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作为一个诗人和环境主义者,加里·斯奈德以他的生态诗歌闻名。他作品中蕴含的生态思想推动了生态运动的发展。东方文化,尤其是佛学思想对他的生态观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佛教生态观。《龟岛》是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的环保诗歌代表作。该诗集集中体现了诗人独特的生态观——融合了佛教缘起论与深层生态学的观点。本文分析诗文中这种观点:融入自然并尊重其他生灵。  相似文献   

2.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经典中一直占据着崇高的地位。学界对于《周易》思想探讨已久、成果甚多,但很少对《周易》中"气"的思想进行系统论述,而"气"的思想在《周易》思想体系中具有丰富的意涵和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将从"阴阳二气""精气""气之感应"三个方面对《周易》中"气"的思想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3.
"仁"是《论语》体现的儒家核心思想,孔子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道德要求和道德境界,并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在《论语》的表述中,"仁"的层次和内涵极为丰富,其中建立在亲亲关系之上的"孝悌"是"仁"的基础,而"忠恕"则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孔子"仁"的思想体系经历时代变迁,对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仍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佛教是以菩萨信仰为核心的大乘佛教,佛菩萨的原始形象随传入中国而逐步本土化,尤其是观音信仰与大众的渐融而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至高神祗。自《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被译出后就备受信众尊崇与盛行,在中国被称为"诸经之王",经文中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与救渡众生的大愿是大乘佛教中"六度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大乘菩萨六度思想中,"布施"思想位列其首,《普门品》主要体现了以观世音为核心的大乘菩萨"布施"的思想,观音慈悲布施救渡的思想,正是大乘佛教"救度"精神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5.
汪早容 《职业圈》2007,(21):64-65
文章根据实际教学,围绕如何讲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指出教师在"讲"功上要有新突破,提出了"添油加醋"法、"谈'情'说'爱'"法、旁征博引法等一些"活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讲课方法.  相似文献   

6.
《周易》博大精深,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易》是"六经之首",是儒家的核心经典,道教的发展史中也产生了很多与《周易》相关的著作。儒家和道教的思想在内容和特点上有很大差异,历代对《周易》的解读也有观点性的不同。正是由于《周易》在儒家和道教的发展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不应局限于《周易》究竟应属何家的争论,而是把《周易》作为连接点,将儒家与道教的思想放在平等的位置,从中探究儒道思想的不同和儒道关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关于四川盆地早期佛像的来源和输入路径,一直都存在着"川滇缅道"和丝绸之路"青海道"两种主要的观点。青海省海东市窑坊村模印砖墓中出土的"仙人""宴饮"模印砖的佛教性质是可以肯定的,表明从两晋"青海道"兴起之际开始,"青海道"就逐渐成为佛教东传的一条重要通道,但将这一发现作为四川早期佛像是沿着"青海道"传入四川的实物证据,从时代先后顺序看是没有说服力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就此可以排除四川早期佛像是由西域沿"青海道"传入蜀中的可能,只是目前为止仍未找到充足的实物证据能与文献记载相印证。  相似文献   

8.
谢灵运是晋宋之间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重要的佛教徒。他著有大量有关佛教的著作,主要包括:改治本《大般涅槃经》、《金刚经注》、《与诸道人辨宗论》、答法纲、慧琳、法勖、僧维、慧驎及王卫军(弘)论佛性书、《十四音训叙》及佛影、佛像赞颂和法师诔等。考察谢氏的这些有关佛教的著作,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谢灵运的思想及南朝佛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国佛教的文化特征与现代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形成于印度,发展于中国,影响及世界。但中国佛教无论是在思想内涵或形象外观方面,都与印度佛教有较大区别。印度佛教由原始的小乘教,中经分化后的部派教阶段,然后发展形成为大乘教.在大乘佛教内部,又分为中观派“空宗”与瑜伽行派“有宗”两大派别,它们分别凝聚着印度古代文化的智慧,达到了印度佛教思想发展的顶峰。但是,当这两家佛教思想先后经由姚秦罗什大师及唐代玄奘法师分别翻译介绍到中国,并相应创建形成“三论宗”与“唯识宗”这两大中国佛教教派时,却未产生大的影响,也未获得如印度那样有着较长时间的独立发展。反而倒是那些在印度影响不大的佛教经典,诸如《涅槃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却甚受欢迎,而且,以其为据所相应建立的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等佛教宗派,均有着大的发展,其流传影响也甚为久远.  相似文献   

