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间性:建构现代德育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从关系向度开启了审视德育师生关系的新视角,是对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超越。主体间性蕴涵着德育师生关系的三个基本价值维度:主体间性蕴涵着平等沟通,有利于生成具有正确理念的德育师生关系路径;主体间性蕴涵着理解尊重,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德育师生关系评估范式;主体间性蕴涵着交互发展,有利于实现本真的德育师生关系的意义互构。  相似文献   

2.
德育实践中的"无人"现象,使得传统高校德育面临着很大的困境。而主体间性视阈中的高校德育实现了向人的回归,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以理解学生为起点,以尊重学生为重点,以引导学生为依归,进而提升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德育实践中的"无人"现象,使得传统高校德育面临着很大的困境.而主体间性视阈中的高校德育实现了向人的回归,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以理解学生为起点,以尊重学生为重点,以引导学生为依归,进而提升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高校德育创新的两个基本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 ,也是德育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德育创新首先应是德育理念的创新 ,没有理念的创新 ,实践的创新也不可能推进。高校德育创新所赖于的基础是学生及其社会环境 ,因此 ,深刻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学生的“三成”需求 ,全面深入地研究学生所拥有的“三个世界” ,当是高校德育创新必须高度关注、认真把握的两个基点。第一个基点 :新时期高校德育要更深刻地认识学生的“三成”需求德育的所有理念都是面对和适应于学生的 ,德育理念的“新”也应当首先体现于对当代大学生认识、理解的“新”。因此可以说 ,新时期高校德育新理…  相似文献   

5.
理解教育建构了自己独特的道德教育理念.这些理念包括理解即德行的德育内容论与德育实践论.“善解入意”的德育基质论,“将心比心、体贴关怀”的德育方式论。“学校道德场”的德育建构论等丰富的内容。它改变了以往学校单一的、说教式的、教条化的道德教育模式,成为构建理解型学校德育模式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德育理念对德育实践具有引导和定向作用,确立科学的德育理念是德育迈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德育取得成效的根本前提。长期以来,德育理念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道德文化传递论为主的德育理念、主体性德育理念、科学主义的德育理念以及共识性德育理念的形成等若干个发展阶段,这些德育理念的确立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德育效果,但也有其弊端。新课程所确立的德育理念更贴近人的德性的本质,从而能更有效地促进德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小学德育缺乏实效性最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在德育目标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发展水平;在德育内容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需求;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德育功能;在德育途径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实践;在德育评价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人格。提高中小学德育主体性的应对策略主要有:更新德育理念,体现主体性;调整德育目标,体现层次性;充实德育内容,体现生活性;创新德育方法,体现自主性;拓宽德育途径,体现开放性:完善德育评价,体现过程性。  相似文献   

8.
李小松 《辅导员》2013,(18):32-33
<正>德育不仅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因此提高德育水平,增强德育实效是学校德育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德育如何渗透进现有学校文化理念当中?如何在学校文化中体现德育的育人效果?需要我们德育工作者在深入解读、理解学校文化的前提下,将常规德育工作做实,在传统活动与项目上创新,增强德育工作、德育活动的规范性、系统性、新颖性、趣味性,才能使其独有的教育性、引导性、渗透性得以显现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灌输式德育是造成德育低效甚至无效的重要原因,我们倡导对话式德育,是基于师生心灵交往的德育;对话式德育具有平等性、开放性、理解性、情境性和生成性。实现德育的对话,必须致力于师生相互解释、共同体验、合理交往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德育过程中的师生交往互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互作用的过程,具有共在性,平等性,情感性的特点,实现德育过程师生交往互动,应做到以下几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实现德育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统一;体现理解与对话的教育本质;推动交往互动方法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1.
文化创生是德育课程实施的本质品性。面对文化多元的现实图景,注重以理解与尊重文化多样性、吸收与整合西方文化优秀因子、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强调普世伦理、加强正确的主流价值引导为基本理念,以课程实施取向、实施策略及课堂教学的转向为实践支撑,实现"不同而和"的文化创生,是新德育课程实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郭红伟 《辅导员》2013,(27):32-33
德育不仅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因此提高德育水平,增强德育实效是学校德育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德育如何渗透进现有学校文化理念当中?如何在学校文化中体现德育的育人效果?需要我们德育工作者在深入解读、理解学校文化的前提下,将常规德育工作做实,在传统活动与项目上创新,增强德育工作、德育活动的规范性、系统性、新颖性、趣味性,才能使其独有的教育性、引导性、渗透性得以显现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长期以来德育理念、要素、过程及其相应价值观的批判性考察和对大学文化内在特质的理性审视,大学文化作为德育场具有三个思维向度,即基于复杂性思维对灌输德育理念的超越,基于系统性思维对机械德育要素观的超越,基于非线性思维对线性德育过程观超越。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作为德育场的大学文化的基本特征,将提炼作为德育资源的大学文化、构建作为德育情境的大学文化和彰显作为德育理念的大学文化归纳为释放大学文化德育场的原则性策略。  相似文献   

