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育儿资讯     
《母婴世界》2014,(6):70-70
二手烟危害儿童耳朵健康近年来,科学家研究发现,香烟烟雾是导致0~6岁儿童患渗出性中耳炎的重要原因。美国每年大约有100万儿童患中耳炎,其中80%与吸烟者生活在一起。而来自德国医疗机构对900名儿童的检查结果表明,来自吸烟家庭的儿童中耳炎患病率高于不吸烟家庭的儿童,其中近1/3患中耳炎的儿童与被动吸烟有关。  相似文献   

2.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重度抑郁症通常发病于青少年.心理专家称,孩子缺少关怀或者获得的关怀过多,都有可能导致儿童抑郁症.目前儿童抑郁症患者主要是6至12岁的孩子,儿童抑郁症主要来源于孩子童年的精神创伤,包括来自父母、家庭、社会环境及自我成长等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从艾滋病的特征入题,在确定本文受AIDS影响儿童涉及范围的基础上,分析了受AIDS影响儿童的主要形势:受AIDS影响儿童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中国受AIDS影响儿童的数量有上百万.通过一些典型数据分析了受AIDS影响儿童受教育的不良现状.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社会歧视和经济制约.因此,学校要转变对受AIDS影响儿童的歧视态度,接纳受AIDS影响儿童入学并使其享受平等的教育;国家和社会则要投入经费,提高受AIDS影响儿童的入学率;建构保障受AIDS影响儿童受教育权的法规体系;积极探索综合型的受AIDS影响儿童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4.
预防新疆籍流浪儿童违法犯罪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籍流浪儿童在内地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犯罪的流浪儿童主要来自贫困的南疆地区,受教育程度低,年龄偏小。导致新疆流浪儿童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流浪儿童工作是一项兼具救助性、福利性和管理性的工作,做好新疆籍流浪儿童违法犯罪预防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郭菲  李杨 《中华家教》2021,(3):57-67
现代社会,父亲对于儿童发展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本研究旨在考察家庭结构、父亲的教养行为及其他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适应问题(内化、外化和注意问题)的影响.通过对263名幼儿园儿童的家庭开展研究,结果发现:来自不同家庭结构的儿童在内化和外化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核心家庭中的儿童比主干家庭中的儿童有更少的内化和外化问题;相比较主干...  相似文献   

6.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园中比较常见的问题行为之一,也被称为侵犯性行为。根据学前儿童攻击行为的性质可以划分为无意性、表现性、工具性和敌意性这四种类型。学前儿童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来自个人的生理学因素和理解歪曲因素,家庭的教养方式,幼儿园教师的关注度程度和强化方式以及社会影响等。有效解决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可以从教给儿童正确解决的问题的方式方法,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模仿榜样,强化儿童亲近社会的行为以及引导学前儿童正确观看动画片内容这些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高校不和谐师生关系因素分析和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调查,目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和谐,其影响因素来自多方面,有的来自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念混乱的影响,有的来自学校管理制度人文关怀的欠缺.既有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本身的原因.可以从净化社会风气,倡导尊师重教,加强学校的人文管理,净化高校文化,提高教师素质,强化"教师本身就是教育手段"的观念等方面来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全纳教育的核心是教育要民主、平等,教育要容纳一切学生,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少数民族女童,特别是西北少数民族女童教育有很多来自家庭、学校和自身的原因.她们有许多特殊的需要,而这正是我国教育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部分.本文将试图分析少数民族女童的特殊需要,并在全纳教育的视角下探究如何从家庭、学校等方面更好的帮助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一、小学生错别字的心理学原因分析1.感知笼统.缺乏精细辨别。儿童学习文字的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感知过程。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知觉是个体对感觉信息的加工和解释的过程。心理学指出:小学生识记字形的过程有三个阶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育技术》2019,(4):101-107
在"互联网+教育"生态发展的背景下,各界对互联网学习如何影响学前儿童发展存在争议,但家长的态度始终是学前儿童开展互联网学习的主要干预因素。文章结合5位"80后"、"90后"家长的访谈和已有技术接受/技术抵制模型的影响因素建立研究假设,收集了来自新疆、浙江两地幼儿园295位家长的问卷,探寻家长对学前儿童互联网学习的态度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尽管大多数家长对儿童互联网学习持积极态度,但对其负面影响的担忧会变成家长为儿童选择互联网学习的抵制因素;尽管初次使用的原因各不相同,但"绩效期望"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针对调查结果呈现的现实问题,文章分析原因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学前儿童的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既有个体生理、心理方面因素的影响,也有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方面的不良影响.教师和家长要多以积极肯定的态度来评价儿童,不断强化儿童的自信心;让儿童通过表现自己,尽可能多地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不断强化自我效能感;采用专门的心理矫正方法帮助儿童克服自卑心理.  相似文献   

