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围城》的语言艺术深得世人称赏,其语言魅力与其运用各类辞格有密切关系,在各类辞格中,又以获得"钱氏比喻"美誉的比喻辞格成就最为突出。"钱氏比喻"参与《围城》的环境描写主要表现在整体环境描写和较具代表性的场景的环境描写两个层面,这些比喻中都有一些独到的手法。"钱氏比喻"的主要作用:一是使景物具象化,二是形成文化嘲讽意味的幽默,三是形成滑稽的地域特色,四是体现环境隐喻化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2.
<正> 陈望道先生在其修辞学专著《修辞学发凡》中告诉我们,辞格由于具有超脱寻常文字、寻常文法、寻常逻辑的语言形式,因而能够产生深厚的动人魅力。钱钟书先生所写的《围城》,因为它善于用辞格来叙事、状物、刻划人物形象,所以自一九四七年问世以来,一直  相似文献   

3.
以奈达对文化的分类为根据,对《围城》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按生态、语言、宗教、物质和社会五个方面进行了归类。通过分析《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词汇的翻译,文章认为为使目的语读者顺利理解原文内容,译者应选择顺应译语读者文化背景知识的语言。  相似文献   

4.
“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 ,还是辞格呢?对此 ,学者们持不同的观点 ,黄民裕先生《辞格汇编》、《汉语语法修辞辞典》都认为“象征”是辞格 ,而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张弓先生的《现代汉语修辞学》和《写作大辞典》都未将“象征”看作辞格。我们知道 ,作为辞格 ,它要利用语言因素 ,以语言单位为基础 ,因为辞格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不能将艺术手法、艺术创作方法同辞格混为一谈。否则 ,会抹煞文艺学同语言学的界限。象征 ,从总的情况来看 ,它不符合辞格的性质。象征不着重对语言因素的利用 ,在通常情况下 ,象征义不是由某一两个语…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从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二卷中节选的一部分。它在语言表述上的特点,一是人物语言与写环境气氛的语言穿插映衬,二是壮美的语言与优美的语言自然衔接,三是各种辞格的运用灵活多变。这三者相辅相成,构成完美的整体,写出了壮美与  相似文献   

6.
从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两个方面肯定了电视剧《围城》对小说《围城》的改编。在结构上,电视剧《围城》沿袭了小说《围城》的"流浪汉体"结构,以人物遭遇体验为线索,描写了抗战背景下的世态人情;在形象塑造上,小说里的每个人物都颇为丰满生动,演员们也用精湛的演技为电视剧增添精彩。此外,从心理刻画、情节叙述和语言特色三个方面笔者也具体分析电视剧相比小说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围城》的书名本身就是比喻;《围城》中充满了比喻,就像山坡开满了鲜花。《围城》通过比喻来描绘士林世相,揭示人生忧欢,引发沧桑慨叹。比喻之于《围城》,正如眼睛之于龙、领带之于西装、硕果之于青枝、金苹果之于银盘餐具,有点睛添花之功,出神显韵之效,漾情溢趣之用,增厚加深之妙。研究《围城》必须研究《围城》的比喻。而研究《围城》的比喻,又必须研究《围城》的比喻的学者视野。因为,钱钟书是一个学者小说家,《围城》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唯一的一部学者小说。离开了这两个前提,是难以真正深得《围城》比喻的堂奥的。  相似文献   

8.
《围城》作为中国的名著,从未被学术界和文艺界的狂热者忽视过。由Jeanne Kelly和矛国权翻译的英译本《围城》,在西方文艺界引起了轰动,并且好评如潮。很多学者认为,《围城》的英译本顺应了西方读者和西方文化。然而,这究竟是一种顺应还是一种暴力值得我们深思。文章主要从几个部分进行展开和讨论:首先,在分析前人对《围城》英译本的评论后,提出观点,翻译即归化暴力;以贝尔曼的异质性与韦奴蒂的差异的伦理为理论框架,从文化的各个层面展开讨论,即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最后得出结论:翻译的归化暴力在《围城》的英译本中有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围城》作为一部贯通中西方文化的力作,其极具特色的语言向西方读者展现了中国的社会文化。该文运用关联理论对《围城》中修辞格的翻译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运用明喻、拟人和讽刺等修辞手法语句的翻译来诠释关联理论在《围城》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蕾  黄菲菲 《海外英语》2014,(17):176-177
《围城》作为一部贯通中西方文化的力作,其极具特色的语言向西方读者展现了中国的社会文化。该文运用关联理论对《围城》中修辞格的翻译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运用明喻、拟人和讽刺等修辞手法语句的翻译来诠释关联理论在《围城》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讽刺小说,对当时中国的病态化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深入剖析,用诙谐、机智、锐利的讽刺语言,刻画了方渐鸿、李梅亭等具有讽刺意味的人物形象。本文将结合《围城》的具体内容,分析《围城》对人物虚荣心态和崇洋媚外心理的讽刺刻画,以及讽刺语言的巧妙运用。  相似文献   

