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性具有向善的可能。不论是内心的善良还是外在的完善,高校德育都应该起到引导作用。然而高校德育目的偏重其工具性价值取向,偏离了其促使人性向善的本体性价值。本文试图从道德本质层面对之进行归因分析,并探寻出人何以成其是。以此从善待自然属性、人是目的、走向类主体来引导高校德育复归人性向善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回归人性向善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引领人向善,违背教育本质善的教育思想和行为直接侵害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有必要确立“人性向善”的价值预设,以此作为教育信念确立的基础与前提。“人性向善”的教育帮助学生享有充分发展的自由时间,帮助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人。  相似文献   

3.
"有教无类"是两千多年前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意思是实施教育,要不分等级、种类,不分贵贱、贫富。他认为,既然人性相近,则人人皆有向善的可能,因此,对所有的人都应该一视同仁,施以教育。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不能背离先贤的思想。教师,应该把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自己教书育人的首要责任,要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艾特玛托夫不同创作阶段的代表作品,探索艾特玛托夫小说的人性主题.艾特玛托夫早期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灵息相通的世界;后期作品从原始和谐走向人性的悲剧性冲突,小说中先是揭示人性之恶,然后沿着一条拯恶向善的套路,呼唤人性向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反映出"人性教育"的缺失,教育学者纷纷呼吁反思我们的教育,虽然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为重中之重,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不容忽视。外语作为既具有工具性又兼具有人文性的学科,外语教学应该把其工具性及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人性向善教育,英文电影即是实现高职英语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媒介,它使人文教育具体化、事例化,从而更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6.
向善教育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和报国之志,使他们拥有正直善良的品德、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和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同时,向善教育又应该是善意的教育,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成功和快乐,使学生通过学习成长为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向善教育,这是教育的职责也是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很多向善教育素材,只要教师深入挖掘并  相似文献   

7.
儒家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其人文关怀体现在引人向善的人性关怀和内圣理想的人格关怀上。儒家教育的人文关怀对我国当代教育目的之重新定位以及国民人格之重建不乏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悲剧《哈姆莱特》中笼罩着死亡的阴郁氛围,全剧以鬼魂复仇开场,预示了结局的悲剧性。主人公宿命般的死亡结局渲染了丹麦王国的腐朽,揭示了人性的蜕化,宣扬人应该保持向善的情操。  相似文献   

9.
教育管理学的人性假设与教育理念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以往的人性假设都只是在某一方面强调人的本质。"文化人"假设从整体出发,对人性的本质做出了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定,文化人并非实体人,而是关系人,强调整体和谐,其本性在于动态性,本质上具有创造性。相应地,未来的教育管理理念应该具备一下特征:优化关系、引领创新、重视文化、满足人性需要、提升效能。  相似文献   

10.
一、教育制度创新的人文性制度,广义地理解就是人类交往规则。[1]教育制度是制度的亚层次概念,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及其教育规范体系的总和,包括教育根本制度、教育基本制度和教育具体制度。教育制度创新不同于经济制度等其他制度创新,其在人性假设、目的及其功能等各方面都有深刻的人文性特征。这是教育属性在教育制度创新中的具体体现。(一)人性假设的人文性:人性向善人文性首先体现在教育制度创新的人性基础中。休谟曾指出,“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教育实践在规范意义上具有向善性,其目的与行动内在统一,相互构成,是人类追求美好品质和美好生活的根本行动。教育实践及其目的是终极的,具有合目的、合理性和合道德的根本品质,是规范性的价值行动,不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技术行为。现实的教育活动惟有成为追求美善生活和培育优秀人性的行动,它才是实践。当前教育的工具化、程式化和技术化,把教育降格为训练工具人的生产过程,使得教育行动失去理性原则的规范和伦理品质的限定。回归教育实践,意味着教育应该成为一种善的、理性的伦理行动,成为以终极目的为原则的实践。这是我们最为急迫的对真正的教育的希望和呼唤。  相似文献   

12.
从规训到教化:当代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规训或教化是两种不同趋向的教育。道德教育由“规训”走向“教化”,意味着教育中人的由“物性”回归到真正的“人性”。教育回归于“人”,也就回归到了它的原点,返回了人生的原始命意。教化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的善。向善是教育的本质,是教育不可逃避的责任。寻求和接纳回归人性的善的教化,是教育本然而应然的意旨,是教育“成人之美”的真谛。  相似文献   

13.
人性善恶是哲学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的观点是性本无善恶,而只有"向善"与"向恶"之可能性,但人类向善的可能性更大。电影《苍蝇王》揭露了人性恶的一面,给人深刻的反思,但同时也让人看到善的洪流。  相似文献   

14.
教育家办学是以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作为价值导向的办学.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它对克服短视的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它对教育的去行政化,确立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人地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亦具有积极意义.实现“教育家办学”的理想,就要使教育回归教育本质,实现教育对人的培养.教育工作者自身要以教育家的态度来对待教育工作,从引导人性向善、发掘人性潜能,形成完美人格的角度来指导教育教学的具体工作.教育行政要努力促成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使整个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和“教育家办学”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5.
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人的为恶是由于后天环境影响和主观不努力造成的。性善论是一种不错的"道德理论假设",其中"教人向善"的思想,"寡欲"、"存心养性和求其放心"的道德修养方法以及"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信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批判地继承孟子的性善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具有自保自爱的本能,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在社会生活中,人性具有向善与向恶两种倾向性,但更具有向恶的倾向性。因此要通过各种社会设置来扬善抑恶,规约人性、升华人性,以维持社会生活秩序,推动社会发展。鉴于此,当前我国的道德建设要确立人道主义、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各种社会制度,并辅之以持久的道德教育与个人积极的道德修养等综合进行。  相似文献   

17.
康德认为人既有向善的原初禀赋,又有趋恶的倾向,人性是善恶并存的统一体.其价值体现在超越于单纯的善恶观,指出人性的理性本质;其局限表现为忽略了经验习惯对于人性的培养性与贬低感性情感对于人性的作用性.  相似文献   

18.
人性具有双重性:实然性和应然性;三维度: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人性和教育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人性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教育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成为人性丰满的社会个体,成为追求崇高的人,自成目的的人,具备能力的人,快乐幸福的人,和谐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9.
马文珠 《考试周刊》2011,(41):210-212
教育是人类的特殊实践活动,在促进人类发展、社会进步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活动最明显的功能之一,就是促进人性向善,从而使人类与自然世界、万物生灵共生共融、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20.
<正>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说,德育是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学校德育是以人为目的,通过创造出一个合乎人性的、宽松、健康、向善的环境而发展人的。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