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台湾问题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涉及中国国家的核心利益.中美建交三十多年来,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表现出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使得中美关系变得扑朔迷离.理性分析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取向,不仅有助于正确认识中美之间的矛盾分歧,更有助于解决我国统一所面临的困境.从均势思维、实用主义手法和现实利益考量等角度入手,研究得出美国的国家利...  相似文献   

2.
台湾问题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也是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围绕台湾问题,本文通过回顾美国在不同时期对台湾政策的颤变,从而揭示出美国干涉台湾的目的以及导致中美关系不能完全正常化的原因,并对中国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方针以及中美两国关系未来的发展进行阐述和剖析。  相似文献   

3.
2004年第9期《历史学习》上刊登了梅丽老师《“中美关系正常化”不等于“中美建交”》一文。该文认为,美国“1972年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中美《上海公报》的签署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我认为该文的上述观点是不科学的,“中美关系正常化”实现的标志不是中美《上海公报》的签署而是“中美建交”。一、《上海公报》签署后,中美关系还没有实现正常化无论现在还是当时,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的问题。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在《上海公报》中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但是,《上海公报…  相似文献   

4.
试论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70年代初中美关系开始缓解后,台湾问题一直是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个核心问题。台湾问题牵涉到中美双方的利益,中美关系能否顺利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台湾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从美国本身的利益出发,维持台湾现状是至关重要的,出于全球战略的考虑,美国绝不会轻易放弃对台湾的控制和干预。对于中国而言,祖国统一是没有任何讨价还价余地的。鉴于双方立场迥异,可以预见,在中国完成统一大业之前,台湾问题将始终是中美关系中一个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5.
台湾问题的缘起与中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建立初期,美国出于对全球战略的考虑,开始制定使台湾与中国大陆分离的方案。朝鲜战争后,为了对中国实行全面孤立和遏制,美国开始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在台湾问题上与美国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50、60年代,台湾问题成为中美两国之间斗争的一大主题。  相似文献   

6.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涉及到的核心问题是台湾问题。在此问题上,每一个公报都是历史的进步。然而每一个公报签署后,美国都有违背公报所规定的原则立场的言行,这反映出美国对华政策的双重性和矛盾性。出于抗苏战略的需要,美国有以台湾问题的妥协让步换取对华关系改善的一面;出于不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立场,美国又有以台湾问题为筹码遏制中国的一面。这就是中美关系曲折起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尼克松总统非常重视对华政策,上任伊始便指示相关部门研究美国的中国政策(NSSM14报告),并多次组织跨部门会议对NSSM14报告进行讨论,最终确定了“接触加缓和”策略。之所以做出这一策略,中苏关系变化与台湾问题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中苏关系变化在中美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中苏两国的分裂和对抗日益公开化,美国决定抓住这一难得机会,虽然力求在中苏之间采取中立态度,但是略倾斜于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不能完全接受中国关于“美国从台湾海峡和台湾撤军以及美国接受台湾是中国内政”的要求,但是为了推动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做出让步与调整,极力限制台湾的军事力量以及向中国大陆挑衅。为了缓和中美关系,美国通过各种渠道表达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主动采取缓和中美关系的措施、放宽经济和旅行管制。对于美国的不断示好,中国给予了积极回应。经过不断地试探与磨合,中美之间的“小步舞”终于合上拍。1970年1月20日,第135次中美华沙会谈举行,掀开了中美关系解冻的序幕。  相似文献   

8.
【台湾问题】材料一2002年2月28日 ,是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30周年纪念日。30年前的2月21日 ,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访华 ;2月28日 ,中美两国政府领导人发表了举世瞩目的上海联合公报 ,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了正常化。材料二2002年2月21~22日 ,美国总统布什访华。在会谈中 ,江泽民阐述了中国政府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布什总统强调美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政策 ,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材料三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最敏感、最核心的问题。最近一段时间 ,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错误行径 ,…  相似文献   

9.
台湾问题是中美日三边关系中的一个焦点。美日联手干预台湾问题的战略图谋在于共同遏阻中国的统一与强大。中国面临的中美关系安全困境与中日关系安全困境相互作用,使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空间受到挤压。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美国和日本将不会扮演积极角色,对此我们不能抱任何幻想。要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动权;要利用中美日之间的共同战略利益敦促美日恪守“一个中国”原则,不支持台湾独立;要最大限度地争取台湾民心,为和平统一奠定民意基石;同时,要针对“台独”分裂势力,做好不得已时用“非和平方式”粉碎其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图谋的准备。  相似文献   

