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英国诗人奥登指出:"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那么,卡夫卡是首先会想到的名字。"卡夫卡的八十年前的作品被誉为是对今天社会的预言,被评论界视为表现主义文学的杰作。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的《变形记》一向被评论为"控诉资本主义制度对现代人"异化"的扛鼎之作。但只要读过文本的人都不难看出,卡夫卡在写作《变形记》的时候所经受的精神磨难是异乎寻常的。他以生命的代价来进行创作,而创作又是他唯一的方式,是他全部的生命。他以一只"虫"的特殊视角冷眼审视"人"孤独的根源,从而揭露人类的生存状况和生存困境,使自己担  相似文献   

3.
《古都》《变形记》梦旅中我首先邂逅的是川端康成和卡夫卡。川端康成是文学界无限柔软的象征,卡夫卡是文学界极端锋利的象征;川端康成叙述中的凝视缩短了心灵抵达事物的距离,卡夫卡叙述中的切割则扩大了这种距离;川端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表达的精确性",其依赖于两个关键因素——个性化的叙述方式和突破性的意象选择——的协同合作。卡夫卡将"现实与幻想"组合成昆德拉所说的"定义性的比喻",从而精确地揭示出他难以明言的内心体验。《变形记》的人变"虫"就是利用"虫"的意象来对一种特定的人物状态下定义,是卡夫卡准确地把握"格里高尔"的最佳也是唯一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的生存是为了创作,他的创作就是他的生活。他的生活与创作是一个整体,他作品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由于卡夫卡的心态代表了当代人的生存境遇,所以他受到人们的推崇。卡夫卡在当代中国具有广泛的读者和深远的影响,不少中国作家常常将卡夫卡认作"知音"。先锋作家由"先锋"写作向平实"叙事"的转向,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6.
卡夫卡的《骑桶者》讲述了一个卑微的小人物在天寒地冻、走投无路之时骑着煤桶去讨煤,却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轻轻地扇到了冰山区域,隔绝于人世的故事.小说的神来之笔就在于讨煤的方式——骑桶.为何要骑着桶去呢?笔者认为至少可从三个方面解读"骑桶"这一虚构的情节的意义. 一、"骑桶"是恐惧心理的流露 "恐惧"萦绕卡夫卡的一生.对他那位粗暴强悍的父亲,对那位不时讥讽他的叔叔,对那个"如寒冷的空间"的家庭,尤其对那个异己的世界,卡夫卡都充满"恐惧".他在《致密伦娜》的信件中说:"我的本质是恐惧."因而"恐惧"也缠绕着他的写作,充斥着他在小说中虚构的那个世界.  相似文献   

7.
段亚英 《时代教育》2010,(3):277-277
卡夫卡是一个自传性很强的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特别是与他的父亲,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的那样:“我所写的一切都与您有关。”他通过写作来求得与父亲的沟通。在他的作品中,他的父亲幻化成各种各样的形象,本文就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以及卡夫卡的人生经历入手,来分析形成他的这种风格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德语系作家里,卡夫卡无疑是一个重要而独特的现象,他一生都深陷无边的恐惧里,影响了他的生活、爱情和婚姻,自然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从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地洞》着手分析桎梏他生命的恐惧心理,分别从犹太身份、父亲、布拉格这三个构建了他"精神家园"的方面来论证造成他恐惧心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论卡夫卡创作中的后现代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夫卡生活在一个现代主义风行的时代,但他对现代主义颇有隔膜,他的创作的独特性、难解性迎合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基本特征。卡夫卡虽然没有将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当做自己的创作原则,但他作品所表现的不确定特征却是非常明显的;正像"延异"是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一样,"延缓"则是卡夫卡创作的基本特征;卡夫卡也像后现代主义者那样,在强调语言存在论意义的同时,意识到了语言的危机,并为此而深感焦虑。  相似文献   

