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节奏,体会诗歌内涵。2.通过联想想像,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和抒写的情志。3.收集与作者、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掌握读诗品诗的方法。学习重点1.对诗歌节奏、韵律的把握。2.对诗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领会,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解说:在学习了一些诗歌的基础上,学生应进一步掌握品味和解读诗歌的方法。按照学生的实际和“单元提示”中“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还要展开想像和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  相似文献   

2.
自读导言1.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来理解体会“乡愁”这种自古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共有的主题。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余光中《乡愁》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以及席慕蓉《乡愁》诗的缠绵、细腻。3.培养学生对比阅读和迁移阅读的能力。(解说:乡愁是一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它亘古不息,源远流长,对于涉世不深的初中生而言,只有反复诵读,细心揣摩,再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才可体味其中一二。)自读程序1.播放罗大佑《乡愁四韵》录音带导入新课。2.教师范读课文。(可配乐)3.学生跟读,细心体味。4.比较阅读:(1)这两…  相似文献   

3.
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读音准确、富于感情、流利地朗读两首诗,读出诗句的情味和涵蕴之意来。2.理解诗句的含义和整首诗表达的意象。3.初步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把握两首诗蕴涵的哲理。4.背诵这两首短诗。学习重点1.准确、有感情、流利地朗读两首诗。2.理解其表达的哲理和意象。自读程序1.要求学生阅读“自读提示”,对诗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将“自读要求”交待给学生,让学生明确目标。(亦可组织学生讨论自定目标,教者适当点拨,更能形成学生自读能力。)3.指导学生自读两首诗,达到相应目标。①感受性阅读全文,初步把握两首诗的…  相似文献   

4.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家和画家。 纪伯伦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裁的作家。他的散文诗多以爱与美为主题,论述了一系列社会人生问题,充满哲理,用喻新奇,具有东方色彩。这篇《雨之歌》也是一篇以爱与美为主题的优美散文诗。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首神圣的诗,像黎明一样清新,像童心一样纯净。从米什莱笔下流出的这首集描绘、哲理、柔情为一体的汩汩溪流,使人们仿佛听到了云雀那嘹亮而有力的歌唱。  相似文献   

6.
导读目的一、了解物候现象与实际生活,特别是与生产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科学并投身科学事业的精神。二、理解学习本文根据事物的特征,举例说明的写作方法。三、学习本文结构特点和写作顺序,号召学生观察、体验生活和积累资料练写科学小品。导读步骤一、解题: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大自然非人非兽,也有语言吗?有的,这就是物候现象,它会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劳动,怎样耕作……,大自然是有语言的。这个题目醒目提神,引人爱读。  相似文献   

7.
唐代的贺知章和宋代的曾巩都以“咏柳”为题写过烩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尽管这两首诗都取材于柳,又都是采用七言绝句形式,却表现了迥然不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不妨将两者作一比较,看看它们各自独具的艺术光彩.对于进一步了解唐宋两代的诗风,也许有些认识作用.诗很短,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8.
师:同学们有没有较长时间,比如三五天,十天八天地离开过家、离开过父母?生1:去年暑假去青岛我姑姑家住过十几天。师:你想家了吗?生1:刚开始没想家,原打算多住些日子,后来想家,想爸爸妈妈了,就回来了。师:你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1:心里空荡荡的,像掉了魂似的,特难受。生2:我想家时老担心家里会出什么事,有点“坐立不安”。生3:我想家时什么都没心思去干,挺烦的。师:是呀,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也有想家的时候。十几年前,老师异地求学,每当夜深人静,便是我想家的时候,想念家中年迈的双亲,想念房前屋后的小树……家中R E N M IN JIA O Y …  相似文献   

