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推翻了建文帝的统治,做了明朝第三任皇帝,即明成祖。辅佐朱棣成大业的是一位法名道衍的和尚即姚广孝,《明史》对姚广孝的评价是;“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①而后人对姚的评论多是贬斥他,说他是“怂恿”朱棣“谋反”的“奸僧”;②是“钻空子的”,“为升官发财而挑起藩王争夺皇位”。③这样姚广孝便以“奸僧”、“奸臣”形象出现在历史上。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纵观他的一生及其在“靖难之变”中所为,我认为应摆脱世俗的观念,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来看,姚广孝是一个身着僧衣而胸怀治天下大志的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杰出的贡献。本文拟依据史实,对其历史地位作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 一  相似文献   

2.
僧人姚广孝是元末明初重要的历史人物,曾参预"靖难之役",被称为"缁衣宰相"。北京现存许多重要文物都与他有关,其中由明成祖朱棣御制的《姚广孝神道碑》现为北京市重点文物,对明代政治史、宗教史、文化史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但由于文献记载讹误相传,明代以来的相关研究亦随之而误。本文利用现存碑刻进行比对校核,对前贤著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辨析与订正,希冀对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北京名胜古迹考略─—北京古塔之十二侯伟,汪建民姚广孝墓塔姚广孝是明代初期著名的僧人,他不仅学识渊博,又有胆略,辅佐燕王朱棣夺得皇权。成为明王朝杰出的政治家。《明史·列传》中详细地记载了姚广孝的生平事迹:姚广孝,长洲人,本医家子。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  相似文献   

4.
建文皇帝朱允炆的下落,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是个“谜”。武装政变获胜的明成祖朱棣,攻陷南京进入皇宫之后,曾“遣中使出帝、后尸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明史·恭闵帝纪》)。但不久,“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明史·姚广孝传》)之类的说法传开来了。于是,朱棣不但另找借口,逮捕了溥洽和尚,而且“疑惠帝亡海外”,特派太监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一来“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兼且“踪迹”建文  相似文献   

5.
“永乐”是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大典》编纂于永乐年间,因此称为《永乐大典》。这是明代一部规模宏大的类书。这部书的编写工作,始于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当时明成祖命解缙等担任编纂工作,第二年成书,名日《文献大成》。由于匆匆编成,内容比较简略,朱棣感到不满意,乃加派姚广孝等对该书大加补修。参加这一次工作的共有三千人,历时五年,直到永乐六年(1408年)的冬天才最后完成,改称《永乐大  相似文献   

6.
郑和(1371—1434),原姓马,回族人,祖籍云南,排行第三,乳名三保,他十一岁上朱元璋统一云南时,被掳去带往南京。后朱元璋将其赐给燕王朱棣为侍童。郑和为人聪慧,颇受朱棣宠爱。在“靖难之役”中,立战功,朱棣为了嘉奖,封他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改名和。  相似文献   

7.
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了他侄儿建文帝的江山,建文帝生死不明。许多资料则证明,建文帝当时还活着,为了寻找建文帝和防范建文帝东山再起,朱棣不惜劳师动众兴建武当山。建文帝疑案成为朱棣兴建武当的一个重要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8.
“靖难之役”并不是主张革新的文臣集团与守旧的亲王、武臣集团之间的斗争,所谓藩王、武臣集团也纯属子虚乌有。实际上,建文君臣并未实行过什么新政,而朱棣也并非一切都遵守祖制。“靖难之役”的实质是争夺皇位,削藩是其爆发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明惠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以“新天子即位,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入诛之”的所谓“祖训”为借口,举兵反叛。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进行了整整三年。建文四年六月,燕王进入南京,登上皇帝宝座,建文帝“逊国”出亡。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靖难之役”。  相似文献   

10.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在北平以“清君侧”之名举兵,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儿朱允炊的帝位,是为明成祖,而建文帝则下落不明。历来关于建文帝的去向,史书记载各异。有说“自焚”而死,有说出亡民间了。自此成为了六百多来年的一桩谜案,使得后世的学者试图从现存史料的各个方面去探寻明建文帝的下落。  相似文献   