12.
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生长指标有大幅提高,但身体协调性发展却相对落后。例如:动作不协调、玩耍时容易摔倒、做起事情来笨手笨脚等。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多样,有家庭环境因素影响的,也有来自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的。现在的儿童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祖辈父辈两代人的细心呵护。许多家庭都是四二一的模式(即四位老人、爸爸妈妈和孩子的家庭关系)。家长们过度关心孩子,凡事一一代劳,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阻碍了他们的正常行为能力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游戏早已取代了扔沙包、跳皮筋、踢毽子等传统游戏,导致儿童身体协调性发展较弱。解决儿童身体协调性发展落后的现状有许多方法,涉及儿童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情绪适应状况的差异.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问卷、积极/消极情感量表、抑郁量表、孤独感问卷对1085名来自完整家庭的不同监护类型农村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在情绪适应各指标上,与父母监护的一般儿童相比,祖辈监护的双留守儿童、母亲监护的单留守儿童和父母监护的曾留守儿童的总体幸福感低、积极情感少、消极情感多、抑郁高、孤独感强;上述差异在男生、初中生中较明显;(2)在总的情绪适应状况方面,有留守经历的三类儿童明显差于父母监护的一般儿童;(3)在情绪适应类型的分布方面,有留守经历的三类儿童中情绪适应良好型人数比例明显低于父母监护的一般儿童.结论:留守现象对儿童情绪适应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的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他人面部表情的识别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和社交技巧.自闭症儿童在识别他人面部表情时有一定困难,影响了他们的社会交往.现有的研究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个领域揭示自闭症儿童识别面部表情的特点和规律,既为教学干预提供理论支持,又为面部认知加工研究提供证据.对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的研究刚起步,不仅来自各个方面的研究存在争议和矛盾,而且仍有许多研究领域尚未被涉及.  相似文献   

15.
吕妍 《华章》2007,(12):53-54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农民工子女主要包括: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流动儿童",在这两种家庭模式下成长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相对稳定和充满亲情的环境,心理健康水平容易受到影响.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其自身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因此,应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改进其心理健康状况,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鲁鸣 《考试周刊》2013,(77):166-167
儿童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期情绪障碍.儿童社交焦虑障碍的起病原因复杂多样,既有遗传、行为抑制、认知等内部原因,又有父母教养、负面生活经历和创伤性的社交经历等外部原因.因此,对社交焦虑障碍儿童的评估需考虑儿童的个体与主要成长环境两个方面,以达到全面了解儿童情况的效果.本文对儿童社交焦虑障碍的成因进行了介绍,以期对今后的儿童社交焦虑障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感觉统合失调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和心理健康成长,不利于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文章就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原因、引发的相关问题和应对策略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许多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社会对体育活动的轻视,也有来自于学校应试的影响,更有来自于学生自身和家庭的原因.而归根结底,还是学生缺乏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儿童个体发展的初始影响几乎全部来自家庭,这是家庭教育独具的教育原理.人类独特的发展特性和现代心理学的无意识理论、内隐学习理论及儿童早期经验的影响机制是支持家庭教育初始性原理成立的理论基础.初始阶段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家庭教育需要遵循初始性教育影响的发生原理,找到与其相符合的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态度、准则和方法."蒙以...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流动人口的流动方式由“单身外出”向“举家迁徙”转变,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涌入城市.由于制度建构、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的原因,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社会排斥使流动儿童处于一种被隔离、被抛弃和被边缘化的状态,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社会融合、社会化及未来人生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