14.
学校德育模式是指在一定德育理念和德育理论指导下,学校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手段、德育途径等有机融合而成的比较稳固的德育实施程序及一整套策略系统,它具有操作性、优效性和发展性等鲜明特征。学校德育模式按照其功能、内容以及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种类。学校德育模式的现代转向突出表现为由强制灌输走向对话关怀,由单一孤立走向多元融合,由自然本位走向以人为本,由理想虚空走向理想现实结合,由封闭控制走向自主开放。  相似文献   

15.
"不同而和":多元文化背景下新德育课程实施的文化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创生是德育课程实施的本质品性.面对文化多元的现实图景,注重以理解与尊重文化多样性、吸收与整合西方文化优秀因子、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强调普世伦理、加强正确的主流价值引导为基本理念,以课程实施取向、实施策略及课堂教学的转向为实践支撑,实现"不同而和"的文化创生,是新德育课程实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智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孩子最五彩缤纷的童年时期,这一阶段的学校教育呈现给学生的应该是完整的、丰富的、生动的、多彩的。龙泉驿区实验小学在"多元育人、和谐发展"办学理念的指引下,把塑造多彩德育品牌摆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多彩德育的基本框架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达成学生生命灵动、祥和地展翅高飞”为目标.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途径.搭建活力充沛、生本化、生活化的德育活动载体,运用启迪、滋润、激扬的德育策略。体现多彩德育的自主性、生成性、适宜性、灵动性和品位性等特色。  相似文献   

17.
学校德育模式是指在一定德育理念和德育理论指导下,学校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手段、德育途径等有机融合而成的比较稳固的德育实施程序及一整套策略系统,它具有优效性、操作性和发展性等鲜明特征。学校德育模式按照其功能、内容以及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种类。学校德育模式的现代转向突出表现为由强制灌输走向对话关怀,由单一孤立走向多元融合,由自然本位走向以人为本,由理想虚空走向理想现实结合,由封闭控制走向自主开放。  相似文献   

18.
构建高校立体式多维度德育工作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立体式多维度德育工作体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形成多维度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多维度,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过程多维度,知、情、意、行相统一;德育方法多维度,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德育结果多维度,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生活化”理念逐渐从学科课堂教学走向学校道德教育,并被越来越多的班主任和德育管理者所理解和接纳,并逐步形成生活德育的理念。高德胜教授曾对生活德育进行了充分的学理论证,他认为生活德育是对知性德育和思维德育的全面超越,是具有整体性、社会性、实践性和真实性的德育。那么,生活德育遵循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逻辑呢?  相似文献   

20.
一、研究性学习与德育关系的内涵理清研究性学习与德育的关系,便于我们了解研究性学习的真正内涵,便于我们吸收总结以往德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克服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忽视和低估德育功能的现象。(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包含德育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是指全体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从所学知识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仿照科学研究的方式和态度,主动地获取知识,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增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运用相关知识,培养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