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我以为例题就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会做例题了,后面的练习自然就会了。谁知例题会了,在练习时还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这是笔者在听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一位数乘两、三位数(连续进位)”一课后执教者说的一句话。案例回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位数乘三位数。在练习纸上做4×192和327×3两道复习题。  相似文献   

2.
“百分数的应用”(例3):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这个例题,是在学生掌握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之后的后续学习,是百分数应用中的一道传统例题。从1995年至今,我前后执教多次,每一阶段都因教学理念的不同而产生迥  相似文献   

3.
作为老师,我们在思考并着力解决“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三大问题,但观察示范课,我们却经常看到:执教者谈论篇幅最大的往往是自己教学方法的成功,观课者谈的最多的是执教者的教学技巧、教学风采,上课如何精致、如何精彩。笔者认为,如果教学内容出了问题,教学价值也就无从谈起;“教什么”的思考理应在“怎么教”之前。下面以“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教学内容的选择为例谈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4.
前些天听了一堂公开课,执教者行云流水般的语言、纯美的手语、清秀的板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仰慕之余,我也生发出些许思索,特别是对公开课这个特定环境下课堂教学活动的思索。  相似文献   

5.
记得是在去年,笔者执教高一年级,在一堂立体几何课上讲解某数学资料中的这样一道例题: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观摩了一节二年级的公开课《它们怎样睡觉》,据说执教者试讲了6遍。在钦佩教师如此下工夫的同时,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为什么这样下工夫的一节课,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呢?思考之后.我得出了结论:教者误将讲课文当成了教语文,课堂上宝贵的40分钟,全耗费在讲解课文内容上了.这也是目前大多数教师容易犯的一个毛病。  相似文献   

7.
近日,好友从远方参加某教学观摩活动归来。闲谈中,问其执教者谁?曰:名师某特级,新秀某俊才,都是一串熟悉的名字。再问执教何课?好友让我猜,竟猜大半,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课题。再谈及某课之上法,更是拊掌大笑,好友竟问:你也去参加了?我道:没有啊!这样的新课程观摩会,不参加也罢!  相似文献   

8.
教学设计得愈精细,则愈见执教者功力;然脱离文本特征的精细,则可能是盲目地钻牛角尖。潘双林老师执教的《父亲》,我以为很好地观照了两者的关系,是抓住文本精细设计的课例典范。  相似文献   

9.
四月,春暖花开。 学校组织面向全县的公开课活动,我执教的是高中语文选修课中的一篇课文《郑人有且买履者》。几十位听课教师列坐在教室后面及走道旁,全神贯注地观摩我的这节公开课,我也胸有成竹地按原定的预设程序,层层推进教学。  相似文献   

10.
新学期过得很快,转眼又要教学“分数与分数相乘”这一课了,但我总是兴奋不起来,因为去年执教这部分内容第一个例题的情形,让我非常失望。曾经的一幕,我仍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1.
新学期过得很快,转眼又要教学分数与分数相乘这一课了,但我总是兴奋不起来,因为去年执教这部分内容第一个例题的情形,让我非常失望。曾经的一幕,我仍记忆犹新。起源:不得不直接告诉  相似文献   

12.
校园生活     
都说校园生活好,确实如此,不瞒您说,我也爱校园生活。“丁零零——”考试结束了,同学们立刻对起答案来。这边张三李四谈论第一大题第一小题的答案,那边王二马六谈论第二小题的答案。知错者或对天祈祷唉声叹气,或抱头皱眉追悔莫及;知对者则手舞足蹈昂首挺胸。拿我来说吧,当得知那道我疑心的题正确时,转身便来了个高难度的跳跃动作,我的手还没来得及呈“V”形时,便已得到了下面几道题连错的消息。我的表情立刻转了180度,整个人目瞪口呆地站在那儿,待反应过来后,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下课后总有“棋手”大呼“杀一盘”,也有一…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教研组长,我经常组织开展全镇性的教研活动。课前还需与执教者一起备课、试教,并作理论指导。几次下来,我发现课前备课时,分析并吃透教材非常重要。不但执教者课前,应透彻分析教材,听课评课者,课前,也应透彻分析教材。对执教者来说,课前分析吃透教材,是为了上课时更好地把握好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同时灵活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笔者观摩了一节二年级的公开课《它们怎样睡觉》(北京市课改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据说执教者曾试讲了6遍。在钦佩授课教师如此下工夫的同时,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下了这么多工夫,  相似文献   

15.
陈丹 《湖南教育》2002,(10):39-39
在某省的一次教学比赛上,一位教师执教了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简单的数据整理”一课,采用的例题是教材上例1,教师单刀直入教学内容,学生对例题的学习几乎不存在困难,很快就完成了学习任务。笔者在听课时思考着这些问题:能不能换个例题?如果换个例题的话,学生可能会学得更主动,更有效。带着换例题的想法,在另外一个场合,笔者指导一位教师按照下面的思路上了同样内容的一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为了了解我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以便在排座位、看电影时好安排座位,同学们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学生踊跃发言,提出自己解决的…  相似文献   

16.
刚带完六年级的毕业班,再下来带一个五年级的班,这是我执教的第三年,也是第一次执教新课程。所幸,教学过程中也没有遇到什么障碍。而三周以后,一节作文课使我产生了困惑。  相似文献   

17.
这节观摩课的人气特别的旺,教室的后面黑压压地坐满了听课的教师。执教者是数学教研组长、省级教坛新星,内容是六年级下学期“认识圆锥”一课。让我始料不及的是,就是这节观摩课,让我们讨论了两年。同时也争论了两年。参与这次讨论的不仅仅有执教者、听课的教师,甚至还有部分学生。  相似文献   

18.
不管是在城镇小学,还是农村小学,我听了很多堂关于教学“循环小数”这一内容的新课。是巧合还是偶然,我也说不清楚,凡执教者都出示“1÷7”这个算式让学生判断是不是循环小数?课堂上的反应都一致:1÷7是无限小数,不是循环小数。课后,我在与所有执教老师交谈中,他们都这样认为:判断  相似文献   

19.
吴勇 《江苏教育》2007,(12):1-1
最近,聆听了一节题为《平安回家》的小学三年级思品课。执教者是一位年轻教师。说实话,这位教师教学语言优美、富有启发性,教学形式也生动活泼,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正当我为她的“精彩”暗自喝彩时,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  相似文献   

20.
笔者听过几节“用一位数除,商二位数”的研究课,执教者都是按教科书上的方法讲解,即板书两步“想”,合成一步笔算,但效果似乎都不够理想。每次课后,发现学生在“做一做”时,往往将的笔算过程写成,虽然结果正确,但过程不正确,不利于后面例题的教学,更不利于例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