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孩子是歌,需要聆听;孩子是舞,需要欣赏;孩子是花,需要浇灌;孩子是树,需要培育。”陶醉于轻“歌”曼“舞”之境,掩映在红“花”绿“树”之间,个体生命呈现出愉快成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状态。  相似文献   

2.
张保青 《山东教育》2005,(15):39-39
常言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应该是孩子长久的“家庭教师”。因此,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堪称幼儿教育之“双臂”,缺一不可。由此看来,要想让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密切“牵手”,幼儿教师一方面要注重与幼儿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的联系、交流、沟通、合作,另一方面,幼儿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家长在幼儿教育方面多多进行建议性“指导”,使家长针对孩子的教育“得手”、“得法”。  相似文献   

3.
学生与孩子     
我们身边有这么一群人,或称为“学生”,或称为“孩子”;孩子是学生,学生更是孩子。“孩子”与“学生”,虽已高度融合,却仍是不同身份、不同意蕴的表征,如同“老师”与“教师”,是不同的色调和境界,明暗不一,高下有别。  相似文献   

4.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一个团队,父亲应该是这个团队的“首席执行官”,是家庭的领袖,同时,也是为孩子的青春期成长“擎大旗”的“领旗手”。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关注社会和自己的理想,常常对妈妈的唠叨非常反感,父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爸爸应该尽早成为孩子信赖的靠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父亲们越来越忙碌,在有些家庭中,养育孩子成了母亲的“专利”,所以,许多孩子完全在“女性环境”中长大。当孩子跨入青春期,母亲难于招架,父亲才不得不被动“出场”,因而,有的父亲就扮演着“打人机器”和“消防队”的…  相似文献   

5.
陈洪 《宁夏教育》2006,(9):69-69
为孩子乱“撑腰”的现象在不少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别人打你,你也打他”、“咱们宁可赔钱,也不能吃亏”、“他若打你,我明天就揍他”,等等煽动性的话语,成为很多家长教育孩子时经常说的话。家长疼爱孩子是应该的,但是,如果孩子在被“欺负”,受“委屈”之后,家长总是对孩子灌输“报复”的思想,大讲“社会如何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如何勾心斗角”,或者亲自找老师和同学的家长理论,甚至直接上阵进行报复,那就不对了。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在这种偏颇、过激甚至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引导下,孩子心中善良的成分会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6.
宋智慧 《山东教育》2004,(23):84-85
常听一些父母在一起谈论孩子的生活、学习,话里话外总是透露出“望子成龙”“盼女成风”的迫切愿望。关心孩子的成长,期待他们出类拔萃,成为优秀的人才,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过分“关注”孩子“超人”的表现,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无视孩子的素质条件,给孩子“制造”成长环境,无节制地加压拔高.可能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7.
勇气     
半夜,孩子起床想上卫生间,却不敢一个人去。妈妈说:“孩子,别害怕,鼓起勇气来。”“勇气是什么?”孩子天真地问。“就是勇敢坚强的气。”“你有勇气吗?”孩子问妈妈。“我有勇气。”“那你给我一些吧。”妈妈抓过她的手,在她的手心时里吹了一口气:“孩子,这就是勇气。”孩子就这样紧紧握着“勇气”,一个人跑到卫生间里去了。仔细想来,勇气真的好像是孩子手中的一口气,想寻找却无地方,但只要心中觉得有了勇气,就能在关键的时候支撑自己。问题是,许多时候,这样的勇气常常需要别人的提醒和激发,尤其是孩子。勇气@陆勇强  相似文献   

