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文章意蕴在材料的核心处,且写作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实感和亲近感。"——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记叙文一类卷评分细则"主旨与材料"神似",而有个性,有"灵犀"相通之默契,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实感和亲近感。"——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记叙文一类卷评分细则纵观2014年江苏作文阅卷的评分细则和2013年在  相似文献   

2.
正"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是写作中选取材料、突出主题、优化结构的重要方法,也是记叙文写作的重点;新课程标准也要求中学生能够"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今天呢,我们就记叙文写作的"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作一个交流。与中心关系最密切的内容须浓墨重彩,极力渲染,要详写;与表现中心有关,但只是起到陪衬、辅助作用的,或只起一般交代作用的应该略写。说起来似乎比较简单,  相似文献   

3.
<正>在叙述过程中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是写好一篇记叙文的基本要求,因为只有这样,文章才会重点突出,主旨分明。如果该详的不详,该略的不略,那整篇文章就会主次颠倒,中心不明。【文题呈现】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一路摒弃许多东西,比如嫉妒、自私、冷漠、怯懦、利欲……但也有许多  相似文献   

4.
我喜欢夏季     
题目 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一、以"在双休日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做到有详有略。二、夏季有蝉鸣、蛙鸣、虫鸣组成的交响乐,夏季有西瓜、啤酒、冰糕之类的美食,夏季有短裙、遮阳帽、太阳镜组成的风景,夏季有游泳、旅游、营火晚会带来的欢乐……夏晨是凉爽的,夏夜是迷人的。夏季里可写的人、事、景、物很多。以"我喜欢夏季"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做到详略得当。(苏教版)提示:为了突出文章的重点,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在写作时,应该有详有略地记叙。重要的材料,要详写,要精雕细刻地描写,这样,文章内容才能具体、生动、感人。次要材料要略写,因为次要…  相似文献   

5.
<正>技法导航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往往缺乏对材料的合理取舍,详略处理不当,以致文章形同流水账,淡化主题,毫无色彩。其实,一篇记叙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材料的恰当安排,该浓墨重彩就要不惜笔墨,该言简意赅就要惜墨如金。一、主旨详,陪衬略古人说:"详略者,要审题之  相似文献   

6.
邹小千 《西藏教育》2014,(11):29-30
<正>一、记叙文写作在高中教学中的尴尬现状及原因在日常高中作文教学中,基于应试之需,许多教师大多让学生"操练"议论文,对于记叙文却不太愿意花过多的时间去训练。其原因有三:一是记叙文的写作对学生有难度,材料不容易选好,文章不易出彩。而议论文,由于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加上平时训练较多,因而轻车熟路。二是写记叙文有风险。写记叙文稍有不慎,得分就会比议论文要低。因为学生不善于将趣、情、理灌注到材料和写作的过程中,材料又没有  相似文献   

7.
<正>一、记叙文写作在高中教学中的尴尬现状及原因在日常高中作文教学中,基于应试之需,许多教师让学生"操练"议论文,对于记叙文却不太愿意花过多的时间。其原因有三:一是记叙文的写作对学生有难度,不容易选好材料,文章不易出彩。而议论文,由于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加上平时训练较多,因而轻车熟路。二是写记叙文有风险,稍有不慎,得分就会比议论文低。因为学生不善于将趣、情、理灌注到材料和写作的过程中,材料又没有经过改造,所以  相似文献   

8.
身边的课堂     
<正>八年级(上册·苏教版)第二单元: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在一篇记叙文里,详写和略写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详"就没有"略",而同样,没有"略"就无法突出"详"。那么如何确定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呢?首先,我们要稳稳地抓住叙述的中心,与中心靠近的部分,浓墨重彩地详述,而与中心有关但没有直接关系的部分,则惜字如金地略述。这样,一锤定音,安排好整篇文章的布局,  相似文献   

9.
<正>写作写人记事类的记叙文,紧扣题意选择材料,进而根据主旨的表达需要,确定重点细节做好详略安排,是作文成功的关键。重点细节犹如"红花",必须有"绿叶"的映衬,跟有了"绿叶"的衬托"红花"更加漂亮一样,重点细节有了相关信息的交待和补充、相关情节的铺陈和照应等,文章主要内容、主旨中心就更加突出鲜明了。但就写作训练的实际情况来看,某些材料切题、详略得当的习作,因为忽略与中心事件相关的信息,或者对题意中所隐藏的相关信息缺乏交待和叙述,导致文意逻辑性不很完整,行文思路不够自然,文章整体少  相似文献   

10.
[一技] 叙事,是记叙文的主要功能.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描述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要想把一件难忘的事生动地描述出来,需要注意如下方面: 一、点面结合,详略得当 在叙述某件事情的过程中,为了使文章结构繁简得当,我们可以采用“点上详,面上略”的剪裁方式.所谓“点”,是指重要事件或重点人物,直接体现文章主旨;“面”往往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作用.写作中,要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  相似文献   