9.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从两首诗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98年,一本名为<抒情歌谣集>的诗集问世,宣告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时代的到来.浪漫主义文学是当时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深受当时的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强调主观精神和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同时,由于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展开,浪漫主义作家对现实不满,并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诗歌朗读的习惯与能力,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分专题收集整理信启.和积累的习惯与能力,培养学生将抽象情感具体化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1.
教材简析:这两首诗都是郭沫若先生的早期诗作,作品借用神话传说,加以再创造,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两首诗作大胆的想象、奇特的构思,正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2.
【原诗】感事秋瑾竟有危巢燕①,应怜故国驼②。东侵忧未已③,西望计如何④?儒士思投笔⑤,闺人欲负戈⑥。谁为济时彦⑦,相与挽颓波⑧。【注释】①危巢:有倾覆危险的鸟巢,用此喻当时中国形势的危急,用住在危巢中的燕子喻中国人民。全句是说,竟然有居住在危巢中的燕子,意即中国人民竟然处在这样危急的环境之中。②故国:祖国。古人常把已经沦亡的祖国称为“故国”;离开自己祖国到异国去的人,也称自己的祖国为“故国”。“驼”,相传晋朝有个叫索靖的人,他很有远见,知道国家政治腐败,将要发生祸乱,指着宫门外的铜骆驼说:“将要…  相似文献   

13.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浪漫萨克斯演奏曲《回家》,屏幕上出现诸如“明月”、“海峡”、“小桥流水人家”、“匆匆而过的人流”等富有意境的画面,让学生沉浸在音乐和画面的遐思之中。乐毕。学生可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师导入:听了这首曲子,真的使我想家,催人回家,如果身处异地他乡,一腔乡愁便油然而生。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天下常有背井离乡的无奈,离愁别绪也就会常消常涨。因此,“乡愁”这种情结也就成了文学艺术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首抒写乡愁的诗。二、增设情境,简介背景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所知简介背景…  相似文献   

14.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教学目标的定位应依据两点 :(1)“单元提示”中“学习这个单元 ,要在第三册诗歌单元的基础上 ,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品味诗歌的语言 ;还要展开想象和联想 ,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 ,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的要求 ;(2 )本课“自读提示”中的要求 :“注意诗的表达方法 ,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为了落实这些要求 ,宜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含英咀华 ,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 ,培养和提高阅读品质以及想象和联想能力。【教学过程】1.背诵《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  相似文献   

15.
师 :同学们 ,上课之前首先请大家放松心情 ,静下心来听老师朗诵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诗。(点击课件 ,教师配乐朗诵《次北固山下》)师 :听了老师的朗诵之后 ,大家觉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 :思乡之情。师 :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生 :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生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生 :李煜的《相见欢》———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师 :看来大家平常很重视积累 ,希望以后要一直保持下去。好 ,今天 ,就让我…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学习"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古诗词欣赏方法。2.学习运用比较法学习同类诗歌。3.体会两首诗中不同的离别之情。一、课前导入师:我想了解一个情况,同学们的家长有出差经历的请举手。我采访一下你,你的妈妈出差多还是爸爸?生:我们家爸爸出差多。师:他最远出差到了哪里?去了多长时间?生:他最远去了常德,走了半个月。师:我再采访一下你,你的家长最远去了哪里?  相似文献   

17.
黄晓莲 《湖南教育》2003,(21):51-52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浪漫萨克斯演奏曲《回家》,屏幕上出现诸如“明月”、“海峡”、“小桥流水人家”、“匆匆而过的人流”等富有意境的画面,让学生沉浸在音乐和画面的遐思之中。乐毕。学生可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师导入:听了这首曲子,真的使我想家,催人回家,如果身处异地他乡,一腔乡愁便油然而生。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天下常有背井离乡的无奈,离愁别绪也就会常消常涨。因此,“乡愁”这种情结也就成了文学艺术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首抒写乡愁的诗。二、增设情境,简介背景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所知简介背景…  相似文献   

18.
19.
一、基础知识1.《天上的街市》的作者是——,—— 、学者。代表诗集有《 》、《 》等。《天上的街市》与《静夜》均选自’诗人的诗集《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缥缈( ) 陈列( ) 隔着( ) 笼罩( ) 鲛人( ) 3.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与反义词。美丽:同义词 一一;反义词模糊:同义词——;反义词二、语言表达 1.为下列诗句划分节奏,用“/”标出停顿,用“·”标出重音。 2.试体会下列语句与课文《天上的街市》中的相应语句表达的不同。 ①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②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答: 三、语段阅读 阅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