10.
《爱》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托尼·莫里森的重要代表性小说之一,小说中运用较大的篇幅叙述了"爱"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并且采用主题与故事情节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让读者能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有所感悟,积极关注黑人聚集区的性别问题,引发读者的共鸣。本文将在深入分析托尼·莫里森《爱》这篇小说基本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阐述小说之中的空间叙事形式及语言结构特点,希望对加深托尼·莫里森小说的理解、不断深化"爱"这一主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小说史略》作为现代中国小说史的奠基之作,探讨其发生机制对还原现代中国小说史的早期建立历程将极具意义。从《史略》的符号化表达及鲁迅的符号化行为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史略》编纂时最重要的历史语境与文化主体,促使鲁迅从编纂伊始及后续修订依此建构以"口语体"、"白话小说"、"俚语著书"为话语核心的知识结构及表达范式。这种编纂机制在"平民文学"、"民间趣味"等思想的进一步作用下,已有文化主体选择的意味,使《史略》得以有效地分析古代小说的起源、衍变及特征,进而影响其话语选择、思想主体、评价体系的建构。通过这种发生机制,《史略》最终建立了一套具备操作性的带有典范意义的中国小说史书写模式,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方回与周密均为宋元之际的重要学者,但二人关系一直令后世难解,只因周氏在《癸辛杂识》中设专条记述方回"秽行"。经众多学者考证后,基本认定周密所言多与事实不符。从周密《癸辛杂识》写作角度着手,探究作者的书写背景与立场、信息来源、写作手法以及作者与方回间的矛盾,可以探析周密所记不实的缘由。周密此书具有批判亡国之臣的政治意味,因未言明材料来源而可能存在信息失实之误,且作者在创作中惯用小说笔法进行叙述,加之二人有诸多矛盾,因而才产生此类记载有误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佛教本无说的兴起与终结方立天自汉代至南北朝,“本无”是中国佛教用以表述宇宙本体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思想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翻译印度佛经初期,支谶和支谦等人就把“本无”作为佛教“真如”的译语,以表示般若学的性空思想。到了东晋十六国时代,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于佛教入华时间提出新的见解 ,通过梵文典籍及《史记》《汉书》中关于羡门记载的考证与分析 ,确认这就是早期的佛教沙门的音译。对于传统佛教入华时间的确定提出疑义。并且追根溯源 ,研究了佛陀时代“沙门”思想与萨满教之间的历史关联 ,证明古代世界文明之间就已经存在着互相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形而上学》这部著作中。早期自然哲学着重研究事物的原理,但先哲们皆未能全面完整地阐述这一原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四因说"是对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认识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常被作为解释一切事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原理。本文将尝试从"四因说"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6.
"悟性说"是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一书的核心观点,据此赫尔德揭示了人类发明语言的根本动因。《论语言的起源》一书中,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对感性和理性互为消长关系的阐释,赫尔德以此为基础,描绘了语言演进的方向,尤其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原始词汇的特点及演变趋势。重新探讨这两个重要观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赫尔德的思想体系,也能为今天的语言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霍华德庄园》是英国著名作家爱·摩·福斯特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该小说紧紧围绕霍华德庄园展开,描述了英国上层与下层社会的不同生活及其之间的关系和"联结",福斯特希望利用联结来弥补社会中的冲突。本文以"联结"理论为研究视角,详细介绍了《霍华德庄园》这部作品中涉及到的"联结"思想,并具体分析了《霍华德庄园》中的"联结"载体和主要方式,以期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汪早容 《职业圈》2007,(11S):64-65
文章根据实际教学,围绕如何讲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指出教师在“讲”功上要有新突破,提出了“添油加醋”法、“谈‘情’说‘爱”’法、旁征博引法等一些“活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讲课方法。  相似文献   

19.
《乐记》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在战国时期的一部音乐理论著作。他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音乐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对于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理论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在儒家的哲学思想中,音乐从来就不单纯是一种娱乐的方式,《周礼》中就有这样的话:"以乐礼教和,则乐不乖。"又曰:"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中国古代很早就发展了音乐对于人的性情有控制作用和对民众的道德修养有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孔子一生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本文旨在探讨孔子的学习思想,以"见贤思齐"为切入点,一方面追溯孔子思想体系中学习的重要性、修己安人的目的性,另一方面,探究儒家倡导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以及学习对象和内容的广泛性。从而阐发孔子的学习思想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