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元素信件是重要的徽州文书,现为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在海内外实属罕见。这批信札的收信人,非金华府兰溪县的方太古,而是徽州府歙县的方用彬。他是明朝嘉靖、万历时一儒商。写信人则十分广泛,涉及方氏宗族姻亲,徽州籍的举人、进士、官员,以及徽州文人官员。信件涉及宗族活动、文化交流、商业活动等方面内容,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黄山学院学报》2007,9(2):100-100
“小徽州”就是指徽州本土一府六县歙、黟、休宁、婺源、祁门、绩溪的地域范围,徽州化形成于徽州,研究范围局限于此.我们称徽州学研究的是“小徽州”。[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明代徽州里的编制与增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里甲制的研究是明代社会经济史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主要针对明代徽州里的编制及其演变情况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其一,徽州的里,从最初编成到万历这段时间内,相当数量的里慢慢消失的现象,所反映的并不是明中期以后里甲的崩溃,而是反映了明初里的整顿。其二,明代徽州里的改编是在大造之年进行的。和其他地区一样,户数的增减,成了决定里的产生和消灭的根本原因。其三,在整个明代,徽州也不能脱离里甲体制的变化压力。不过,到了明末,徽州里改编的主要倾向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仅从里甲编制的侧面来看,徽州通过里的增减方式,终于缓解了其内部变化的压力。  相似文献   

4.
徽州的民俗是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徽州民俗简单介绍的多,理论阐述的少。基于这一认识,本文从徽州民俗的内涵与分类、徽州民俗的形成及其历史演变和徽州民俗的基本特征等方面,对徽州民俗作一理论上的探讨,从而构建了徽州民俗研究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5.
明代徽州谱序随着家谱的不断重修、增修而变得越来越多,同时,也随着家谱被族人们较完好的保存下来而得以流传,其包含内容繁多,而且对于徽州谱序的分类研究情况,目前在国内外鲜有人涉猎,因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所以本文尝试从谱序的修撰时间、所撰家族的范围和撰写者三个方面人手,对明代徽州谱序进行分类探究。  相似文献   

6.
《黄山学院学报》2007,9(2):19-19
(1)徽州化为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农村社会实态提供了一个范本。徽州保存下5000余处地面物遗存、4000余种献、40余万件书,跨越千年历史,涵盖政治、经济、化各个领域,尤其地面物遗存、无形化遗产和书档案,均为第一手资料,是人们了解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农村社会实态不可多得的资料,为按历史本来面貌做综合实态研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徽菜是我国成型较早的“八大菜系”之一,徽州饮食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在博大精深的”徽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整理徽州饮食化是继承弘扬这一化遗产和开发利用独持旅游资源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打好黄山牌,做好徽章”的重要内容,必将对新世纪黄山旅游业的大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徽州文化的定位及其发展大势--《徽州文化全书》总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徽学勃然兴起。诚如学术界先贤王国维所说:“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徽学的勃兴,显然是以新资料的大量发现为直接导因的。20多万件反映徽州民间实态的文书契约的陆续发现,乃学术界空前之盛事。其内容广泛,包含契约字据、公文案牍、书信手札、乡规民约、鱼鳞图册、宗教礼仪、财务账本、手书稿,等等。有的可“归户”,跨年代长。  相似文献   

9.
徽州大姓     
《黄山学院学报》2007,9(6):47-47
徽州氏族主要来源于北方,明代以前可考的大姓有57个,主要有程、汪、吴、黄、胡、王、李、方、洪、余、鲍、戴、曹、江、孙15大姓,号称"新安十五姓"。这些姓氏在古徽州六县均有分布,且分布点多。明代嘉靖年间编纂  相似文献   

