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通称奴隶主贵族。《诗经·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国语·鲁语上》:“君子务治,小人务力。”“君子”即当时的统治阶级,“小人”即被统治的劳动人民。  相似文献   

2.
“君子”一词在古汉语里经常出现,但含义却不一样,甚至出入很大,讲法颇为灵活。《辞海》里是这样解释的:“①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引用者略,下同)君子指当时的统治阶级,小人指当时被统治的劳动人民。春秋末年以后,‘君子’与‘小人’逐渐成为‘有德者’与 ‘无德者’的称渭。……②古时妻对夫的敬称。”《辞源》对“君子”的解释是:“①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被统治的所谓小人或野人对举。②泛指有才德的人。  相似文献   

3.
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陶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  相似文献   

4.
《魏风·伐檀》一诗,写了三种人:“坎坎伐檀”的伐木人,“不稼不穑”的“尔”,“不素餐”的“君子”。对前两者看法比较一致,对于“君子”到底指什么人,则争论较大。有的说指靠剥削生活的统治者,即诗中的“尔”;有的说是“有才德的”孔子一类贤者仁人。我则认为,它指伐木者比较恰当。 说“君子”是指诗中那个剥削者“尔”的,其主要根据大概是“君子”一词在古代多用于统治阶级。这是实际情况,但却又不能因此概尽一切。以《伐檀》所出的《诗经·国风》为例,里面提到“君子”的凡二十一首,至少有三分之二不是明显的指诸侯大夫、王公贵族。“雄雉于飞,上下其羽。展也君子,实劳我心。”(《雄雉》)“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  相似文献   

5.
“远指”就是代词指代的对象比较远。古汉语中表示远指的指示代词,主要用“彼”,也用“夫”、“其”。它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里”、“那样”等。如:①“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史记·商君列传》)“彼”,那个。②“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魏风·伐檀》)“彼”,那些。③“息壤在彼”(《老子,三十八章》)“彼”那儿。④“以俟夫观者得焉”  相似文献   

6.
月亮,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它情有独钟。有人把月亮比作美人,而思念万端。《诗经·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儿皎洁呀,美人多俊俏啊。慢慢地走动,姿态多窈窕啊,想念她我心焦啊!)有人把月亮当作知己,而结游永远。李白《月下蚀酌(其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记结无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课本所选文言文的注释和标点,编写组都字斟句酌地下了功夫,对教学大有好处。但是,智者千虑,难免一失,其中的个别注释、标点,似乎还值得商榷。除了别的同志已经提出讨论的(仅就个人偶读所见而言)之外,我愿将自己的一得之识,简述于次。 《诗经·魏风·伐檀》(第一册)第一章结句“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教材拄释为:“那些大人先生们呵,可不白吃饭啊!这是讽刺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反话。”这里,把“君子”译为“大人先生们”,显然是以他们属于剥削阶级为前提的,这未必符合诗作的本意。在奴隶占有制社会的物质生活条  相似文献   

8.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东坡名篇《赤壁赋》里的一个句子。在人教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中,此句的注解是“朗诵明月诗里的‘窈窕’这一章”,即《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月出晈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其理由为“‘窈窕’与‘窈纠’音近,所以苏轼称之为‘窈窕’之章。”我认为“窈窕”并非“窈纠”的笔误,东坡所吟咏的不是《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而是曹操的《短歌行》和《诗经·周南·关雎》。  相似文献   

9.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离娄上》)也就是说,仁与不仁,是统治者能否“王天下”、“保社稷”的关键,也是士庶能否安身立命的根本.而统治者行“仁”就是“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上》)即所谓行“仁政”.孟子认为,如此,则“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反之,“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由此可见,孟子的政治论,实际上就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虽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但同时也宣扬了“平天下”、“安百姓”的思  相似文献   

10.
李冬平 《现代语文》2006,(12):25-26
《孟子见梁襄王》一文篇幅虽短小,仅155个汉字,却耐人寻味,让人百读不厌,显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1.简洁凝练,意蕴丰厚。本文的短小精悍,得力于深厚的炼字功力,如“今夫天下之人牧”一句中“牧”字精妙,“牧者,养也,反以之杀人乎?”(明.李贽《四书译》),就作了很好的评价。细细玩味这个字,其妙处有四:①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天下的老百姓如同牲畜一样被统治阶级“放牧”着,社会地位低下。②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普天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强权政治。这与孟子的主张“与民同乐”(《孟子.庄暴见孟子》)、“保民而王”(《孟子.齐桓晋文…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伐檀》是…首愤怒抨击剥削者不劳而获的“刺”诗,它的批判意义已经成为共识,不容质疑。然而在备课时翻阅资料,发现了汉儒董仲舒依据自己的“诗无达诂”之说对其做的另一翻“个性化”解读,认为“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歌颂统治阶级的“君子”“先其事,后其食”,是不会尸位素餐的。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四册《信陵君窃符救赵》“得选兵八万人”的“选”字教材未加注释,一般参考书都译作动词“挑选”,将原句译作“挑选兵士八万人”。这种译法,“得”字没有着落,不妥。《诗经·齐风·猗嗟》:“舞则选兮,射则贯兮。”郑玄笺:“选者,谓于伦等最上。”《汉书·武帝纪》:“《诗》云:‘九变复贯,知言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那一轮明月.是从《诗经·陈风·月出》篇升起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它圆在汉魏六朝的城郭之上.在刘宋谢庄的《月赋》、齐梁沈约的《八咏诗·登台望秋月》、  相似文献   

14.
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陶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独酌》)的飘逸心性,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  相似文献   

15.
一部中国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经”的发展史。“经”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基础,造就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质与文化个性,承载并涵养着民族精神。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矣子罕》)“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得其心,斯得民”“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秋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风萧萧兮易水寒…  相似文献   

16.
豪迈篇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刘邦《大风歌》)☆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司马迁《史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汉·司马迁《史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汉·司马迁《报任安书》)☆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南朝·范晔《后汉书》)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汉语的句子中, “认为”与“是”经常相继出现,挨在一块使用,例如——①索绪尔主张,语言共时系统的研究必须以说话者活的口语为依据,我们认为是很有卓见的……(徐思益《方光焘与中国现代语言》) ②对《诗经》“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解释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是赞扬而不是讽刺。(毛志成《疑“儒”》) ③但是这种前提根本不能认为是毫无疑义的。同样有理由可以提出相反的看法,即认为相似是本质的,区别完全是非  相似文献   

18.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一般不带感情色彩,但有时在特定的语境中,却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感情内容。高中第五册课本《诗经二首》的课后“思考与练习”中,便有一道这样的习题。现将原题抄录于下: 下面这些句子中,都用了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它们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内容? 1.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2.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3.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4.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与教材配套的教参(人教社编)对这道题是这样分析解答的:  相似文献   

19.
肖科 《语文知识》2000,(2):8-10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歌谣名为《诗经·伐檀》,多年稳居高中语文第五册,被莘莘学子吟诵不止。其韵脚不难发现,是“檀、干、涟、廛、貆、餐”。可是对于韵脚后皆加一“兮”字这一点,人们总有意或无意忽视了。考究一番会发  相似文献   

20.
(一)中国古代作家作品《君子于役》选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该书编成于春秋中期,共收作品305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该书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史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东》分别选自《孟子·公孙丑》、《孟子·告子》。《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共七篇。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陈涉世家》选自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鲁迅盛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