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振动与波的研究中,周相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决定一个简谐振动质点的振动状态,可以用位置、速度来描写,但是用周相来表征质点的振动状态则不仅方法简便而且意义深刻。不仅在讨论宏观的机械振动波中,就是在微观结构中固体晶格中的分子或  相似文献   

2.
波是质点振动在空间中的传播.因此,在求解波的传播问题时,若质点的振动或波的传播方向不确定以及波的传播时间、距离不确定时,就易出现多解问题.教学中,针对这一问题,实施专题总结或研究性学习必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波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波是质点振动在空间中的传播。因此,在求解波的传播问题时,若质点的振动或波的传播方向不确定以及波的传播时间、距离不确定时,就易出现多解问题。教学中,针对这一问题,实施专题总结或研究性学习必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波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郭建 《物理教学》2012,(2):50-52
图象是振动和波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图象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波动这一质点"群体效应"与振动这一质点"个体运动"内在联系的试题,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因为波动问题(包含质点的振动)的抽象性,设问的多样性,答案的多解性,有些同学对振动和波的图象问题分析起来比较头痛,其实只要掌握好方法分类复习就比较简单。笔者在认真研究近年各地高考试题后发现,振动和波综合问题一般可以分  相似文献   

5.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中,多质点结构体系的抗震概念设计与计算设计是教学与学习的重点,学生对于多质点结构体系的刚性、延性、自振频率、阻尼比、振型缺乏直观的认识,进而影响了对多质点结构体系抗震设计知识的掌握。抗震设计实验教学是揭示多质点结构体系振动规律,结构抗震设计基本原理的有效手段。通过抗震设计实验课程改革,对实验方式、实验内容、实验平台、实验模型进行了重新设计,新的实验课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掌握多质点结构体系振动规律与抗震设计原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简谐波的传播特征是前面的质点依次带动后面的质点分别以各自不同的平衡位置做简谐运动,后面的质点比相邻的前一质点的振动总落后一定的相位.因此,根据相位关系,我们可以表达出沿波传播方向上各质点的振动方程,也叫波动方程.利用波动方程可方便研究波中各质点的振动情况.  相似文献   

7.
类比,是把握各种事物的共性,进行科学推理的思维形式。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它是组织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常用方法。 (一)应用类比,学习理想实验方法,建立新概念。认识一个新的物理规律,首先要建立相应的物理概念。在初中阶段,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密度、比热、电阻等物理量,并且初步学习了定义一个物理量的方法。进入高中后,物理知识面扩展了,认识的难度逐渐提高。许多抽象物理概念就成了学生认识新的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机械波的形成过程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对机械波中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振动,并不随波迁移,它只是以波的形式把振动传播出去难以理解.进而,易将波的图象与振动图象混淆,错误地判断各质点的振动方向.教材用六幅图分解了绳波的形成,然而这毕竟是静态的.而真实的绳波又是瞬息万变,难以捕捉.为此本文在Tur-boC语言图形环境中模拟绳波的形成,只需按任意键,易于操作,现象非常直观明显.二、程序设计思路将绳子看成是由无数个质点组成的,让第一个质点起振,依次带动下一个质点,每按…  相似文献   

9.
1.带动法 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中,前一个质点的振动带动后一个质点的振动,后一个质点重复前一个质点的振动形式,即:“前带后,后追前”.这就是波向前传播的原理.若已知某质点的振动方向,通过比较它与相邻质点(注意:两质点的水平间距不能大于四分之一波长)的位移,即可判断波的传播方向.若已知波的传播方向,同理可确定某质点的振动方向.  相似文献   

