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日语学习过程中,初学者往往偏重语言本身,而对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学习和了解经常会出现不重视或忽略的现象。初学者认为只要语法准确一般句子就不会有问题,但因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的误用却比比皆是。基于以上问题,笔者从已废除词汇的误用、同形词汇的误用、场合和语感上的误用情况,提出日语学习应语言、文化并举,通过文化上的学习弥补语言学习上的不足,尽可能避免误用发生。  相似文献   

2.
在日语表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省略主语和宾语的状况,但其最终并不会限制说话人正确理念的表达,以及听众对相关句意的理解。由此,本文对日语省略表达的现象进行了列举,并通过礼貌性的请求、感恩的意识、"沉默是金"的处事原则,深入剖析了日语省略表达文化内涵要点。  相似文献   

3.
拉祜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拉祜族最久远、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拉祜族文化记忆确立和巩固了拉祜族的文化身份。着眼于云南在新时代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发展定位,拉祜族文化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运用文化记忆理论,以拉祜族的文化空间和记忆形象为切入口,对拉祜族代代相传的集体知识进行分析,系统地解读拉祜族文化身份内涵。在这一过程中,记忆形象成为拉祜族文化身份的建构基础;通过活态传承,拉祜族实现记忆重塑,结合时代条件对民族文化加以继承与发扬,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作为文化记忆的首要组织形式,仪式存储和激活民族记忆,增强主体性,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提升、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学习能力决定了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知识学习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大学阶段是学习的关键时期,只有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需求,才能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提供契机.该文就以当前的日语网络资源(日剧)为主要研究对象,就如何在大学日语教学的过程中充...  相似文献   

5.
从日常寒暄语到固定的表达方式,都足以说明日语委婉表现的丰富,这与日本文化密切相联。日本主张"和",重视集体主义精神,且又是一个由单一的民族构成的岛国,日本人在具有共通的民族性格和审美意识的同时,缺乏国际性。由此孕育出的日语,就突出反映了日本文化的这些特点。日语的委婉,使表达多义、含蓄,有利于避免口角、摩擦,但另一方面,表面的掩盖分歧,会影响实质问题的解决,在全球化的今天,容易招致误解、引发国际矛盾。  相似文献   

6.
台湾有位女中豪杰,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创办了一家著名的出版社:大地出版社。“大地”出版了许多许多好书,近年获得大陆读书界好评。台湾“美食家”和唐鲁孙的作品系列最初就是“大地”推出的;第一本研究张爱玲的专著《张爱玲的小说艺术》(水晶著)是“大地”推出的;席慕蓉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雕塑是园林景观设计中重要的造景元素,是深化主题思想、传播城市文化的有效载体。通过对徐派园林中雕塑的应用分析,总结出文化艺术表达的3种途径:巧借山水空间,营造主题氛围;提炼特色元素,延续文化脉络;弘扬时代新风,构筑精神家园,并从本土与多元、精准与适度、传承与创新3个方面对徐派园林雕塑设计提出建议,以期能对雕塑设计中城市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文化潮流的日新月异,现代雕塑发展成为一种常见的景观小品,无论从材质应用、内容题材上都呈现多样化。很多城市更是把雕塑作为城市文化建设、改善市容市貌的重要方式,通过具象或抽象的设计手法,凝练、展示地方文化,讲述城市故事,以此提高公共空间整体环境景观品质。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日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与深入,基于跨文化视角积极研究日本文学中的语言艺术,把握语言艺术特征具有现实必要性。日本文学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表达倾向,在日语学习以及日语文化学习中应以日语语言艺术特征的把握为前提,实现跨文化视角下语言规律学习与日语文学研读的融合,真正把握语言艺术的多元风格,并产生多元化的文化认知。本文主要就跨文化视角下日语语言文学中的语言艺术问题进行探讨,在总括日语语言文学中语言艺术特征的基础上,选择中日文化的典型案例——茶文化,探明中日语言文化的差异,以指导跨文化的文本阅读与语言学习。  相似文献   