10.
阎连科先生曾在他的读书笔记中提到卡夫卡,并将《变形记》誉为"上世纪最为异类的经典作品之一",阎先生对卡夫卡,对于卡夫卡的作品十分熟悉并且对他的评价极高,他自己的作品也在很多方面受到了影响。以阎连科的小说《日光流年》为例,分析了卡夫卡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庄子是对卡夫卡有着深远的影响。身处逆境是卡夫卡和庄子在文学及哲学观点上不谋而合的一个重要原因。两人都习惯以"异化"作为文学创作的题材来倡导"反异化"的思想。但卡夫卡并没有全盘接受庄子的观点,而清醒的意识到了庄子提倡的"道"的妥协性和软弱性,这是卡夫卡区别于庄子的一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中,卡夫卡是无法绕过的一座高峰.卡夫卡是最早感受到并且传达出20世纪时代精神特征的人.卡夫卡的写作是纯粹的个人写作,他希望自己是一个群体之外的孤独者,是一个审视者和旁现者,用他那洞察圣灵的"第三只眼"来俯瞰人生.卡夫卡用小说向我们展示了现代人的困惑:人在这个不可解释的世界上无能为力,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世界是我们的迷误.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变形诉说了现代人自我价值与个性的迷失.  相似文献   

13.
从五十年代末,“卡夫卡热”在西方兴起至整个六十年代,历久不衰。时至今日,卡夫卡享誉文坛。世界上研究卡夫卡的出版物已超过一万种,对卡夫卡的主题思想即“卡夫卡说了些什么?”的探讨远远多于对他的审美形式即“卡夫卡怎么说”的探讨。本文试从卡夫卡的独特的写作方式来开启门户紧闭的卡夫卡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卡夫卡之所以成为卡夫卡,与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动荡不安的时代和当时知识分子对人生意义的求索有关,然而作为一个被抛入世界的陌生者,他只有凭借着文学创作来质疑世界,因而卡夫卡个人身份的独特性对卡夫卡作品风格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八点过后,家长们陆续来到教室,几个有节目的孩子也满脸灿烂地来了。忽然,我看见树栋牵着爸爸的衣角腼腆地走来了,我注意到他今天穿了一身新衣服。记起他没有节目,我便顺口问了句:"树栋,你怎么也来了?"这一问,孩子更加局促不安起来。他爸爸说:"哦,他说今天学生都来,是他听错了吧,是不是光有节目的来啊?""是啊。"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的发问多么让  相似文献   

16.
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审判》(又名《诉讼》)是其三部长篇小说中最早为人所知的一部,它凭借着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写作方式被誉为20世纪西方文学史的经典之作。近年来,对卡夫卡的研究也一直备受关注并逐渐形成了"卡学",对卡夫卡小说的研究对于今天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初中生》2018,(18):4-8
星简介 我自称“卡夫卡”,不是因为崇拜卡夫卡的文学名气,只是因为喜欢卡夫卡自带的忧郁气质.我喜欢一切新奇美好的事物,最大的愿望是能够不受约束,自由体验未知的世界. 我从小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年级时,新书被换牙期的狗咬得缺边少角,为此我伤心了好一阵子,从此爱书之心更切.每逢下雨,我会把手上的书小心翼翼地藏在衣服里.包里的书也要用塑料薄膜保护好,以防淋湿.  相似文献   

18.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是奥地利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曾被尊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艰苦创业成功,形成粗暴刚愎性格,从小对卡夫卡实行"专横有如暴君"的家长式管教。卡夫卡一方面自幼十分崇拜、敬畏父亲,另一方面,一生都生活在强大的"父亲的  相似文献   

19.
对于"生与死"的追问一直是困扰着人类的一个哲学命题,亦是弗兰茨·卡夫卡在其小说创作中试图解决的一个难题,在他笔下频繁出现的对于人、动物和死亡三种意象的描写则是他对"生与死"这一问题思考的一个载体.本文试图对他创作中出现的这三种现象进行简要分析,进而得出卡夫卡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20.
陈奇琦 《神州学人》2012,(11):36-38
一座城市有千张面孔,就在你捕捉到她的一个瞬间,你已错过更多的分分秒钟。但是只有你记住的那个模样,可以证明她勾人的魅力——文学布拉格里尔克与卡夫卡对于和我一样学习文学的人来说,布拉格首先意味着卡夫卡。卡夫卡的一生都在布拉格度过,他的职业生活与创作历程,都与布拉格紧密相连。或者说布拉格在很大程度上就指向了卡夫卡,因为卡夫卡的出现,他在语言上所表现出来的天纵之才,让他成为20世纪现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