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阅读教学中"读"是基础,人是根本。阅读教学首先要"用好教材",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组织、引领。其中,引导学生于文本"无字处"体会作者的思想,进行语文阅读训练,动态地把握课文整体,就能让文本"空白"处熠熠生辉。一、挖掘语言空白,促进与文本交流,充分与文本对话  相似文献   

2.
<正>"多元解读"中的"多元",一是指解读主体的多元。进入文本阅读的读者都可以称为主体,具体到语文教学之中,"多元"指的是教师、学生、作者,他们都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对文本进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读。二是指文本的意义的多元。文本并非是语言形式本身而是审美主体在阅读文本时,产生于知觉经验中的整体的形象,文本作为一种"图式化外观",读者通过阅读活  相似文献   

3.
正文本解读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凭借文本与编者、作者进行的阅读对话。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必须经过三个层面:一是正确的解读,二是准确的解读,三是有创意的解读。正确的解读是文本解读的基础,要求包括了读准字音、读通文本、弄清词义、理解大意等等;准确的解读建立在"正确的解读"的基础之上,是文本解读的第二层次,要做到字、词、句、段、篇贯通融合;创意的解读是对文本全面、深入、个性化  相似文献   

4.
正放眼当今的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无度的现象普遍存在:要么坚持"深度阅读",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时总是深了再深;要么打着"广度阅读"的旗号,旁征博引,甚至撇开文本,八面开花;要么振振有词要"文本细读",从头到尾、从文字到标点,乃至一切细枝末节……所有这些,都是超越了"度"的教学。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度",必然在另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整体领悟"式阅读教学颇受语文教育界关注。人们在对此进行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也走入了一些误区:认为"整体领悟"式阅读教学适用于任何文本,忽视了阅读对象的范围;将"整体领悟"式阅读定位于纯粹的"整体"感知,忽略了对课文的细节分析;对学生"整体领悟"式阅读学习放任自流,忽视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对于这些误区,我们应该仔细分析,认真思考,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尽量将其避开。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教者,在组织学生阅读文本时,应该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发现文本中存在的"张力",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学生心中产生"张力",最终让学生通过阅读消除"张力",进而完成一次对文本的"解读"。本文试结合几则教例谈谈阅读教学中如何生成"张力"。一、制造"矛盾"生成"张力"矛盾是一种抵触与对立。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的对立与抵触之处,往往能造成学生的认知失调,进而产生"张力"。  相似文献   

7.
正语文教学过程中,首推文本解读。文本解读的多元化,能创设出一个灵动的课堂。不过,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不经意间就会陷入一些误区:粗浅解读,流于表面;曲解误读,误导学生;脱离文本,忽视重点等。因此,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提出文本解读的几点建议: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对文本进行陌生化阅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换位性文本阅读;以教师的身份,细读文本,潜心会文。一、文本解读的误区(一)"仅仅是封建教育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吗?"——文本  相似文献   

8.
合理、科学的文本解读是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师是为学生而不是为自己解读文本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几种解读文本的误区:非文本化的阅读,贴标签式的阅读,过度、庸俗化的解读。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缘由,并探索正确解读文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钟碧梅 《考试周刊》2014,(11):21-21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关系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备课中要不断探索阅读教学的规律,充分"素读"文本,保持阅读的新鲜感;文本"素读"要立足于文本,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在课堂上创新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教师的个性化阅读发掘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最终呈现出充满智慧的阅读世界,有效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浮浅,必然导致教学的浮浅。只有教师首先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才会在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时游刃有余、张弛有度,课堂教学才有内涵与深度,文本的价值、教学的价值才会得以充分体现。但教师对文本"深度解读"究竟为何而"解"?"解"出什么?"深"向何处?又如何去"解"……这些问题本身就需要深度思考与解读。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要关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阅读文本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前提,只有通过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学生的感触才是“原汁原味”的,才是“超级震撼”的。而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和情操的熏陶都是源于对文本的解读,文本给学生提供了阅读、思考、感悟的客观条件,而学生也从文本的解读中获取了大量的有效信息。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而,我们更应该依托于这些例子,但又不能局限于这些例子。更多的是要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  相似文献   

12.
<正>文本解读境界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走进文学作品,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达到的程度,表现出来的状态。不同的人阅读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阅读同一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感悟。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呢?《五灯会元》第十七卷,唐朝禅师青原惟信曾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  相似文献   

13.
"张力"的本质是文本的内涵和外延的有机协调。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张力"的生成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高中英语阅读"张力"生成的重要性,在课堂中创设满足"张力"生成的条件,利用多种途径生成文本的"张力"。"张力"生成的有效途径有: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对目标文本进行预热;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多种感官介入,实现文本的由抽象到具象;观察阅读前后情感变化,完成对文本的内化。  相似文献   

14.
在对小学语文"随课微写作"教学创新设计时,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教学调查。在文本解读的同时,给学生提供进行微写作思维启动时机;在课堂互动活动中,全面优化微写作的操作程序;在课堂训练时,利用多种教法调整,升级"随课微写作"体系,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成长提供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正"文本研习"主要是针对一些典范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以期提高学生理解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文本研习"的理解与操作存在一些问题,走进了教学的误区。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研习",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文学类文本的教学解读,除了靠大量高品位的文学阅读,在反复阅读中潜移默化、逐步提升之外,也是有门道的。找到这样的门道,就找到了解读的“钥匙”。文学类文本的教学解读,有三把重要的“钥匙”,分别是:抓文本矛盾处、抓文本反复处、抓文本易被忽略处。  相似文献   

17.
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本时,离不开文本的多元解读。运用多元解读,学生展开与作者的对话、交流,形成思想的碰撞,有融合,有激发,也许还有冲突,或者更有超越时代和社会的新解。然而在现在的多元解读中却出现了类似于朱自清《背影》中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这样肤浅、荒谬的认识,而教师却往往为其叫好,这就不免陷入了学生有发现都是可贵,当然都应该肯定的误区。要使多元解读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我们与文本的对话中应该有一个或几个边界。教师若在引导学生对文本多元解读时遵循这些边界,可以让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更为顺畅地展开,不致迷失语文教学以人为本的本质,从而获得更丰富多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所谓阅读从"假如"开始,就是教师针对学生阅读的困惑,使学生用"可能的假如"来置换作者"文本的假如"("可能的假如"是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困惑处的假设,而"文本的假如"是作者在写作中对各种假设的合理选择),然后进行  相似文献   

19.
群文阅读教学从单一的"为读而读"转到"由读悟写、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共进"的轨道上来,致力于"阅读理解"与"学习表达"的有机融合。尝试在阅读中深化,在创作中内化,在评赏中升华,让学生得知文本内容含义,得见文本形式秘密,构筑起在文本语言文字中走一个来回的全新解读平衡。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从"文本表面"深入到"文本深层"的解读。在重视体验阅读、引领深度阅读和紧扣现实探讨三方面做足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精神愉悦,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