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0 毫秒
1.
本对1997年开始的中国语教育大讨论的几个核心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入思考。这场大讨论对语的工具性和人性的关系、“大语”教育观、语感的培养和语教学中的科学精神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这对我国的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北京学》引发关于语教学的大讨论至今,许多人认为已经得到了一个公认的结论:那就是倡导学教育。要通过学教育来增强语教学的人底蕴,实现人性的弘扬。  相似文献   

3.
从1997年波及全国的语教育大讨论开始,加强学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人们从提升国民人素质的高度重新认识学教育,这一思想在语新课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目前学教育的最大难题是,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学、热爱学?如何使语课富有“学味”?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末我国语教育大讨论中,中学语学科中的学教育始终是备受关注的一大热点。有论认为:“‘语’与‘学’之争是现实的,也是影响深远的,于今还远未‘到位’。”有的论却说:“语教学改革的先驱们以‘实事求是’的时代精神,在语学科滥觞之时,清醒而富有远见地界定了学与实用在语教学中的定位,使语教学真正具备现代的科学的学科意义。”“定”了“位”才谈得上“到位”。那么:学教育在语学科中究竟应占有什么位置呢?此前有没有定论呢?  相似文献   

5.
“文学教育热”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学教育从80年代起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1997年冬,由学界在《北京学》引发的波及社会各界的语教学大讨论,使学教育问题再次凸现,成为讨论的热点。“学教育热”的兴起,与当今社会人精神的困境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6.
钱威 《教学月刊》2000,(12):6-9
1997年11月《北京学》在“忧思中国语教育”专栏中发了三篇章,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王丽的《中学语教育手记》、薛毅的《学教育的悲哀》,从此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关于语教育改革的大讨论,在许多报刊发表了不少论争的章,成为教育改革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后来集中反映语教育研究论争的有两本书,一本是王丽主编的《中国语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一本是孔庆东等主编的《审视中学语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审视》)。  相似文献   

7.
自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有关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并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场讨论,涉及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教育理念、教材、教学、考试等各个方面,对中小学语文形成一定的影响,这场语文教育大讨论其意义是重大的,影响是深远的,对21世纪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将是一个促进和推动。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园学的兴衰与语课程改革关系较为密切。撇开社会的、政治的因素不谈,单就学校语教育而论,校园学与语课程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课程对学的重视程度影响着校园学发展——当语课程重视学教育,校园学才具有合法性的依据;二是语教育  相似文献   

9.
华婷 《现代语文》2006,(2):81-82
语教育的任务是什么?北京人学教授、语言学家陆俭明说,语教育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与教育,培养学生的学素养,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知识。新的语课程标准在更新语教育观念,整体提高学生语素养方面也提出了应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素养。可见,“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素养”是语学教育的终极目标。然而,培养学生的学素养,掌握一定的学知识是基础、是保障,没有学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学素养的培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然新的语课程标准提出了“不宜刻意追求语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并不是说不要知识,关键是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的问题,现有的语知识系统需要重新建构。语知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学知识剐样面临着重新构建的问题。由于学知识涉及的范围很广,按体划分的诗歌学知识就是其中的一种,本从对诗歌中学知识的现状分析出发,试图构建新的诗歌学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0.
桑哲 《现代语文》2006,(12):4-5
多年来,语教学曾经一度沦为政治的附庸,语课上成政治说教课,淡化了基础知识学习和语能力的培养;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也曾一度冷落了语课本身具有的丰富多采的人内涵。由此引发了教育界关于语性质的大讨论。新课标对语课的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性的统一是语课的基本特征”。近几年,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许多教育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甚至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为此,笔采访了部分专家学,透过专家学的视角,也许有助于大家进一步澄清认识并有所启迪(以被采访姓氏拼音为序编排)。[编按]  相似文献   

11.
我不想对有关“那一代”的三篇章的话语形式进行评论。我认为,这场争论的实质应该是语教育,指向也应该是语教育,至于采取什么样的话语形式倒是不重要的。无论是技术主义、权威人格,还是“弄潮儿”、“茶壶里面起波涛”种种,从  相似文献   

12.
徐怀成 《现代语文》2006,(3):106-107
在现行的语教材中,学作品包括小说、散、诗歌、戏剧,占了50%左右。曾有人说,要激发学生学习语的兴趣,最佳途径莫过于让他们接触学,喜爱学。可是在现实教学中,不少学生不爱上语课,对于那些“令人欢喜令人忧”的学作品无动于衷。这是语老师的悲哀,也是语教育的悲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试教育的桎梏,教师自身的素质,教育理念的偏差等等。本主要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对于学作品的教学进行探究、分析,以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人素质。  相似文献   