10.
明代中叶以降300年,徽州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徽州双人兽舞也因此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徽州双人兽舞既具有民俗文化的一般属性,又具有自身的文化特征。对其进行分析发现,徽州双人兽舞充分反映了徽州人对生命的重视,对道德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对民众的教化,对艺术的创造等,满足了传统徽州宗族社会的需要,反映了人们一定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徽州人才辈出,科第连绵。根据地方志记载统计,明代徽州有举人1100多人,清代有1536人。明代徽州进士452人,居全国第13位;清代徽州进士684人,居全国第4位。明代徽州状元为3人。而清代112科112名状元中,徽州本籍状元4人,寄籍状元15名,共19人,占全国的17%,居全国第一位(原被认为状元数最多的苏州府共有状元24人,但其中有6人为徽州人)。此外,歙县明清两代共取进士623人,居安徽省诸县首位。  相似文献   

12.
本认为就人才总体结构而言,明清徽州精英人才之盛无以出其右,这是当地化基因,道德动力,经济条件和社会结构,等等因素合力起作用的结果。通过群众性评选而收进本书的30位杰出历史人物传记,既反映了历史上徽州人才多彩多姿的风貌,也体现了当代徽州人在传主的选择,取舍上别具慧眼的情怀和识见。作还提出在历史人物研究中,要通过人物反映时代,以他所处的时代理解人物,等等见解。  相似文献   

13.
《黄山学院学报》2007,9(2):55-55
徽州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两点: 第一,对黄山市而言,以旅游立市,“打好黄山牌,做好徽章”是跨世纪发展战略。区区一个地级市,有两处世界遗产,世所罕见,这不能不说是徽州化的功绩。对徽州化进行研究,有助于高水平、高质量地向世界推介徽州化,把徽州化转化成宝贵的旅游资源,促进黄山旅游经济的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徽学即徽州学,徽学是徽州学的简称。历史上曾经将徽州府学称之为“微学”,也有将新安理学和徽州学术称为“微学”的。但这种称呼只是临时性的或个别的,不是一种概念,同现在的徽学学科概念不同。徽学不是安徽学。徽剧是属于徽州的地方剧种,不是安徽剧;徽派篆刻是徽州地方篆刻流派,不是“皖派”篆刻;同样徽商也不是安徽商,  相似文献   

15.
徽学即徽州学,徽学是徽州学的简称。历史上曾经将徽州府学称之为“微学”,也有将新安理学和徽州学术称为“微学”的。但这种称呼只是临时性的或个别的,不是一种概念,同现在的徽学学科概念不同。徽学不是安徽学。徽剧是属于徽州的地方剧种,不是安徽剧;徽派篆刻是徽州地方篆刻流派,不是“皖派”篆刻;同样徽商也不是安徽商,  相似文献   

16.
素以"东南邹鲁"、"程朱阙里"闻名于世的徽州流传着许多反映徽州风土民情的具有鲜明的江南色彩与浓郁的古山越气息的徽州口头传承材料--乡土歌谣、俗话、谚语.本文拟采撷其中的一部分加以解读,为认识徽州社会、徽州人尤其是徽州文化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黄山学院学报》2007,9(6):179-179
"棚民"是指明代以后的外来移民,以安庆府辖县为多。明清时期,徽州因徽商致富后,带动家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富裕之名远播,外地人纷纷来徽州淘金。他们来到徽州以后,在旷野搭棚居住,靠手艺或出卖劳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徽州文书中的人名用字进行分析归纳,找出一些共性,并分析了其中的一些俗字。主要讨论了徽州文书中反映的徽州人名和徽州人名中俗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徽州文化     
《黄山学院学报》2007,9(2):80-80
徽州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明和精神明的总和。[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徽州民歌是在徽州文化土壤里萌生和发展起来的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音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徽州文化的影响。徽州文化主要包括:徽州方言、徽州宗族、徽商、徽州民俗等。徽州语言影响徽州民歌的歌词风格,徽州宗族为徽州民歌发展提供精神养料,徽商为徽州民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和思想素材,徽州民俗影响徽州民歌的风格和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