8.
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正在形成“我是谁”的自我意识。正处于自尊心极强的阶段,面对一系列的当众屈辱,一般孩子都承受不起这样沉重的打击。更何况他本来就是一个不善表达的孩子。而父母如果仍然像以往一样要求他、批评他,只会起到雪上加霜、火上浇油的负作用,使孩子的问题更趋严重。即使一些孩子眼下不出现异常,也可能成为以后诱发心理问题的隐患。本案中的李铭从小是一个听话、省心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也是容易受伤害的孩子,他们往往不善倾诉内心的苦闷。对于这种性格的孩子,父母尤其要关心他们内心的感受。在家庭教育中,建议父母:从小要允许孩子适当顶嘴。不要一昧要求孩子“听话”。实际上,父母在家里也代表了“权威”,孩子跟父母“顶嘴”需要“反抗权威”的勇气.所以,“顶嘴”的孩子也更具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9.
流沙 《家长》2003,(Z2)
在家教中,有的父母认为夫妻扮演“红黑脸”,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当孩子不听话或犯错误的时候,妈妈袒护孩子扮“红脸”,爸爸批评孩子扮“黑脸”,或者反之。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许多家长都在用,但是我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既然孩子不听话或犯了错误,家长就应该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使他们懂得道理并勇敢地改正错误。如果父母双方其中一方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另一方却为孩子求情,甚至为此争吵起来,孩子就会以为自己没有错误,被批评者反而成了旁观者。家长批评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明辨是非,然而一个扮“红脸”,一个扮“黑脸”,就会…  相似文献   

10.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但他们的个性千差万别。因此我们的家庭教育不能满足于泛泛而教的水平。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的个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家庭教育中的“因材施教”显得十分必要。一、“因材施教”有利孩子健康成长“因材施教”是教育学上的一条重要原则,它最早由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创立,经历代教育家的继承、发展与完善,在教育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材施教”指的是针对孩子的个性差异施行不同的教育。“因材施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使个性不同的孩子都得到发…  相似文献   

11.
常常听到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不懂事、太调皮,和别的孩子比起来差远了,其实这并不能全怪孩子,作为家长也得找一下原因,平时你是怎么跟孩子说话的。现代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父母心中的“小皇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很多时候家长们往往感情代替了理智,说话时不注意说话的内容、方法,不注重与孩子沟通,或者有求必应,一味迁就;或者出言不逊甚至打骂孩子,如果这样,就不能把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完全推给他们。因此,要让你的孩子听话,家长首先应该注意自己的说话,讲究一些说话的方法,切不可将“教子忌语”挂在嘴边。  相似文献   

12.
老舍先生不仅学问大、文章写得好,而且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许多独到之处,其精髓可供后人借鉴。一、主张孩子“崇尚大自然”。老舍先生喜欢孩子尤其喜欢乡下孩子,虽然他们贫穷甚至有些脏,但是他们纯朴、忠诚、讲义气、人格高尚,而且懂得大自然的许多奥妙。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尽量贴近大自然。二、孩子“宜多玩耍”。老舍先生非常珍视儿童天真烂漫的性情,认为这是天下最可贵的东西,万万不可被大人们扼杀。他主张孩子“宜多玩耍”,最害怕看见“小大人”“小老头”以及“少年老成”那样的孩子。老舍先生有一句名言:“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  相似文献   

13.
在人们看来,一个孩子人生的最大不幸莫过于幼年丧母,但鲁迅先生在给一位丧妻的朋友的信中写了这么一句话:“由此我想到了孩子,幼稚的孩子是软弱的,而丧失了母亲却往往更有利于他成长为一个强者”。粗读起来这似乎有悻于常理,但实际上,他讲的是“丧母”的另一方面。母亲无疑是孩子头上的“保护伞”,她无所不包,安全可靠。给孩子以母爱、关心备至是母亲;而“护短”溺爱,阻碍孩子自立的往往也是母亲。所以那些由母的孩子一旦失去了“保护伞”,就会被抛之于外,早早地经受外界的磨练、考验和竞争,在无人保护下还会遇到更多的磨难和…  相似文献   

