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苏雪林 《教育》2013,(9):61-61
民国二年我家由上海搬到安庆。曾经留学过扶桑半载因闹什么取缔风潮而返国的二叔,思想比家里任何人都开通。他主张把我和她女儿——即同我家塾读书两年的从妹一起送入那时教会设立的女校。他认为教会学校规则严,把女孩放在里面不至于学坏,所以家长倒也没怎么反对。女校舍是颇为壮观的洋楼,墙外是碧绿的操场,成行的大树,四时不断的繁花,具有十足美国学校作风,确实无愧于“儿童乐园”四字。  相似文献   

2.
苏雪林 《教育》2013,(22):60
我的学生时代前后不过九年,正所谓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由低级学校跨上高级,又一向采用"躐等"方式。我的学生时代终身难忘。一开口便闹笑话小学以前,我以为应该先从私塾叙起。像我这样一个出生于由农民变为官吏,保守习惯十分坚强的家庭的女孩,先就谈不上教育权利,那只是男孩的专利品。当时,中国正在维新的时代,家长们折衷于"女子无才便是德"和女子也不妨略为识字的两个观念之间,父亲  相似文献   

3.
提笔写下"老师的学生时代"这几个字时,记忆一下把我拉回了二十多年前. 仿佛我的高中时代就是在等待香港和澳门这两个"漂泊在外的孩子"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一样,那时候的自己无论如何想不到日后会成为一名老师,终身投入语文的怀抱.  相似文献   

4.
苏雪林 《教育》2013,(8):60-60
我的学生时代前后不过九年,正所谓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由低级学校跨上高级,又一向采用“躐等”方式。我的学生时代终身难忘。  相似文献   

5.
元旦即是新年,我们俗称“阳历年”。记得我小的时候在农村,人们是很不重视元旦的,但学校会发给我们小孩子一些糖果、橘子,还有铅笔之类的小玩意,还可以放一天假。所以到了那一天,我们就非常非常高兴,拿着糖果蹦蹦跳跳地回家去“过年”。于是便有一些大人过来揪我们的耳朵:“喊什么喊,洋鬼子的年高兴什么,一看就是个汉奸胚子。”我们就大喊:“我们老师说这是新———年!”把腔调拉得长长的,很骄傲的样子,一溜烟跑回家去了。等到上了初中,元旦就是我们这些顽皮少年盼望的节日了。这时,我们不再为一块糖而沾沾自喜,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娱节目可…  相似文献   

6.
我头回叫老师是在我父亲去世后没多久,那时我3岁.母亲上班养家,没人照顾我,想来想去,只得考虑送我上幼儿班.我年纪太小,无处肯接收,害得她每天下班跑去求校长一次.校长的心也是肉长的!母亲可能也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才从肚子里翻出那么多好话.半个多月后的一天早晨,母亲忽然又恢复了沉默,6点多就把我叫醒.我迷迷糊糊地坐在炕沿上,被套上一身花衣服.然后,我们喝了点粥.7点时,那辆二八自行车已经载着我们母子穿行在那片林荫路上了.  相似文献   

7.
自诩为"文艺女青年"的我,一路走来,能成为今天的自己,肯定与孩时养成的好习惯分不开;而在我成长路上最好的启蒙老师,便是坚守三尺讲台20多年的林剑峰老师。第一次见到林老师是在六年级的寒假。那时邻居刚上初一,她们班组织活动,便带我一起去了。林老师是她的班主任,通过活动上的交流,他得知我家境不好可能会中断学业.  相似文献   

8.
我的人生虽然少年伴随着贫穷,青年伴随着迷茫,中年伴随着奋斗,但很幸运,也很幸福.因为我在最重要的三个学习阶段,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好老师,他们点亮我的智慧,助我渡过难关,启我发奋努力.其中小学时代的王成华老师、中学时代的廖新文老师、研究生时代的刘永康教授对我的影响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我的小学是在一所周围长满蒹葭的祠堂里读的,也许冥冥之中注定了我走传统文化教育推广这条路。祠堂就是村里的祖厝。祖厝斑驳的墙壁上没有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祖训,而是"毛主席语录""最高指示"等字样。祖厝前是一块热闹的空地,叫"祖厝口",类似澳门的"妈祖  相似文献   

