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世纪,西方语言学的长足发展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科学其它各个领域,出现了所谓从哲学到文学研究领域的“语言学转向”。就语言学向文艺学的渗透看,文论史上先后出现过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功能学派、法国结构主义,到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叙事学理论兴起,达到了高潮。语言和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是不折不扣的语言产物”1,而现代“对于许多‘诗学家’来说,语言学在掌握一般科学方法论方面起中介的作用”2。二者在方法论上的相通性是语言学理论可用之于文学研究的根本依据。今天,我们在读一部语言学理论论著时,往往能产生很…  相似文献   

2.
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对现代文学理论具有极大的影响,形式主义文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阐释学都从索绪尔那里吸取过养料。从语言入手来进行文学研究,完全不同于以前那种以作者为基点的研究方式。它启发了这样一种思潮:文学研究可以从作者对作品的控制中解脱出来,把  相似文献   

3.
结构主义语言学简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主义语言学简说聂志平结构语言学或结构主义语言学是指二十世纪以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所阐述的语言学理论为代表以及受这种理论影响而进行的语言理论研究。结构语言学特别强调系统性,区分语言和言语,认为语言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  相似文献   

4.
索绪尔语言学对结构主义文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索绪尔对于言语和语言的划分,启发了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模式研究;索绪尔关于能指和所指的理论,影响了罗兰·巴尔特的文学“代码”研究;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横组合关系和纵聚合关系的研究,指导了罗曼·雅科布森对文学语言“诗性功能”的研究。这些既决定了结构主义文论的长处,也造成了结构主义文论的局限。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语言理论研究中,语义学洪波涌起,从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被冷落的逆境一跃成为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而且,“从当代语言学发展的趋势看,整个语言学有语义化的趋向”①。这种现象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语言学其它领域(如语音、语法)的研究已经基本成熟,人们可以腾出手来重点攻克“语义”难关,更重要的是,现代语言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艰苦探索终于愈来愈清楚地意识到了语义在整个语言研究中的重要性,深知如不弄清语义提供的信息就无法正确描写语言内部的结构属性及其与外部世界的确切联系;另外,近几十年来,与语言学密切关联的一…  相似文献   

6.
罗兰·巴特的符号学思想涵盖了两个领域:文学符号学和文化符号学,文学符号学是结构主义思维方式及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模式的产物,注重文本形式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及其关系,并从“功能”、“行动”和“叙事”三个描述层来显示文本结构运作规则以及在这种运作规则下意义的生产方式;文化符号学以大众文化为研究对象,探讨形式背后的意义并发现大众文化在表现同一个主题——现代神话。现代神话先于表现它的形式而存在,在三级意指系统中被投入,被生成,也被自然化。巴特的文化符号学思想打破了西方始自古希腊的“形式至上”的思维范式,在比形式主义更看重形式的结构主义阶段是一大超越。  相似文献   

7.
关于语言,不同学者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对之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形成了多元化的语言理论,如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与不同的语言学理论相对应又产生了不同的外语教学法理论。结构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看作是刺激反应的一套习惯。这种语言观及其相应的外语教学法虽然存在着某些局限性,但对外语教学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这一点,本文拟以“语言是一套习惯,语言运用也是一种习惯”为出发点来探讨外语学习中的习惯迁移规律。  相似文献   

8.
布拉格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沃迪奇卡将马克思主义与结构主义融合,建构了一种“辩证、动态”的结构主义类型学理论。他把文学史视为一种不断发展演变的结构功能符号系统,全面推进了文学史结构主义、文学史的具体化过程和文学接受的结构功能要素分析,彰显出了一种后马克思主义的悖论式批判风格,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结构主义和接受美学研究产生了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9.
语篇分析作为现代语言学发展新趋势下形成的一个语言研究领域,是继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之后兴起的一门语言学。因此,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来探讨不同的回指类型以及制约因素更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在探讨过程中会涉及到认知心理学对回指效果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语篇中回指类型的理解不能只依靠对篇章结构的梳理,还有很多相关因素要考虑进去。  相似文献   

