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见证着阅读和写作有着紧密的联系.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认为:“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写作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写作能力.立足文本找写作材料,有利于培养观察和想象等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读中指导写 在写中引导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它对指导学生作文起着铺路垫基的作用。如何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有机结合,发挥课文的作用,将阅读和写作的知识落到实处,做到教哪一方面的知识就让学生练哪一方面的技能,使他们在写作时,有所依托,有所仿效,进而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逐步达到仿中创新,在借鉴中求异呢?我认为其方法是:在读中指导学生写,在写中引导学生读。  相似文献   

3.
陈树波 《教师》2011,(16):82-83
德尔文·G·舒伯特在其《Reading Is Writing》中指出:教科书所编的阅读课文是写作素材的集聚地,是语言现象的展示厅,是语法规则的剖析室,是文章体裁的示范本。这揭示了把写作教学贯穿于课文教学中,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写作技能训练,真正做到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因此,通过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整合,可以达到既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又提高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一种手段,是读者运用大脑中的句法知识和语义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预测,并在阅读过程中加以证实和修正的过程。阅读过程涉及读者的语言能力、理解推理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阅读速度。可以说,阅读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外语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一、改革课文教学,打好语言基础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课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课文  相似文献   

5.
阅读是写作的积累,写作则是通过把各种信息经过加工内化、锤炼,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一个思维过程。读和写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与写作能力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以阅读促进学生的写作,注重培养学生学会仿写,使学生掌握写作技能,注重培养学生多写多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获得提升,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开心写作,有效做到读写结合。  相似文献   

6.
一、强化阅读、积累素材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在知识积累和生活经历还相对不够丰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阅读来拓展视野,培养情趣,积累写作素材。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课文作为写作范例和现成生活情境中素材的作用。作文教学要实现与阅读教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一、"读写结合类课型"的价值追求语文教材是教学中的"例子",是一种范式。我们进行"读写结合类课型"的研究,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学好教材这个"写作范式",以确实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学生在阅读课文这个"例子"的同时,可以形象懂得某一类作文该写些什么,该怎么写。小学生具有较强的表达欲望,学习了课文中的语段,让他们模仿课文例子,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的目的 ,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交际性阅读能力 ,即能有效地获取书面信息、实现交际目的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阅读训练应体现在课文教学中。大多数课文是阅读的好材料 ,在教学中 ,教师应切实落实阅读训练 ,突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不应以教师的讲解替代学生的独立阅读理解 ,教师要将语言知识教学与阅读技巧训练相结合。2.合理选择背景介绍和情景设置。英语阅读材料具有深厚的西方文化内涵。因此 ,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要适当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必要的背景知识一可激发学生兴趣 ,二…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从来都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为学生的写作服务,而写作的素材又来源于阅读的独特体验。以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例子",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活动,对学生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写作意愿而言,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领会、鉴赏课文的能力,引导他们不断从课文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以服务于习作。广泛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丰富写作素材,解决缺乏写作内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扎扎实实地落实小学作文教学工作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任务。经过几年的努力和探索 ,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也并非一件难事 ,正如阿基米德所说 :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一、以单元训练为支点 ,打好学生写作的基本功现行浙江省义务教育九年制小学语文课本在编排上突出地体现了每个单元一个训练重点的特色。课文既是体现阅读训练重点的好材料 ,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阅读为写作铺路架桥 ,写作在阅读的基础上提炼、升华 ,读写结合则是提高学生写作基本功的主要渠道。1 重视读…  相似文献   

12.
顾文娟 《甘肃教育》2008,(21):50-50
一、改革课文教学形式,打好语言基础 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课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课文教学中,着重要抓好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3.
在有限的中考复习时间内提高学生的作文应试能力,让学生在中考时取得理想的分数,首先就要上好作文复习课:要研究作文的命题样式;要研究文本,帮助学生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特点;要培养学生快速写作的能力;组织学生学习中考作文评分标准,查找不足;要加强专项指导,确保突破难点。其次在复习教材中的课文及进行阅读材料训练时,指导学生注意收集整理可以为我所用的材料,并且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写作技法,做到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4.
正崔峦老师说:"作文教学的根在阅读教学。"实践表明:读写结合能够使理解和运用相得益彰。阅读教学中,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可以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从系统学角度来说,学生阅读是输入,书写是输出。阅读的终极目标是输出,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由表达。因此,理解的终极目标是运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下第七单元围绕"作家笔下的人"主题安排课文,目的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  相似文献   

15.
“讲读课文”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交给学生阅读的钥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讲读课文为什么要坚持“以读为基础”呢?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通过阅读的实践才能培养起来;另外,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从阅读开始。讲读课文如何做到以读为基础呢?这就要求在整个讲读教学中,以学生的读为主要活动,教师的讲应该以指导学生阅读为核心,还要认真处理好讲与读的关系:读是基本的,要解决懂的问题;讲是为了更好地指导读,要以讲来扶读。讲和读又是不可分割的,在教学中,还应做到读中有讲,讲中有读。以  相似文献   

16.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英语阅读兴趣,主要取决于阅读材料的内容及种类,所以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是关键的。选择阅读材料的内容及种类时,要考虑到全体学生,如要考虑到"潜能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所以要选择不同的阅读材料,针对学生情况灵活运用。(1)整合教材,大胆删减。课文是精选的综合材料,把课文作为主要阅读材料是当然的。然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教材最好的使用便是针对学生现状,对教  相似文献   

17.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让很多老师和学生进入了误区,尤其近几年中考命卷的改革,使得课内现代文更是没有了立锥之地,但笔者认为若能把写作教学与文本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文本,通过仿写、联想、补充拓展、赏析、评价等方法,既可以完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又可为作文服务,使之成为写作源头之一,拓宽作文教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是互为哺育、互为因果的,中学语文教学尤其不应忽视写作对阅读的激活作用、阅读对对写作有的放矢的影响。读与写在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中的结合方式可因地制宜,具体有仿写课文中富有情采的语段、借鉴课文的写作思路、师法课文的写作境界、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精神对话等方式。在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中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有目的、写作有起点,还有利于学生在与经典的对话中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9.
<正>现在的语文教材以文选来组织单元,外挂写作练习,体现着"阅读本位"的观念。课堂教学的中心是阅读,几乎是讲读、感悟课文一统天下。读是读,写是写,读与写常常脱离。"写作本位"的读写观强调:读懂一篇文章,阅读教学才完成一半;另一半更重要,这就是有意识地往写作能力培养上迁移,尽量使阅读能力转换成说、写的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教学效能。基于"写作本位"教学观,本文把单元的课文和习作看做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研究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一、为写择读,分点对接站在写作本位的角度来设计单元的习作课和阅读课,  相似文献   

20.
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发展记忆和思维,提高阅读能力,为说话和写作积累语言材料和提供典范。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数量的课文应要求学生背诵;而要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教师必须根据心理规律进行指导。教育心理学认为:要使背诵效果好,必须对背诵的材料有一定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