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国源 《收藏界》2010,(8):105-107
明代学者、书画家陈继儒(1558-1639年)在《妮古录》中提出:“文人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故镜须秦汉,砚必宋唐”。陈继儒先生用十分风趣而潇洒的语言,把自唐代以来,中华名砚与文人墨客的不解之缘,描述得十分生动与贴切。  相似文献   

2.
郭永山 《中国收藏》2020,(11):42-47
在文房四宝中.砚台质地坚实,“传万世而不朽”“历劫而如常”,有“四宝砚为首”之誉。而现存最完整、最能体现砚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当首推江苏宿迁王相历时十余年之功摹刻的《高凤翰砚史》。  相似文献   

3.
《收藏》2016,(21)
正家传一砚,石色青绿,石中有细长刷丝纹,其质如玉。长方形,长10.3厘米,宽6.8厘米,高1.5厘米。砚分三层,均为石质(图1),简朴无华。砚堂微凹,上端开墨池,抚之光润细腻。砚背凹入,中镌篆文"乾隆年制"四字,刀工爽劲,字形规整。砚盖凸雕双夔龙,纹饰古朴,有商周钟鼎彝器之风。底座凹承砚身,底面四角皆有矮足(图2)。五爪团龙纹锦盒包装(图3),颇为精致。因是家传,又有款识,知是老物件,年代、真伪倒未过多关注,但对其石质和源流不甚明了,  相似文献   

4.
姜书璞 《收藏》2010,(9):123-123
徐公砚是鲁砚的重要砚种,有“石温、质润、形奇、色美”砚林四绝之誉。其最具魅力之处是独特的天然外形。徐公石制砚,人工雕凿必须和天然石材的艺术风格和谐统一,天工人工浑然一气,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天人合一”的艺术佳作。具体应从砚材、人工、立意和装饰四个方面来看。  相似文献   

5.
彭远同 《收藏》2006,(3):93-93
我的众多藏品中,有一方小小的手砚令我爱不忍释,经常把玩。乍看之并无特别之处,但仔细玩味则弥足珍贵。该砚系爱国将领曾泽生将军抗日战争中随身携带之物,砚面上镌刻着将军带有传奇色彩的抗战经历自叙诗,借物言志,表达出一代名将之抗战决心。  相似文献   

6.
张志 《收藏》2016,(11):94-97
家传一砚,石色青绿,石中有细长刷丝纹,其质如玉。长方形,长10.3厘米,宽6.8厘米,高1.5厘米。砚分三层,均为石质(图1),简朴无华。砚堂微凹,上端开墨池,抚之光润细腻。砚背凹人,中镌篆文“乾隆年制”四字,刀工爽劲,字形规整。砚盖凸雕双夔龙,纹饰古朴,有商周钟鼎彝器之风。底座凹承砚身,底面四角皆有矮足(图2)。五爪团龙纹锦盒包装(图3),顿为精致。  相似文献   

7.
蔡鸿茹 《收藏》2006,(5):87-87
明顾从义摹刻石鼓文石砚是天津市艺术博物馆镇馆之宝,该砚屡见著录,流传有绪。顾从义,字汝和,明嘉靖时上海人,曾摹刻《淳化阁法帖》。此砚石鼓文系按宋拓本的字数及原石鼓上的字形、字位排列顺序缩临摹刻的,清乾隆年间发现后,即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它不仅可以使研究者了解原文原刻的字位排列,而且有些损泐较甚的字还可据以补充。如辛鼓的“工”字就给清代学者翁方纲以启发,从而才拓出原石鼓上之“工”字。郭沫若著《石鼓文研究》时,亦参照了顾砚本。目前石鼓文的宋拓本均流传到海外,故此砚及拓本的珍贵性、  相似文献   

8.
周文昭 《收藏》2012,(2):136-141
据红学家端术蕻良考证说,"红丝石砚即脂砚斋之脂砚也"。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说红丝砚来源于红丝石,二是说红丝砚的色彩宛若胭脂。如今,红丝砚这个发端于唐,兴盛于宋,消退于清末民初的砚石品种,又神奇地复兴了。随着认识与欣赏红丝砚的人越来越多,收藏家与爱砚见者正在一点点悄悄掀开它神秘的面纱。那么,红丝砚的品质特征与市场状况究竟是怎样的?在新年来临之际,如果想要选择一方好的红丝砚,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9.
曹隽平 《收藏》2015,(7):100-104
余自幼习书,收藏亦20余年,除书画外,亦好藏砚。年轻时曾置砚于枕底、床边,半夜起来如厕,都要深情地望上两眼,方才入睡。砚贵有铭,余嗜书法,因而对有铭文的砚台情有独钟。曾在民间见过孙星衍、阮元等人的砚台,无奈卖方见我出价不菲,料到是贵重之砚,反倒不愿转让与我了,故抱朴斋所藏无名人、大家旧砚。然敝帚自珍,愿将几方铭文砚与诸君分享。  相似文献   