10.
台湾问题在错综复杂的中美日三边关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冷战结束后,美国日益加强与日本的同盟关系,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美日同盟找到了新的战略契合点:以美日同盟为基轴,构建“以台制华”的地区安全新机制;依托“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牵制中国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积极推动对台“实质关系”,为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制造障碍。  相似文献   

11.
"台湾"一直是中美关系中的重要议题。笔者从话语模糊性的角度着重分析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及《与台湾关系法》等美国对台政策的重要依据及原则。通过对中英版本的对比及解读可以看出,双方的分歧并非措辞的原因,而在于原则及立场的不同。笔者以此为出发点,希望借此探求美国模糊性话语背后的动因、根本目的及其对双方战略博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出口国,对台军售一直是美国军火业的支撑之一。对台军售不仅可以在战略上牵制中国,在经济上更有刺激内需、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于台湾而言,每年花费数十亿美元购买武器,造成岛内经济下滑,影响两岸经济往来,长远来讲对台湾经济会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同长期以来反倾销明确针对中国不同,在以往的实践中,美国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而不适用反补贴法。但近年来,美国改变立场,通过国内和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两条途径对华逐步适用反补贴,反补贴已成为中关贸易磨擦新热点。美国2012年通过的《对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反补贴税法》(4105法案)引起了中国的强烈反响。文章着重分析了美国反补贴立法和对华反补贴实践的发展态势,揭示了美国对华“双反”的本质,并就中国应采取的对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这种对峙的基本特征是: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中,双方以不促发战争为基准。在国际关系中,我们通常将美苏对峙的此种格局称为“冷战”格局。然而,1948年,柏林危机的发生却是两大阵营欲突破“冷战”的一次尝试。柏林危机是由苏联在柏林实行封锁引发的,如何处理和对待苏联的行为?怎样保证西方国家在柏林的战略利益?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处理,英美两国的态度是不一致的。此间,在联合和坚定西方盟国的政策和行为中,艾德礼工党政府以及外交大臣贝文起了重要的政策引导作用,使美国在柏林危机中与英国合作一致。柏林危机中,艾德礼政府的政策导向对此后美国和英国在德国问题上的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国关系问题始终是中亚安全领域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当前,由于中俄美三个对中亚安全形势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大国在中亚地区形成并保持了一种既竞争又合作、合作大于竞争的关系,从总体上讲,在可预见的将来中亚安全形势将进一步好转。  相似文献   

16.
1966年,由于面临要求中国加入联合国的巨大压力,美国采纳了研究委员会提案,并支持意大利等国在联大上提出该案。美台为此进行了激烈争论,最终台湾勉强接受了该案。虽然在21届联大上这个提案未能通过,但是它的提出分化了“驱蒋纳我”的力量,拖延了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the grid-group two-dimensional cultural theory (CT) of Douglas and Wildavsky, demographic attributes, and partisan identific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environmentalism in Taiwan, in comparison to the Weather, Society, and Government survey collec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Results reveal that partisan identification better explains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concerns in Taiwan, but its explanatory power is not comprehensive. Gender and age explain environmental concerns in Taiwan but not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The impact of CT on environmentalism appears in the Taiwanese environmentalist’s group but not in the public, whereas CT has satisfactory power in explaining environmental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surveys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 in Taiwan and compares the findings with other studies conducted in America and Japan. The objective is to explore differences among teachers in Taiwa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erms of their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 aging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aging education in schools. Multistage sampling was adopted, with a total of 1038 Taiwanes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 sampled. It was found that while knowledge of aging among Taiwanese teachers appears lower in comparison with American teachers, their attitudes toward aging are largely consistent with their American counterparts. In addition, Taiwanese teachers seem to offer just as little aging education in schools as their American and Japanese counterparts. Lastly, Taiwanese teacher attitudes toward aging, rather than their knowledge of aging, correlate closely to their provision of aging education in schools.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should, therefore, offer teachers pre- and in-service education on aging or gerontology so as to equip them with the right knowledge on, an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aging. By so doing, teachers will be more likely to teach the subject of aging in schools.  相似文献   

19.
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具有重要影响,但台湾问题本身还在很大程度上受着中美之间其它问题的影响.综合考察以上两个层面的问题可以得出:按照传统观念,台湾问题有可能使中美走向对抗或战争.但两国关系是否能真正走到那一步,还取决于美国政府能否顺应时代的发展,以新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台湾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两个先行区”的战略构想,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高校统一战线应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融入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充分发挥统战工作的职能作用,尽最大努力为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