11.
明代云南卫所武职多因“洪武征南”或“洪武填南”入滇,亦有永乐元年(1403)京卫武职调入者,还有宣德、正统、景泰年间调入或定卫之靖难新官之裔。云南各卫约有3名、4名至7名、8名新官,整体数量不多但世袭职级较高,属于卫所中较有权势和地位的群体。与贵州等其他省区相比较,永乐时期几无新官调入云南卫所,应与沐氏与朱棣朝廷的关系及“云南兵”在靖难之役中的创伤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孙,懿文太子的第二子。懿文太子朱标,尚未继位便早丧。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九月,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5月,太祖驾崩,朱允炆顺轶即皇帝位,改元建文,是为明王朝第二帝。 朱允炆即帝位不久,燕王朱棣(明太祖第四子),便以“清君侧”为理由,起兵“靖难”,经过四年鏖战,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京城,推翻朱允炆,而即帝位,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据《明史》和《明史纪事本末》等史书载,建文帝在燕王朱棣击破南京后,趁夜逃出南京,后逃向  相似文献   

13.
略谈靖江藩王与桂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政权。为了强化君主专制主义的集权统治,他先后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封藩,二是废相。朱元璋对他的子孙,采取“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的制度,目的是为了既能屏卫天子,又不至于“尾大不掉”,重蹈汉、晋封王的覆辙。然而历史的发展变化不象朱元璋所想的那样,在他去见上帝之后,建文帝开始削藩,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攻入南京,夺取了帝位,朱棣即明成祖。燕王朱棣发动兵变,表明了朱元璋的封藩,和君权高度集中的明朝政治是格格不入的。故  相似文献   

14.
1980年7月2日,在江苏太仓县刘家港,出土了长达四十四丈、宽达十八丈的大桅杆,相传这就是明永乐三年(1405年)七月十一日“三宝太监”第一次率船队下西洋时使用的大桅杆。“三宝太监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领导这一壮举的人物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介航海家,世界航海史上伟大的先导者郑和。郑和(1371——1435),原姓马,小字三保(保,一作宝),云南回族人,在宫中当宦官。不久他到了燕王朱棣手下。明太祖死后,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经三年战争,攻破南京,从惠帝手中夺取皇位,称为明成祖。在朱棣发动的政变中,郑和显示了非凡的机智和才干,“出入战阵”并“多建奇功”,得到朱棣  相似文献   

15.
燕王朱棣靖难之役成功,登上皇位。第一次例行朝会时,朱棣要求建文帝的旧臣们各抒己见,发表看法。彼时兵部尚书齐泰、大儒方孝孺等人因为与朱棣作对,刚刚株连九族甚至十族,整个南京可谓充满肃杀之气,大臣们噤若寒蝉。  相似文献   

16.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因发动"靖难(削平祸乱)之役"取代明孝文帝朱允坟,成为明朝皇帝.……  相似文献   

17.
<正>解缙(jìn)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的内阁首辅大臣,这个人头脑灵活,以善于回答棘手的问题著称,被称为当时第一大才子。永乐三年,皇帝朱棣(dì)想立太子。候选人有两个,一个是长子朱高炽(chì),另一个是二儿子朱高煦(xù)。朱高炽爱文厌武,拥护者是文臣。朱高煦则恰恰相反,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朱高煦冲锋在前,立下赫赫战  相似文献   

18.
北平与北京     
徐红岩 《历史学习》2005,(11):34-34
现行统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选修)全一册第125页中讲到:在朱棣打败建文帝后,“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北京为京师。在现行统一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下册第4页注释③中讲“1928年6月8日,北伐部队进入北京。21日,南京国民政府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改北京为北平。”及88页中讲到的“改北平为北京”。北京这个名称是明朝才有的。洪武元年,明军攻入元大都,改大都路之名为北平府,朱元璋封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为燕王,驻守北平。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为了争夺皇位向在位的明惠帝发难,结果是叔叔打败了侄子,“靖难…  相似文献   

19.
朱棣正式登极后,遵照“开拓疆土”与“削平僭乱”的大功标准册封了征安南、平辽东倭寇的将领数人。至永乐十八年(1420)与二十年(1422),朱棣创设了新的累功册封模式,加封在“靖难”之役中大功不足但又长期征战积有较高功资的将帅。至此,明代形成了大功与累功两种并立的军功封爵标准,大功勋臣多封世爵,累功勋臣多封流爵,明代军功封爵制度的基本框架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靖难之役中,方孝孺因践行圣贤之道而拒绝为朱棣草拟即位诏书,遂被灭族。通过考察他个人的成长和求学经历,本文将他维护圣贤之道思想的形成,以随父任济宁知府和从师宋濂为标志性事件,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