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文章在梳理近百年以来学界对《孔乙己》主题归纳的基础上,将其主题的探讨纳入鲁迅作品反"看客"母题系统来加以解读,通过揭示《孔乙己》的主旨在于揭露抨击"看客吃人"的现象,得出"看客"扮演着悲情刽子手的角色,进而深入探讨其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并具体分析其"看客"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联系鲁迅先生生平,再次细读其"最喜欢"的《孔乙己》,我们竟至发现:酒店小伙计"我"和孔乙己都是先生影子一般的存在——或者,我们甚至可以说,《孔乙己》近乎先生的"夫子自道"。既如此,对于孔乙己的形象与性格也颇有重新分析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看客是现代文学中独特的一群人物。他们喜欢"看",热衷于热闹,他们麻木、愚昧、无聊,他们甚至比杀人凶手更加让人憎恨。纵观中外,看客这类小人物总是蠕动在各类文学作品中。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及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中就塑造了十分经典的看客形象。这两篇小说都选入了部编本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对这两篇文章中的看客进行解析,不仅能深入挖掘文本的深意,还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理解人性。  相似文献   

4.
既出于对旧式知识分子的深刻了解,又由于自己精深的艺术造诣,鲁迅为我们刻画了孔乙己这一悲剧形象。对于这一形象,鲁迅自己也深感满意,他曾经对孙伏国说,在自己所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  相似文献   

5.
短篇小说《孔乙己》自发表至今已近百年,主人公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之后塑造的第二个病态社会里的经典中国病人形象。《孔乙己》尽管隔着久远的时空,却依然无法阻挡它那迅速而又逼人的深刻性。鲁迅的学生孙伏园在《关于鲁迅先生》一文中说: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中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已译了外国文。我问他的好  相似文献   

6.
王飞 《现代语文》2006,(8):63-63
《孔乙己》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是鲁迅先生自己感觉最为得意的一篇力作。在宽松的心态下、悠闲的情绪中,鲁迅将一生创作中最具有智慧和创造力的伟人思想通过《孔乙己》展露在读面前。那样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那样一种力透纸背的讽刺与批判的力量,借一人的不幸遭遇和众多看客的无情取笑,给社会的芸芸众生上演了一幕悲剧,显示了发人深省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他本人最满意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篇幅不到3000字,却极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孙伏园在《关于鲁迅先生》中评价《孔乙已》“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孔乙己》体现了鲁迅先生“揭示社会的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意图,同时塑造了“孔乙己”这一影响深远的典型人物形象,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着重塑造了孔乙己这位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如果细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一个看似"次要"也容易被读者忽视的人物——咸亨酒店掌柜的身上,着墨不少也颇费心思,从而使得这个形象真实、鲜明、深刻,值得我们细细玩味。一、刁钻、精明的生意人  相似文献   

9.
鲁迅论“国民劣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孔乙己》《药》《祝福》《故乡》《阿Q正传》等小说中,鲁迅先生以形象的描写对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在杂文中,鲁迅先生对国民劣根性也有许多论述,了解这些论述,对我们解读上述小说会有很大帮助。现将鲁迅先生的相关论述分十五个方面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现代文学的旗手一鲁迅先生。他的作品《彷徨》、《呐喊》成为我们新文学的奠基。受到国内外文坛的高度评价。在他描写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的作品中《孔乙己》当推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鲁迅先生在塑造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时,对服饰细节描写的巧妙运用,更可谓是独具匠心,彰显出文学巨匠惊魂惊梦的悲剧美笔法。  相似文献   

11.
鲁迅收入《呐喊》、《彳旁徨》的25篇小说中几乎三分之二的小说都着墨不同地勾勒、描写了看客的形象。鲁迅以其敏锐的眼光窥探到了我们民族的病根,捕捉到了国民的恶习,揭示了深刻的悲剧意蕴。分析鲁迅笔下的看客,对于处于当代社会中的人们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小说《孔乙己》描写的是孔乙己悲剧的一生,但笑声却贯穿了小说的始终。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先生用不同的笑声完成了对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塑造。小说中的笑声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掌柜无情的笑声,看客无聊的笑声。小伙计无知的笑声和孩子们无邪的笑声。不同的笑声不仅反映人物的不同身份,而且反映了他们对孔乙己的不同态度。小说中的笑声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时代的黑暗、冷酷与人们精神的麻木。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孔乙己》中以酒店小伙计的视角记叙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三个主要场景的精彩描写道出了孔乙己最终成了"孔乙己",让读者在鲁镇酒店的小格局中看见了当时的大社会。  相似文献   

14.
《孔乙己》这篇小说,作者鲁迅先生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教育下灵魂被扭曲的读书人形象,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本文通过详细阐述了孔乙己的语言,进而对孔乙己扭曲的灵魂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旧中国农民和知识分子是鲁迅先生小说中两种主要的人物形象,闰土和孔乙己又是这两类人物的代表,本文就以《故乡》和《孔乙己》为例,赏析鲁迅小说的艺术手法,重点分析了在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中对比手法的成功使用,以便于我们更好的阅读和理解鲁迅先生的小说,并以此来指导学生在作文练习中尝试使用对比手法,取得了很好的阅读和写作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姚可欣 《文教资料》2013,(35):79-80
鲁迅的《孔乙己》对中国看客精神多有表现,而蹇先艾《水葬》,对看客也有所描写.本文将二者进行比较,对于鲁迅和蹇先艾笔下的看客与其表现的人性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7.
“看客”是鲁迅小说中常见的人物群像,由此衍生出的“看”与“被看”二元结构是其基本主题模式。莫言《檀香刑》依循鲁迅的批判精神,把“看客”形象升华到了更高的艺术层次。比较分析二者笔下“看客”形象的异同,透过“看”与“被看”之间的权力关系,凸显“看客”形象的审美价值及其对于文学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文学 《成才之路》2009,(10):95-95
在当代文学史中。鲁迅先生对农民、知识分子、妇女问题十分关注。他曾在《呐喊》自序中这样写道:“……凡是遇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当然要推神,善于改变精神的,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还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在鲁迅的笔下,从对社会冷眼相待的狂人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涓生,从被生活折磨得如同木偶的闰土到义无返顾的刘和珍……所有形象都代表了病态社会中生活在不同阶层的人们的共同特点,都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和广泛的影响。我认为在鲁迅的小说中,对妇女形象的塑造,可以说涵盖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妇女所特有的性格特征,很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19.
《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这些作品所刻画的主要人物孔乙己、祥林嫂和阿Q尽管形象不同,性格各异,但深入思考后,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些共性:孔乙己、祥林嫂、阿Q是鲁迅先生精心雕琢的一组“多余人”群像。  相似文献   

20.
曾伟萍 《成才之路》2013,(11):48-48
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这个文学形象的,也无不被这个苦人儿的形象所震撼的。据鲁迅的朋友回忆,鲁迅在世的时候,在他自己创作的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鲁迅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个苦命人儿形象的?运用了怎样的叙事艺术?一、匠心独运的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