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把民族地区的报纸办出民族特色,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民族新闻?依己愚见,民族新闻是对一定民族区域里具有一定报道价值的事物和情况的反映。民族地区的报纸的民族特色就是依赖于所辖区域的个性和风格而体现在报面上的独有色彩。民族新闻的特点应该是“不离山”,“不离寨”,“不离谱”。不离山不离山是指新闻在读者心理上与地理上的接近性。要突出民族特色,首先是要突出地方特色。大凡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报纸,它所处的地理位置,都是山区,这就是民族地区报纸区别于其它地区报纸的一大特点。因此,报上所登的新闻,应该有一定的山味,有山的特色。怎样才算有山的特色?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剖析两则新闻作品。1986年,全国地膜包谷经验交流会在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召开,我报发了  相似文献   

2.
媒介尺度既是指考察和度量媒介体征、形式和内容的计量单位,是对管理法度和制度的要求、对实践水平或状况的期待,也是指为保持媒介的质的稳定性对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的把度.在各种媒介尺度中,本土性和全球性是争论最激烈的两种尺度.但是,人们对两种尺度过分向相反的目标和方向运行给予了太多关注,反而忽略了两者过度亲近和融合形成的"全球本土性"或文化"和平演变"对本土性带来的更大伤害.要建构良好的媒介尺度机制,就是要把握好本土性与全球性之间辩证统一的生态关系,处理好媒介尺度两端或中间的矛盾或融合的关节点和临界点,努力将各种矛盾关系置于一种互动互助、共进共演、和谐协调、整体均衡、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张力状态.  相似文献   

3.
童琼 《青年记者》2015,(6):58-59
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活动,正确认识受众心理变化是实现电视新闻传播效果的基础。尽管资讯、求知、娱乐等日常性社会心理需求还是人们观看新闻节目的重要动机,然而人们表达个人意愿、参与公共事务、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自我认同"心理需求也更加迫切。它体现了人们对个体化生存向社会化存在的不断进发,属于一种较高层次的社会心理需求。目前学界对受众心理和电视新闻报道创新多有论述,从宏观角度对媒体与受众心理需求的关系也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台湾诚品书店追求“顾客份额”营销模式的剖析,分析城市广播电视整合的现状和瓶颈,探索其全媒体发展思路,指出:“经营受众”是全媒体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5.
童铘 《新闻实践》2010,(8):25-27
今年5月举行的第五届互联网站长年会的圆桌讨论,中心议题是“三网融合下的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而最热烈的关键词则是“跨界”二字,切中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的要害。  相似文献   

6.
与传统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不崇尚炫耀暴露相比, “秀”的兴起是互联网蓬勃发展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理想化的自我表演,“秀”受到媒介技术“中介化”的深刻影响.文章指出,新型人际关系的出现以及自我呈现技巧的提高,使传统中国人在固定交往关系中被压抑的“自我”得到释放,不过,技术“中介化”也可能令“自我”陷入因交往关系复杂化和浅层化所带来的认同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7.
本土的人际传播研究:“关系”的视角与理论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际传播研究基本来自于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其中使用的大部分概念同西方文化重视个体有密切的关联。关系的视角既包客个体,但更突出"关系",在这层意义上发展出来的理论不是一种二元对立性的构建方式,而是一种连续体性的方向。这一方向来自于中国社会在自己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人际交往上的时空特征,即因长期与固定关系而做出的调适与计策的心理与行为,由此引发的传播现象与概念也同个体主义出发的学科概念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广州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1年2月创办周刊《劳动与妇女》,是处在萌芽期的中国共产党系统探讨妇女问题的起点。基于对其报道文本和作者群体的考察,本文发现,《劳动与妇女》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分析了中国妇女受压迫的机制,并且从政府与法律、教育与就业以及个体努力等宏观、中观、微观不同维度提出了妇女解放的路径和方法。“阶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是其最重要的分析框架,相比于此前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抽象引介,《劳动与妇女》更强调以阶级视角对本土问题展开具体分析;但是,对阶级的过分强调也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文化等其他因素,消解了性别议题的主体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概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对"一带一路"的认识现状,提出要利用各种渠道客观传播我国"一带一路"合作倡仪的文化内涵,以开放包容理念传播、学习和吸收沿途国优秀文化,以文化交流夯实民意基础,实施跨界文化管理,促进"一带一路"沿途国经济合作,实现"共羸"发展。  相似文献   

10.
消息和通讯是新闻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两大体裁,无论是对于从事一线新闻采写的记者还是对于版面编辑来说,都需了解和分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传统报纸编辑学理论认为,消息标题和通讯标题在制作时往往有着十分严格的界限,它们由于各自承担的报道任务与报道角色的不同,职能和特点自然也不同。一般来说,消息关注的是事件的结果,追求短平快,  相似文献   