13.
培 养 口 语 交 际 能 力 是 小 学 语 文 教学 的 重 要 任 务 ,我 结 合 小 学 生 的 特 点 和语 文 教 学 的 实 际 ,探 索 了 一 些 培 养 口 语交 际 能 力 的 方 法 , 收 到 了 一 定 的 效 果 。具 体 做法 有以 下 几点 : 一、创 设 交际 环境 《全 日制 义务 教育 语 文课 程标 准( 实验 稿) 5~6年级 学 生的 口语 交 际要 求 》对是 :乐 于 参与 讨论 , 敢于 发表 自 己的 意见 ,能 根 据交 际的 对 象和 场合 , 稍做 准备 ,做 简单 的发 言 。小 学生 大 多数 胆小 、害 羞 ,没 有 当 众 大 胆 表 达 的 …  相似文献   

14.
清华大学附中特级教师韩军从97年11月份开始,在《北京文学》,《中国青年报》等报刊上所进行的语文教育的大讨论,至今整好两年了。这场大讨论,参加人数之众,发表文章之繁,关注媒体之多,影响之巨,均为本世纪历次语文教育讨论所罕见。那么,最终结局如何?给中国语文教育留下的重要东西是什么?争论过后、热闹过后似乎应该有个理智的沉淀、冷静的思考!但至今似乎还没有人做这个工作。我想表着实事求是的学风、建设(“立”)重于批判(“破”)的态度,怀斗胆对这场讨论给一个全面回答一完全是个人的、谁也不代表。世纪末了,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恰好走过了百年历程,我以此深思献给它。  相似文献   

15.
师范生语素质教育应从语言教育和学教育两个层面实施。语言教育,首先是语言积累,包括字的积累、词汇的积累、妙语锦言的积累、精美诗的积累。学教育是较语言教育更高一个层次的语教育。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科技与人才的世纪,面对着这样的现实,人们对目前的教育不断进行反思。人们普遍认为,目前教育体制中最大的遗憾就是人教育的缺失,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使很多教育淡忘了这项“心灵工程”。为弥补这一缺憾,在中学语教学的课堂上,通过学教育来实现人教育,成为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而被人们日益重视的一个课题。广大语教师应树立学教育的思想,以此来推动语教学改革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华中师范大学《语教学与研究》杂志社于10月21日至10月22日在武汉举办了“徐江语教学批判会”。客观地说,这一选题策划是很有创意的,是很新颖的。这对当前语界新课程改革是一件大好的事情。在这场批判会中,南开大学学院徐江先生以一种学术领先的姿态为语界展示了语教育改革该怎样走,这对于患有“改革疲劳”综合症的语教育无疑是一个震撼,是一种有力的推动。因为大家都在抱怨改革难、难改革的时候,徐江先生不但以犀利的批判揭露了语界的弊端,同时又以可操作的具体示范演绎了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8.
从 1997年 11月份开始,《北京文学》、《中国青年报》等报刊相继进行了语文教育大讨论。这场大讨论,参加人数之众,发表文章之多,影响之大,均为历次语文教育讨论所罕见。那么,最终结局如何?给中国语文教育留下的重要东西是什么?争论过后、热闹过后似乎应该有个理智的沉淀、冷静的思考,但至今似乎还没有人做这个工作。笔者本着建设(“立”)重于批判(“破”)的态度,斗胆对这场讨论给一个全面回答 (当然完全是个人的意见 ),以此为中国语文教育改革添砖加瓦。 一、偏向了语言学,应重视文学   多少年来,现代中国语文教育一直…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师文学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对中学语教师学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指出:教师学素养的缺失,是语教育长期以来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应把研究的着眼点放在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上,将中学语教师学素质研究作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1997年《北京学》以“忧思学教育”为题,将中学语学教育的讨论推向了全社会。2001年,中学的学教育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争论后终于告一段落——被明确地写进了课程标准。虽然“语”与“”是否要分科教学的讨论还在继续。但中学语开始有了堂堂正正的学教育,这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进步。那么,中学语如何才能实现有效的学教育呢?我想一方面要遵循学作品的阅读规律。另一方面也必须考虑阅读的心理、年龄特点,对学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在各个学段应有所侧重。因此。初中学作品教学必须正确认识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