11.
<正>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这条线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耀眼的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彩线。这根彩线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也是文章的提纲。因此,写作记叙文,须"纵横联结,一线串珠",使文章层次井然、主旨突出。  相似文献   

12.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同学们通过各种方式、途径,积累了一定量的写作材料,这为写好作文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在具体写作中,还要根据表达中心意思的需要,对所选材料作些“剪裁”,使记叙的内容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这样就能使文章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结构严谨。反之,眉毛胡子一把抓,势必造成主次不分,轻重失调,不是由于过详而显得哕嗦,就是由于太略而模糊不清。  相似文献   

13.
水果大都有一个坚实的果核,果肉依附在果核上。学习写记叙文,也应该试着在记叙文中设置一个“核”,让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依附在这个“核”上。这里所说的记叙文的“核”, 不是记叙文的主旨,而是在记叙文中凝聚内容、承载情思、起核心作用的具体的事或物。究竟什么是记叙文的核心?还是看一些具体的例子吧。  相似文献   

14.
记叙文是高中阶段写作训练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文体类型之一,但是高中学生大多不熟悉记叙文的写作结构,导致作文或结构混乱,或存在刻板套路,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对于记叙文的写作逻辑认知不足造成的.对此,文章提出了高中记叙文教学的序列化思路研究,一则希望提高记叙文写作教学质量,二则希望为高中语文教师的序列化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时下,材料作文仍是高考的宠儿,而议论文则是这种考试形式下常被首选的文体。记叙文常常被"抛弃",是因为要选择一则符合材料的素材不容易,倘若选材失当,写作不能切题,便"一失足成千古恨"。但事实上,一篇"马马虎虎"的记叙文在众多平庸的议论文当中更能脱颖而出,赢得青睐。这"马马虎虎"的记叙文首先就应该是切题的。记叙文要做到切题,可分两步走:选材与材料的切合、构思与选材的切合。  相似文献   

16.
在2015年南通一模考试中,我班48分以下的作文中有7篇记叙文,3篇议论文;42分以下的作文3篇,都是记叙文。其中记叙文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点题不到位。学生写作记叙文的点题能力亟待提高。在对材料审题准确的前提下,如何做到巧妙点题呢?首先,最重要的是选材方面,所选素材要适合文章主旨,剪裁得当,并且通过相关的人和事,通过情节变化来诠释主题。正例:《千雕以跨高》中雕刻木雕鲤  相似文献   

17.
材料作文亦称供料作文,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作文训练形式,也是中考常用的命题形式。一则(或数则)材料的含义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多侧面的,在它众多的意蕴中,有一条是主要的,这就是主旨,其余的则是次要的,可称为“侧旨”。写作时作者固然可以据主旨立意,但也不妨据“侧旨”立意。  相似文献   

18.
家乡的木船     
<正>八年级(上册·苏教版)第三单元: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一、确定写作的重心。弄清自己要表达什么,强调什么。二、注意文体要求。一般记叙文,注重叙述的生动性、形象性,要考虑开头、过渡、照应等诸多因素,有时还要运用设悬念、埋伏笔、作铺垫等写作手法,力求文意曲折、耐读;如果是议论文,则要有观点,有正反方面的材料进行论证,有总结归纳,力求层次清楚,结构严谨。三、叙述详略得当。要合理安排文章结构,文章的详略显得尤为重要。最能突出主旨的部分,要详写;和主旨相关的内容,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9.
水果大都有一个坚实的果核,果肉依附在果核上。学习写记叙文,也应该试着在记叙文中设置一个“核”,让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依附在这个“核”上。这里所说的记叙文的“核”,不是记叙文的主旨,而是在记叙文中凝聚内容、承载情思、起核心作用的具体的事或物。究竟什么是记叙文的核心?还是看一些具体的例子吧。先看一些名家的作品。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看上去挺散,其实有一个具体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讲义”。文中写了藤野先生为作者改讲义,又写了日本学生以藤野生先为作者改讲义泄题为名攻击作者,最后写了收藏讲义和丢失讲义。作者正是以…  相似文献   

20.
<正>"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这原本是加多宝凉茶的经典广告语,但是在如今的材料作文写作中,有些学生却用自己的作文实实在在地诠释了这句广告。如今的高考,材料作文已然一统天下。材料是写作的引子,也是写作的抓手。但是,在材料作文写作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不是从总体上认真审视材料,不去仔细辨析核心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与"邻近概念"的区别,不梳理材料的内在逻辑,而是生搬硬套或无限延伸,凭自己的喜好或想当然,千方百计地将材料的主旨"嫁接"到自己熟悉的甚至写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