11.
吴楣 《今传媒》2012,(4):113-114
二维码是用特定的几何图形,以在二维方向的平面上按一定规律分布的矩形方阵记录丰富数据符号信息的新一代条码技术。基于这一新技术的运用,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传播形态来满足受众的细分需求,实现全形态、全天候、全方位的全媒体传播。  相似文献   

12.
新媒介深度嵌入乡村的生产生活,使乡村体育文化的传播发生重大变革,在治理层面出现机制与价值的转向。聚焦贵州“村超”这一媒介化的乡村体育赛事,采用深度访谈法,剖析其媒介传播与治理实践,发现普通村民作为参与主体的能动性、内生型组织主体的整合与团结效能以及政府作为责任主体的规制与引导,是“村超”在新媒体环境中赢得广泛关注的重要因素。进而归纳提出媒介化机制影响下内生性乡村文化治理的框架,指出村民个体文化主体性的彰显、村庄共同体组织性的激活以及内生型的地方文化传统是乡村体育文化治理潜能得以发挥的三个关键方面。  相似文献   

13.
秦新春 《传媒》2018,(4):16-18
在媒介进化的历史图景中,媒体形态总是处于不断丰富、分化的转型衍变中.当今,传统电视在整体市场供大于需的态势下,一方面,行业集中度走高;另一方面,优质内容在多技术通路下又有其更为广泛的传输空间.对于当下的传统电视来说,应当思考这些问题:如何扩大电视内容传播的触及面?如何运用技术弥补电视线性传播短板,实现跨屏收看、回馈沟通互动便捷运用?如何重建用户连接,把电视与互联网直接到达用户的特点相结合?如何使优质、稀缺的内容在融媒时代,有更强大的传播影响力,重塑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基于此,笔者以几类传播实践为例,介绍北京电视台在跨屏跨界发展方面的探索思考.  相似文献   

14.
彭晓华  宗晨亮 《新闻传播》2012,(4):205-207,211
中国本土环境运动由萌芽到成长,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运用质化研究方法,考察环境运动的媒介镜像及其原因,并对运动与媒体的共生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让历史文化“活”起来的关键在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电视媒体要立足于影像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传播生态以及接收新语境,创新传播手段,以共情叙事升华情感力量、以场景营造强化情境张力、以跨屏互动扩大情感共鸣,运用共情传播、电视“活化”的方式,使历史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  相似文献   

16.
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艺术,其主要的传达方式是视觉,因而有人称我们这个时代为视觉时代。它和口语时代的直接的视听方式不一样,必须以媒介为中介,因此,传播艺术的制作者们,想方设法要让人们看见。德吕克说道,电影的本质是“上镜头性”(电影导演在挑选演员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他或她是否上镜头),阿倍尔·冈斯认为,“画面的时代已经到来”,因为电影首先是要让人们能够看见,而在杜拉克看来,电影是一门“视觉艺术”。①电视也可以作如是观。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形象文化”和“镜中自我”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这是传播艺术的基本审美…  相似文献   

17.
2006年,电视选秀活动进入群雄混战,很多的电视媒体都推出了选秀类的节目,2006年的电视娱乐已经被冠上了“选秀大年”的称号。选秀节目为何在时下获得较高收视率,成为最热门的节目形态,本文拟从选秀节目的自身特点对这一问题作出解析。  相似文献   

18.
文字记者能做好访谈主持吗?文字报道,采访和呈现是分离的,两者先后进行;视频报道,采访和呈现是交互同步进行的,采的过程基本决定呈现的状态。后者对记者采访功底提出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大以来,湖北日报推出多款访谈产品,很多文字记者走到镜头前,尝试转型主持。尤其在2021年的大型策划《破冰与突围·县(市、区)委书记全媒体纵横谈》节目中,根据党委、编辑部统一部署,37名文字记者出镜主持,是一次全员的大练兵、大检验。  相似文献   

19.
陈明媚 《东南传播》2012,(9):125-127
老子的哲学中反映了许多人际传播中的自我认知思想,老子的自我认知观,包括柔弱的自我概念、不争的自我意识以及处下的自我价值;其对提高人际传播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放低自我,心怀他人,这也许是老子思想对处身现代的人们的一个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新闻战线》2021,(19):25-28
<正>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并非易事,但中国媒体对事实真相和话语权力的建构正在逐步改变原有格局、获得全球认同,主动发声、议程设置凸显价值。如何进一步适应平台特性、掌握算法规则,浮出海量信息的水面、实现与目标用户的对接,仍须不断跨越平台与圈层,连接“自我”与“他者”。当前,世界格局深刻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媒体肩负的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掌握国际话语权的任务尤显紧迫。今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强调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