9.
盛娟 《文化学刊》2008,(6):164-167
学生学好日语,除了培养扎实的基础功、因时因人选择合理的教材、采用兴趣和压力并重的教学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外,还应改革传统纯粹语言教学模式,建立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让学生了解日语的实际运用环境和日本人的思维方式,真正培养社会需求的日语人才。  相似文献   

10.
初彤 《文化学刊》2011,(4):75-79
文化全球化的未来趋势远比经济全球化的走向更加难以预测。未来的全球文化将出现同质的一体文化还是多元的"混杂文化"?本文试图将博弈论的思想引入到中西文化交际领域,从中西文化博弈角度探析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双方遭遇的冲突、融合、吸收和抵制局面,从而为未来文化全球化趋势的预测提供根据。同时,新的研究角度也扩展了跨文化研究和全球化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1.
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社会因素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日语教育界对于社会语言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不够成熟。本文就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相关理论分析日语称代词,即人称代词、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的特点、发展变化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要素,目的在于让日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称代词的内涵及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错位亲属称谓及其泛化是日语中独特的文化现象,汉语中有类似的现象,但略有区别。译者将日语中的错位亲属称谓译成汉语时,会根据不同的场景与会话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方法及技巧。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复杂的、包含两次交际行为的推理过程。在影视翻译的语言特点限制下,译者会更加注重第二次交际行为,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从而促使交际成功。  相似文献   

13.
除了传统的疑问句,陈述句同样可以用来执行提问这一社会行为。该文基于知识论的视角,以日语日常会话语料库为中心,应用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日语日常会话中用来进行提问的陈述句形式及其交际功能。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检验理解他人发起这一修正类型,主要通过“それで/で/じゃあ~んだ”“それで~ってこと”“じゃあ~”“~んだ”“~ってこと/ってやつ”“理解+が”“在先行话轮的语法结构上附加元素”等形式对先行话轮进行回述、澄清、推理和确认以达到检验理解的目的。另外还有用来进行信息寻求的“引用传闻”和其他一些不完整不充分的信息断言等陈述句提问形式。  相似文献   

14.
15.
一直以来,日语的授受表达形式被认为是日语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属于日语中复杂而独特的现象。恰当地运用日语授受表达在与日本人交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授受表达形式所隐含的文化内涵,中国日语学习者使用日语授受表达而导致交际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语言形式是文化的映像,只有透过日语授受表达去剖析其所蕴含的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掌握和学习好日语,从而与日本人顺畅地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6.
王姝  梅重 《文化交流》2010,(5):68-71
孙席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学者。他1906年出生在浙江绍兴平水乡红墙下村一户小康之家。 此稿选自王姝、梅重两位作者新近脱稿的《孙席珍评传》。该书稿的撰写中采访了传主的家人、友人、学生等,史料翔实,传评相长。本刊发表时对所选章节有删节并稍有改动。  相似文献   

17.
张红芳  焦健 《职业圈》2011,(17):21-21
廉洁文化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作用廉洁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廉洁文化是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社会属性,对社会有较强的辐射功能。廉洁文化一旦形成。其所包含的精神理念、价值观、道德准则,就会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可以提升思想境界,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顺利开展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8.
现代日语副词中,程度副词是非常重要、使用频率又相当高的一类副词.该文基于『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 中納言版(BCCWJ-NT)』与『名大会話コーパス』两个语料库,对日语中的高量级程度副词的文体特征进行了考察分析.明确了各个程度副词的文体特征,并对程度副词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通过网络沟通交流、获取信息已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习惯。这得益于我们身处互联网技术发达、思想文化多元的网络大环境之中。在这种环境中,大学生该如何形成社会主流思想的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以网络表情的使用为例,运用SWOT分析法对网络表情的优势、劣势、外部机会及威胁进行深入分析,并以此为基础,从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四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法,以期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培养国家认同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国家认同思想资源,承载着国家共同的历史记忆和价值理念。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国家认同教育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共鸣,有助于学生将国家认同由思想自觉落实为行动自觉,有助于大学生将个人梦与中国梦进行更充分结合。该文主要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益于培养国家认同的思想资源,以及思政课融合传统文化对培养国家认同的价值优势,探讨思政课融合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实践路径。高校思政课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有益于培养国家认同的思想资源,并对其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促进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