10.
正我出生在陕南山村,我的小学时代是在山顶上的小学校度过的:土坯房,有两个茅厕,黄泥的土操场有一个孤单的篮球架。在这个山的制高点上打篮球有些提心吊胆,因为一不小心篮球就会滚落到山下。我家住在山的脚下,河的上沿。捉鱼摸虾好玩,上学也好玩。我经常端着凳子圪蹴(方言:蹲)在豌豆地边、石头台子、桦树桩子上写作业,或跪或坐,仿佛天地都是我的课堂,  相似文献   

11.
张道明 《师道》2023,(4):4-5
<正>我始终相信,人与人的相遇讲究缘分,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如此。学生时代,我遇到的老师不在少数,而真正能够带给自己深刻影响的并不多,这或许需要一种机缘。其中有三位老师,犹如我求学路上的灯塔,不时指引我前行。一上世纪80年代末期,十二岁的我考上当地一所农村中学。懵懂无知的少年,不知为什么读书,  相似文献   

12.
《第一人》是一本自画像,真实地记述了普京由名不见经传到举世闻名,成为深受俄罗斯民众爱戴的领导人的成长历程。从未有过任何一位俄罗斯领导人的生活与政治观点如此直面大众。本文节选其中的片段。  相似文献   

13.
记得读大学时,学前教育系资料室的书架上,总会摆放着《幼儿教育》杂志,它为学生时代的我拓宽了视野,让我对未来的工作有了更全面的认知.我深深地感受到,幼儿园教师是一份有温度且极具专业性的职业.  相似文献   

14.
我的学生时代,这样的题目,是在呼唤我们每个人都回不去的青涩的少年时光,也是在暗示我,已经无司救药地老去了。前两天,看了湖南卫视采访高晓松的节目,听到叶蓓唱的《白衣飘飘的年代》,心底竟然涌起一片泪潮。——那时候,我们多么年轻,那时候意味着一切都可以重新来过。——当我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真的没有料到,会有这样感伤的一个开头。不过感伤的是韶光不再,对于那个时代,我还是有很多美好的记忆的……我的语文老师是孙宏杰先生,按说也是语文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上世纪80年代与张孝纯先生南北呼应,积极倡导"大语文"教学。不  相似文献   

15.
<正>"改变我的命运。"这样的一句话,在大多数时代的大多数人心中,都是支持着他们奋斗下去的擎天柱,在条件简陋恶劣的四中也是这样。生活仿佛一个巨大的齿轮,卷挟着每一个人飞速地转动。近日身体有些不适,疾病多发,有时难受到无法学习读书。文中王老师说"祖庵这娃学得瘦成啥了",我想,我很清楚这缘由。  相似文献   

16.
学生时代     
学生时代的列车慢慢前行,它载着儿童时代的梦,少年时代的愁,奏成了我学生时代的多彩乐章。哆带着一颗纯真的童心走入这充满书香味儿的地方,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爸爸说:“学校是一个文明的摇篮,她是一个拥有神圣称号、奏响优美旋律的地方。”妈妈说:“学校是春天,她会哺育娇嫩的幼苗,告诉你苍穹的宽广、海洋的壮阔。”  相似文献   

17.
正小时候的我,孱弱,矮小,与同龄的孩子比起来,矮出半头。父亲担心我到学前班会受男孩子的欺负,就迟迟没让我上学。上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没有幼儿园,但有学前班,教教"1、2、3",教教"a、o、e",教教"人、口、手",算是与小学的对接吧。眼看一个个小伙伴背着小书包高高兴兴地做起读书郎,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孤单,便央求父亲也让我上学。  相似文献   

18.
我是什么时候离开小学的,已经记不起来。反正外头革命了,校方开始还支撑着,一边上课一边探听校门外的动静,终于支撑不下去,全盘溃散。大家回家去吧,去看抄家,看游行,看大字报,去抢传单,反正哪里热闹往  相似文献   

19.
今天下午车棚没开门,也就没办法进行我的又一次单车之旅,很是不爽。每次闲着无聊的时候,就会想骑单车去兜风。说起来也不算是兜风,就是在这个只认识了一半的城市的大街小巷里乱窜,如同一只没头的苍蝇,让满腹的心事像背后夕阳的光彩洒满一地。  相似文献   

20.
5岁时我离开南京,来到上海。 当时我不知道的是,我父亲已被划为右派去农场劳改,我母亲无法抚养四个孩子.这才把我送到祖父祖母身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