10.
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和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奠基人,其符号学思想对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形式主义语言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今天,其理论仍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荣格的“原型论”和李泽厚的“积淀说”,关注的都是人类的深层心理结构,在历史意识、保守倾向和价值取向上,有异中之同;但在理论表现的外部形态上、理论的内部结构中和理论的来源依据上却有着明显的同中之异。从理论表现的静态与动态、“纯粹”与“实践”及心理与文化等层面进行探讨,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二者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美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很丰富,但教学论的理论构建对美育理论的吸纳和融合还很不够,直接影响着美育在教学实践中的实施。为了更好地借鉴美育的理论成果,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取向、社会学取向、教育学取向和实践取向四个维度来全面理解美育的内涵。基于美育研究四个取向的成果,美育对教学论的理论构建有三个方面重要启迪:启发我们反思教学论理论中的唯理性主义,启发我们更深入的理解“个体认知机制”,启发我们更全面的理解“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邪教“法轮功”萌芽、生长、蔓延的心理背景剖析,鞭挞“法轮功”邪教组织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15.
“Metacognitive theories,” an article Gregg Schraw and I published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in 1995, has been cited in over a thousand scholarly publications. In this follow-up, dedicated to Gregg and written after his recent death, I provide a brief overview of our 1995 article and then reflect on it in four ways. First, I consid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metacognition prior to 1995, including its emergence and use in previous writings by each co-author. Then, I turn to the collaboration itself, including the interplay of complementary conception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ideas. Third, I consider the article’s citation history and the role it has played in the subsequent literature. Finally, I discuss research on metacognition since 1995, including subsequent work on epistemic cognition by each of the co-authors.  相似文献   

16.
中西译学理论起源于宗教翻译,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实践分别为中西译学理论提供了理论思想,是其演进、发展的原动力。然而,由于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具有一些根本性的差异,从而使中西译论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中西译论因此有了不同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7.
宋代是继汉代诗、乐分途之后,两者融合的重要时期,其主要表现在于理论层面的诗乐合论。这种关系既表现在沈括、郑樵、王灼等人概论式的论说之中,亦有很多具体而微的表现,在宋诗话涉及的众多内容中对乐器、乐曲以及历代乐诗的评点占有一席之地,诗话中论乐成了宋诗话的重要特色。与此同时,对乐器、乐曲、乐诗的言说也使宋诗话对“诗”与“文”的分析更为形象而具体。  相似文献   

18.
传播学视野下的传统教育学派与现代教育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与学派的角度释义者认为,所谓现代教育,就是指与德国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相对的,以美国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系为代表的教育理念及教育系统。前者作为一种教育指导思想和模式对社会实践的影响主要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后期,后者直到现在。由此也就有传统教育教育学派和现代教育学派的区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把教学过程分为了五个步骤:第一步是预备,即唤起学生头脑中有关旧概念,引起对新知识的兴趣。第二步是提示,即讲授新的教材。第三步是联想,即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建立相互联系。第四步是总结,得出结论。第五步…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A scale of therapist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the Theoretical Evaluation Self Test (TEST), was tested as a tool for increasing content knowledge about psychotherapy theories, and as a means to stimulate reflective learning. MSW students display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gains in content knowledge after completing the scale and related self-scoring materials, as measured by a pre- and posttest design. Both MSW students and practitioners rated TEST as an effective educational experience. The most frequent qualitative response was that TEST increased insight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oretical preferences. Applications of TEST as an educational tool for graduate students and practicing clinicia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在《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提出了自己的电影理论,认为电影是一种现代技术催生的已丧失“灵晕”的新兴艺术样式。技术复制性是它的本质特征,并且与戏剧、绘画等传统艺术相比,具有动态性、消遣性等特点,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震惊”的审美感受。电影具有扩大人们的视觉世界,促进艺术的民主化、大众化等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