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分析引发"人肉搜索"的因素,大致分为五类。人肉搜索的主要危害是有可能侵犯个人的隐私权,但在反腐败领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人肉搜索的理性态度应当是避害趋利,强化监管,使之为反腐助力。  相似文献   

2.
在网络时代,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符号为中介的"人肉搜索"实现了交往史上的伟大变革。在现代价值体系中评估"人肉搜索"的伦理得失,探索"人肉搜索"主体道德自律的途径,对于倡导一种积极的公民自由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肉搜索”是最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网络现象。但是由于未能区分事实层面的“人肉搜索”与规范意义上的“人肉搜索”,导致当前人们对“人肉搜索”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作为法律规制对象的应当是“人肉搜索”中的具体行为特别是搜索后行为而不是“人肉搜索”本身,将“人肉搜索”在立法上予以规定是一个伪命题。“人肉搜索”是否法律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司法问题,而不是立法问题。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完全可以解决“人肉搜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人肉搜索的传播学意义及其困惑》中指出,人肉搜索就是指更多地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的一种机制。通俗点说,就是变枯燥乏味的个人电脑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的群体性搜索,一旦有人提问,现实生活中的知情的网友便有可能将搜索对象的一切信息在网上罗列出来。人肉搜索尽管速度没有机器快,但信息的匹配和全面是机器是无法实现的。然而,天使和魔鬼也就是一线的距离。而人肉搜索在给信息传播带来贡献的同时,加入了很强的主观意识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5.
网络"人肉搜索"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网络社会的形成为其提供了根本的条件.从互联网技术角度来看,网络"人肉搜索"是在搜索引擎技术的基础上产生起来的.而网络社区则为"人肉搜索"传播行为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环境.  相似文献   

6.
"人肉搜索"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个人隐私通过网络智能搜索并予以曝光的行为。此行为对网络环境下的网络伦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对此行为置之不理,就可能会影响和谐网络的构建。有的"人肉搜索"是出于正义感,能够释放正能量,给予公众情感上的满足;但若是出于恶意攻击,可能就会对某个人、某个集体、某个群体,甚至整个国家的形象造成坏的影响,从而引发不和谐事件发生。"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怎样趋利避害,对其进行引导,使其能够更好地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7.
人肉搜索有巨大的潜在商业开发价值,目前出现了收费型、塔基草根网型和淘客推广型等模式。这些开发模式的运行,提高了人肉搜索内容开发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了人肉搜索经济的发展。但人肉搜索商业开发还具有许多负面效应,如拍卖私人信息、利用人肉搜索开展不正当竞争等,损害了人肉搜索的公信力,所以人肉搜索的商业开发应严格限制在经济领域,并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  相似文献   

8.
2001年发生在猫扑网上的"微软陈自瑶事件",通常被认为是"人肉搜索"的产生。该现象产生以来一直饱受争议,也出现许多社会伦理问题。文章从"人肉搜索"的现象分析开始,通过探讨人肉搜索的涵义及其基本特征,人肉搜索的具体类型进行归纳与分析,提出目前"人肉搜索"所产生的伦理问题,并结合具体问题探讨"人肉搜索"应当遵守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9.
网络搜索是人们网络生活的日常行为方式之一,人肉搜索的出现是网络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许多研究者从法律、道德以及传播的角度对人肉搜索做出了褒贬不一的评价。然而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和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理论角度来看,人肉搜索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新的社会关系的演进和人的现代化发展的途径,不管是从本体论意义、认识论意义还是发展论意义来看,人肉搜索都表达了信息时代人类本质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信息状态下人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人肉搜索"自诞生之日起,就游走在道德和法律监管的灰色地带,引起数起轰动一时的网络事件。成千上万的网民集体发起大规模的"人肉搜索",有时伴随过激性攻击言辞与行为,令"搜索对象"的身心遭受恶性压力。由此迫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由"人肉搜索"行为引发的一系列网络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