10.
波的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 ,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光的干涉的基础 .但这部分教材抽象、复杂、不易掌握 .教师在波的干涉的教学中必须讲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 )振动加强区和减弱区图 1 波的干涉的示意图教师在用波的叠加原理解释波的干涉现象前 ,首先应复习振幅的概念 .振幅是表示振动强弱的物理量 ,振幅大 ,振动强烈 ;振幅小 ,振动弱 .然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图 1 (此图见 :高中物理(试验本 )第三册 第 46页的图 1 0— 2 8波的干涉的示意图 ) ,同时讲清楚 :两列频率相同的波相遇 ,在重叠区域里波峰与波峰相遇 ,波谷与波谷相遇的点 ,振动的振幅…  相似文献   

11.
王虎林 《物理教师》2007,28(6):13-13,15
波是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波动图像反映了某一时刻介质中各质点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波的传播和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求解波动问题时,由于质点振动或波的传播方向不确定和波的传播时间或距离不确定等,就容易出现多解现象,如果学生在解题中不能全面地分析题意,  相似文献   

12.
“简谐振动”是普通物理力学中的一个基本和重要内容,借助于旋转矢量法,便于学生理解简谐振动的相位和初相位两个物理量的意义,对理解“简谐振动”的有关概念和规律有很大帮助,因谐振子的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而用此方法因为旋转矢量A的转动是匀速的,所以求“简谐振动”的质点运动的时间间隔变得简单,为“简谐振动”的叠加提供了简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PowerPoint(简称PPT)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幻灯片制作和播放工具,许多教师都在尝试利用它来制作多媒体课件。高一学生在学习机械波时,往往对质点的振动如何带动相邻质点的振动,以及机械横波中,各质点振动方向总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难以理解。通过横波课件的演示,可以形象地表现出机械横波的产生及传播的全过程,用于教学,很受学生欢迎。本文为大家介绍利用PPT制作横波演示课件的详细过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4.
顾康清 《物理教师》2012,(10):26-27
1教材教法分析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是现行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必修1第1章第5节的内容.加速度是物理学中重要物理量之一,是学生学习高中物理遇到的第一个相对抽象的物理量.如何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并接受加速度这个概念,笔者以为用"速度"建构"加速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认知因素(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是决定学习效率和学习结果的直接因素.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非是简单地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过程,而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新学习内容相互作用(同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加速度概念学习之前,学生对速度概念已经熟悉了,  相似文献   

15.
判定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振动方向的简单法则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在学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这一章时,由于受到直线运动思维定势的影响,对如何判定波的传播方向或质点的振动方向普遍感到困难。为此,下面介绍一种简单的法则,以供参考。当一个人行走在凹凸不平的路上时,...  相似文献   

16.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有关波动图像和振动图像的考题出现频率极高.在波动图像问题中,判断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是考查的一个热点.学生在波动图像中对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的关系经常判断不准确.在此,笔者就判断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振动方向的几种方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7.
波动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难点,主要是因为它需要学生想像多个质点同时又不同步的振动.从整体看,形成波在空间的传播,这对学生的理解力和空间想像力有较高的要求,对刚学“波的形成与传播”的学生来说,不管是水波,抖动的绳波,还是10位同学上讲台做体操,都会觉得眼花缭乱,顾此失彼,理不出头绪.如果引导学生根据旋转圆法依次画出介质中沿传播方向上各个质点某一时刻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来画波的形成图,然后分析波形成的过程、质点的振动特点,这样,容易接受和理解,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所谓横波两向,即横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在波动问题中,已知波的传播方向判定各质点的振动方向,或已知质点的振动方向判定波的传播方向,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下面介绍四种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电机学》是成人教育电气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它涉及到电物理量、磁物理量、时间相量、空间相量等概念。其特点是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知识面宽。电机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表现为内容广、学时多,教材厚等特点,教学过程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完整性,缺乏学习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电机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近年高考试题中,涉及横波传播方向或质点振动方向的问题出现较多,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已知波传播方向,判断质点振动方向;其二是已知质点振动方向,判断波传播方向。这类问题对学生是一个难点,形成难点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未掌握简便而又容易记忆的方法。笔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用“沿波反向”法解决这一问题,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