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双创"方针的确立,为新时代继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途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56个民族创造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  相似文献   

2.
林丹  代依晴 《文化学刊》2014,(6):171-178
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新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获得了空前的有利条件,展示出令人鼓舞的美好前景。在此背景下,从多方面分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环境,提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环境的五个维度:国际环境、国内环境、自身环境、主体环境、时代环境。通过这五个维度的战略环境分析,可以为正在谋求伟大复兴的中国实现文化强国梦提供清晰的蓝图。  相似文献   

3.
文化不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在全球化的今天.强大的文化就是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文化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l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全面部署,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长期战略目标。向全党全国吹响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号角。这为积极做好群众文化工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提出了目标和要求。  相似文献   

4.
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决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对我们加强油田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软实力,促进大庆油田企业科学和谐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的中华文化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构筑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旨归,科学回答了中华文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要如何用"等基本问题,内含着坚守中国立场、践行中国价值、锻造中国力量,构筑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价值内涵,是构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6.
利用国家手段构建文化强国,是经济发达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普遍采用的方法。我国构建文化强国从宏观执政理念、微观政策设计到具体实践操作,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路。  相似文献   

7.
张璟璟 《现代企业文化》2013,(17):140-140,142
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支撑。文化不仅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激发活力、推动发展的原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摆在重要位置,提出了“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要求。因此,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时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任务目标,把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当前,企业工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应该紧紧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倾力打造工会文化品牌,用优秀职工文化浸润职工心灵,"塑造"卓越职工队伍,实现工会工作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落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世界形势的变化,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治国理政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创了一系列新实践、新经验。做好相关理念及实践的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述好中国特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新重点。从总体来看,我国外宣战线正面临着一个难得的"战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全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完整新思路,这个思路也给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企业作为社会建设的基本细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最基本举措。  相似文献   

1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和源泉。它既连接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将开拓未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家风家教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现代社会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本文是基于"扬家风,筑国梦"主题的社会实践调查,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走访、名人访谈等形式,对皖南家风家教传承和建设展开研究。本研究以家风家教内蕴解析为切入点,对实践获取的朱氏、江氏和刘氏家族相关数据和资料进行梳理,总体提炼和概括当下皖南优秀家风家教传承发展现状和困境,提出新时代弘扬发展中华优秀家风家教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2.
正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报告中更明确地将"美丽"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长远目标之一。2 01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2 018年经济工作时,强调确保打赢三大攻坚战,其中之一即为——污染防治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明显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中国特色的  相似文献   

13.
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艺术课程在道德教育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基于艺术课程传承发展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立德树人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4.
"95后"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养其高度的文化自信,对于我国抵御西方文化霸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手机媒体作为网络媒介的延伸,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此,高校工作者应当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将手机媒体这一载体更好地运用到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辨别能力,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高宁 《文化学刊》2012,(6):86-90
马克思使用的"文化"概念具有多重涵义,其文化理念在文化的本质、理论基础、价值目标等方面都具有区别于以往文化理论的鲜明特征。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深入分析和考察马克思的文化理念,对于推动我国的先进文化建设、实现我国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于福江 《职业圈》2011,(32):10-1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7.
<正>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主义中国历经改革开放以来长达三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已经被历史性地推到国际舞台中央。这不仅是在经济层面上牢牢确立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而且是全方位地在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发出中国的声音。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包括对外传播在内的公共外交就变得尤为重要,赵启正先生曾经说过当下中国公共外交的一个核心使命就是"向世界说明中国",说明  相似文献   

18.
正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提法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美丽中国既是中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方面,也回应了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对中国环境污染治理以及增长可持续性的关切。然而,对于新闻媒体来说,要做好"美丽中国"的解读却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19.
对近代以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型的实践经验进行科学地探索与经验总结,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在挖掘传承、吸收借鉴、整合创新传统文化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和合""和谐"为基调推行全方位外交。这些优秀经验开创了用现代学术方法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崭新局面;使我国成为社会新思想理论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快速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吸引力。上述经验与成绩有利于巩固和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和增强我国的民族号召力、感召力、创造力。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目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不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而且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正确认识和理解生态文明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