14.
写罢这个标题,心里便有些忐忑:废话一句,孩子不是孩子,还会是什么?其实不然,因为在中国,孩子常常不是孩子,而是成年人的提线木偶、传声筒、应声虫。童言无忌,活泼顽皮,甚或至于恶作剧乃是儿童之天性。古今中外皆然。但这有悖于中国人“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鲁迅《从孩子的照相说起》)的“儿童观”。如今,在大中城市里,独生子女都被誉为“小皇帝”了;在课堂,据说,学生已是“学习的主人”了。照理说,是“皇帝”便该有皇帝的放肆与狂妄;是“主人”便该有主人的任性与顽皮。或许这“皇帝”资格只是专指物质…  相似文献   

15.
“扬长避短”是被经常采用的工作方法之一。然而,实践证明,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扬长避短”较之“扬长补短”明显存在着自己的“短”处。我们所从事的是人生最初级阶段的教育,幼儿各方面的定式还没形成。一个“避”字,往往在无意间,压抑甚至扼杀了孩子的个性。仔细观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有的孩子能歌善舞却不守纪律;有的孩子守纪律但不愿同小朋友交往;有的孩子美术好而计算能力较差,等等。假如我们只是简单地采用“扬长避短”的教育方法,一味地利用孩子的“长”处,而回避其“短”处,那么,孩子的“短”处就不会得…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带着“渴望学习”的特征来到这个世界的。爱提问题是孩子的天性,正是由于不断萌生的无数个“是什么”、“为什么”,孩子才会在“问”与“答”中寻找到解开成长秘密的钥匙,并且这种问题意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通过观察,我发现孩子出现错别字是有规律的:有的是属于多一笔或者少一笔;有的是同音字、形近字混淆;有的是偏旁部首搞错了。但是,根本原因就是对字形、字音、字义记得不牢。这样,我就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办法帮助孩子记忆。歌诀法。如“切”字,孩子容易写成“土”字旁,“分”字容易写成“人”字头。我就编成歌诀:切瓜分片,横七刀,竖八刀。“切”字七刀是横着写,“分”字八刀是竖着写。孩子常分不清“自己”的“己”、“已经”的“已”和“巳时”的“巳”,我就编成一句口诀:巳满已半己当底,以此帮助孩子分清这三个字在写法上…  相似文献   

18.
这里说的“难看的孩子”.并非“残疾人”,而足指那些长得不够漂亮.似有轻微生理缺陷.被人称为“长相不行”的孩子。他们或是五官有缺陷,个头矮小,身长腿短.过胖或过瘦;或是语言、动作有缺陷,口吃、聋哑、举手投足不协调,样子有些“怪怪的”等等。在学校,这类学生为数不多,却往往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因为他们没有“漂亮”孩子广受羡慕的“优越感”,没有“一般化”孩子不被关注的“平常心”,也没有“残疾”孩子倍受关爱的“感激情”。他们常常被人有意无意地当“话茬”作“谈资”,受到伤害,却有口难辩,也少有人过问。  相似文献   

19.
教育应是愉快的教育。有一位著名的校长看到一个男孩因为爬树,坐在树杈上玩耍,弄脏了衣服和手,被母亲训斥。他对男孩的母亲说:“其实,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惟一可以在树杈和客厅的椅子之间作出选择的时期,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大人不便这样做而剥夺孩子的这种自由权利。孩子就是孩子,让孩子成孩子才能培养孩子。”然而,事与愿违者在我国还很多。北京市教科院调查发现:“不爱上学”、“害怕老师”、在学校感到“不快乐”的小学生竟然占了近半数之多,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坚持用“真心的微笑”去扩展学生本应是自由开放的心灵,而多以“…  相似文献   

20.
张映春 《德育信息》2002,(10):47-47
这里说的“难看的孩子”,是指那些长得不够漂亮,被人称作“长相不好”的孩子。在学校,这类学生为数不多,却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因为他们没有漂亮孩子广受羡慕的“优越感”,没有一般化孩子不被关注的“平常心”,也没有残疾孩子倍受关爱的“感激情”。他们常常被人有意无意地当“话茬”,作“谈资”,受到伤害,却有口难辩,也少有人过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