10.
《南昌万氏缩模百汉砚碑》集拓本(图1)一册,经折装,纵52厘米,横30厘米,现收藏于江西省博物馆。《百汉砚碑》拓本是据百汉砚斋主人万承纪收藏的碑帖制成的碑砚所拓而来。万承纪(公元1766-1826年),字廉山,江西南昌人,清代金石家、书画家。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举人,曾任江苏知府,官至海防同知,诗文皆工,博综群籍,其篆法似李阳冰,篆书、行草精妙;绘画得北宋诸家之长,深悟  相似文献   

11.
王祖伟 《收藏》2009,(12):102-104
砚为文房四宝之一,后汉许慎称:“砚,研也,和墨之具也。”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发掘的一座五千多年前的墓葬中出土一块带盖的石砚,掀开石盖,砚面凹处有一石质磨杵,砚旁有黑色颜料数块和灰色陶质水杯,这是一套较完整的绘陶工具。  相似文献   

12.
江志伟 《收藏》2007,(4):122-123
黄山市砚雕家郑寒先生雕刻的一方黄山胜迹印痕砚,被选作李鹏总理赠送给日本明仁天皇的国礼;另一方歙砚中国龙砚,被选中作为胡锦涛主席赠送给法国总统希拉克的国礼,创造出“两件国礼出自同一位砚雕家之手”的奇迹。  相似文献   

13.
张萍  马干 《收藏》2008,(2):126-126
现存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的“兰亭集序砚”为明代端砚。砚体上刻有人物、山水、诗文,长27.5厘米。其石质细腻坚致,造型古朴典雅,保存较为完好。砚底内凹,阴刻王羲之《兰亭集序》全文(图1),凡11行,刀法娴熟洗练。砚棱上有划痕和磨损的痕迹。砚的四侧及砚面采用浅浮雕手法刻兰亭故事,有人物40余人,神态各异。并刻亭阁台榭、小桥流水等,毕现古时兰亭自然环境和景物,意境清丽淡雅。  相似文献   

14.
沈飞  徐世昌 《收藏》2009,(10):63-65
除了笔、墨、纸、砚,中国文房用具还包括多种多样的辅助文具,这些文具对写字作画都至关重要。例如搁置毛笔的笔筒笔格;清洗毛笔的笔洗;储水用的水盂;镇压纸张的镇纸;存放印泥的印盒等等。如果这些器具齐备合用,书画家们临池挥毫就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5.
安仲印 《收藏》2008,(2):127-127
笔者收藏有一方抄手澄泥砚,胎质坚细,呈蟹壳青色,表面包浆如涂一层银,古色古香。砚面呈梯形,长13.9厘米,前宽8.3厘米,后宽9厘米,厚1.8厘米。砚堂与砚池相通,为淌池式,两边框宽0.8厘米,前后框宽1.1厘米。从砚堂至池底坡度较大,墨池较深,池底圆滑,线条优美生动。砚四侧自上而下内敛,砚面尺寸大于砚底。砚面前段中部挖空处中央有一长方形戳记,  相似文献   

16.
张少华 《收藏》2014,(8):81-85
今年初,笔者有幸在一位黄埔抗日名将遗孀的家中见到将军的很多手迹和将军当年收藏的瓷器古玩及古代字画,其中就有清代书画家陈观酉所绘春夏秋冬四条屏。四屏原装旧裱,因缺乏专业保护,已经脆裂,所幸画幅完整无缺,呈现的沧桑之感触动心灵。  相似文献   

17.
闵正国 《收藏》2008,(1):175-175
据砚史载,河南虢州(今灵宝)及豫西一带,首先出现澄泥砚。宋时李之彦云:“虢州澄泥,唐人品砚为第一。”另有一说,澄泥砚产于山西绛州。  相似文献   

18.
一对鸳鸯砚     
张亚彬 《收藏》2007,(9):125-125
最近在古玩市场上看到了一对端溪水坑砚。卖主讲,这是一对鸳鸯砚,不能拆开卖。并说这是主家的意思,拆散了太可惜。大大增加了我收藏这对鸳鸯砚的兴趣,于是我拿在手中细细端详起来。两方砚个头不大,均为长14厘米,宽9厘米,厚2厘米,墨池与墨堂构成一“吕”字形,又像人的半身照。  相似文献   

19.
论砚十二品     
刘克唐先生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我国治砚领域的领军人物,上世纪70年代就已闻名。他砚刻得好,刻法质朴简练,寓意深邃,在治砚界有很大的影响。他写的这篇《论砚十二品》打破了治砚艺术史的纵横概念,对砚的优劣进行了整体的赏评。文中既有微观的分析,又有宏观的诠释,读后发人深思。特将这篇文章推荐给大家,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王余华 《收藏》2007,(8):92-92
近代开放后,活跃于上海的书画家有数百人之多,其中,代表性的书画家有赵之谦、吴昌硕、任伯年、吴石仙、程璋、王震……他们的画风各有特色,其绘画题材也迎合市场的需要。当然,为了市场流通,他们中多数人都大方地列润格卖画,其作品或至钱庄、扇庄待价而沽,或组织画会合作卖画。他们基本上是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为主流。这里简单谈谈近代在上海卖画谋生的程璋师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