12.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品,已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尤其是英译《围城》的影响力更加广泛。在翻译过程中,因中西方文化差异,翻译者往往忽略了翻译的功能研究,使得目标读者难以真正享受作品的内涵。通过采用案例分析,利用功能翻译理论对《围城》英译版本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3.
陈渊媛 《海外英语》2014,(14):177-178,183-184
钱钟书小说《围城》中充满描述人物情感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小说人物的情感世界,揭示了人物的个性和特点。这些语言表达的产生和理解以情感隐喻为基础。《围城》中的情感隐喻类型多样,与中国语言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是汉语语言者对情感认知体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在古诗词研究中,发现了对比、衬托之外的语言现象,我把它称为“对举”。要证明对举的存在,还得从对比说起。郑远汉《辞格辨异》概述“对比”的情况说,“‘对比’有的书叫‘对照’、‘映照’。修辞著作和教材差不多都作辞格收录了。《教材》说,‘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又引用了初中语文课本类似的  相似文献   

15.
《野草》是鲁迅的散文诗集,倾注了鲁迅艺术创造的心血,蕴涵了他洞察社会和剖析自己所获得的人生哲学。作为著名的语言大师,为了表现情感和思想,他采用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段。以《野草》为研究对象,对文中常用的比喻、摹绘、排比等辞格进行分析,并探讨鲁迅在辞格运用上的特点,以及达到的修辞效果和表现出的修辞艺术。  相似文献   

16.
辞格的翻译一直以来是个棘手的问题。囿于汉语辞格本身的抗译性加之译者的主体性因素,如何在英语中适切的表现出来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樊篱,汉语修辞格“飞白”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本文选取霍译《红楼梦》《石头记》中两个典型飞白辞格,以目的论为观照,说明译者如何在深刻体会原著精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译入语语言的优势以及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采取辞格再造和意象再现等翻译策略,将原文的精神实质和风格韵味移注到译文中。  相似文献   

17.
语言大师钱钟书先生以他那支魔杖般的笔,机智、俏皮、嘻笑怒骂地写出了无穷无尽的笑料和幽默。本文拟就《围城》幽默手法进行粗略的分析,以管窥其奥秘。 小说《围城》自始至终充满幽默,其幽默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挂一漏万地将其归纳为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中外学者对辞格的研究由来已久。从亚里士多德《修辞学》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我国最早提出这一术语的是唐(钅戊)的《修辞格》(1923年),1932年,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问世后,辞格研究作为修辞学的重要内容越来越为大家所重视。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辞格的研究是比较充分的,远远超过对消极修辞和语体风格的研究,至今方兴未艾。遗憾的是近年来有些观点认为辞格的研究已经“到顶”,没有什么值得研究了,甚至认为辞格研究已经是无所作为者为之的事。对此,吴士文先生说:“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辞格的研究虽然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在研究上只不过刚刚有点头绪,且不说不少辞格尚未被发现,就是已经发  相似文献   

19.
一部作品的涵义有主题、副题之分。在比较了多种关于《围城》的观点后,认为它们只是对《围城》局部涵义的阐释。《围城》展示的是抗战初期一部分知识分子二元复合、多样统一的人性多极世界,其中暗含着对存在状况真面目的理解,也显示着对真善美这一终极价值意义的悲剧性吁求。  相似文献   

20.
以目的语读者可接受性为研究视角,对中英文版本《围城》的惯用语进行对比分析,结合英译本(Fortress Besieged)中惯用语翻译欠妥译例,探讨《围城》中惯用语的翻译策略。翻译时应根据惯用语自身特点,结合具体上下文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在不影响目的语读者理解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著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