知的文字,来自生活,是为他的"生活教育"服务的。  相似文献   

18.
论教育之宗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  相似文献   

19.
将荀子渐化思想与庄子、禅宗的化思想进行比较,可从以化为中心在学理上厘清儒家的荀子与道家、佛家思想之区别。从化之对象来说,荀子在性,庄子在道,而从化性而言,荀子主张以礼为则的由渐、积而化,而庄子则在化道;从化之路径而言,虽然,荀庄皆言自化,但由于庄子是依无形之道而化,故为自化,而荀子所化皆积于学礼,故曰外化;从化之工夫来说,荀庄以朴同为目标,但由于学术路向不同,一则心内体道而归朴,一则心外学道而归仁,这是荀庄化道工夫之异矣。荀子的渐化思想,主张由渐而化,由积而化,故而叫做积渐或积靡。也就是一种渐进的缓慢的修行方法,化之工夫,积渐也是化之动因。其化之方式亦如中国禅宗史上之渐修。  相似文献   

20.
歪打正着     
原句东海有鳌焉,冠蓬莱而浮游于沧海,腾跃而上则干云,没而下潜于重泉。……群蚁曰:"彼之冠山,何异我之戴粒?逍遥封壤之巅,归伏乎窟穴也。此乃物我之适,自己而然,我何用数百里劳形而观之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