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世纪初以来在中国大陆兴起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以直指政治禁区,要求在现实政治上复兴儒教政治体制、教育体制为主要特征。由大陆新儒家主导的儿童读经热、建立宗教性儒教组织、儒教网站等,使当代中国呈现出复兴传统文化的时代思潮,但也因此陷入了政治上的专制与民主、文化上的等级与平等、经济发展上的"中体西用"与"全盘西化"之争。同时,因为坚执"儒学(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导致当代中国在传统文化问题上陷入"多元文化论"所造成的模糊文化心态中,以致百余年来始终无法弄清什么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什么是糟粕,只能在"批判地继承"中陷入民族文化的思维困境。本文以哲学上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界定,尝试使当代中国走出儒学(教)与传统文化及现代化的历史纠葛与现实困境,为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提供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分析儒家的渊源流变入手,区别了儒家、儒学、儒教三个概念.从政治文化、伦理、学术三个层面探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健将与儒家、儒学、儒教(孔教)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新文化运动反对孔教,反对强化儒学意识形态,这是其对历史的一大贡献.新文化运动对儒家伦理的排拒,对"礼教"的批判,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缺失的一面,其缺失主要是在对儒家伦理蕴含的超时代性、超阶级性的合理内核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在学术层面能将孔子与后来的儒学、儒教区别开来,对孔子的历史地位及其文化成就作平实的评估.本文认为传统与现代可以沟通,但反传统毕竟是现代性的根本特征.任何具有文化价值的思想学说,它的恒在意义只有在时代之镜的折射下才会发放出它的光彩.  相似文献   

3.
吴迪 《文化学刊》2016,(4):88-93
儒家思想是影响中国最深最广的思想文化,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南北朝时期开始有人将儒家同佛教和道教并称为三教,称为儒教或者孔教。但是儒家思想同佛教、道教等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儒家思想不崇尚神祇,不建构虚幻世界,重视教育,其思想来源广泛而多样,具有明显的非宗教特征。因此,认为儒教思想及其文化是一种宗教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4.
《文化学刊》2011,(3):4
引言一部中国古近代社会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动乱衰亡"的历史。在当代中国史上,实际上革了"文化"的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肆意践踏民主和法制,致使整个国家和民族处于失范和无序状态,使国家陷入政治和社会危机。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  相似文献   

5.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认为,“儒教仅仅是人间的俗人理论,与清教徒所信仰的彼岸世界和积极改造世界的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韦伯在对比新教伦理与儒家思想之后,认为儒教伦理既缺乏法律的理性化,又缺少自然科学的思维。从而断定,“儒教伦理阻碍了东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任继愈 1916年生,山东平原人。现任北京图书馆馆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数十年来致力于探索中国哲学发展的规律,重点研究儒释道三教交融的关系及儒教的形成、历史作用及社会影响,是我  相似文献   

7.
礼仪与文体     
中国文学中有许多因"礼仪"而产生的"文体"。此种文体的类别众多,是中国文学的特色之一。此种文体既因礼仪而产生,则会受到该礼仪之性质和气氛的制约,容易形成固定的形式与内容,不易彰显文学趣味;但若有大文豪突破固定形式与内容,亦能创造出杰出作品。唯一当该礼仪在社会上衰亡,其相应产生之文体亦必随之衰亡。  相似文献   

8.
正印刷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在古代,中国雕版印刷不仅在本国、而且在流传海外后,为各国文化的存续及发展光大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它同时具有文化的、历史的、科学的、艺术的意义。2015年10月10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第12次会议,将韩国申报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版"正式纳入世界记忆工程。消息传到中国,不少人觉得有些诧异。  相似文献   

9.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认为,“儒教仅仅是人间的俗人理论,与清教徒所信仰的彼岸世界和积极改造世界的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韦伯在对比新教伦理与儒家思想之后,认为儒教伦理既缺乏法律的理性,又缺少自然科学的思维.  相似文献   

10.
中、韩两国自古以来交流密切,韩国一向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其诗歌创作也很早就受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韩国古代诗歌一方面继承了本土文化尊重自然、敬重祖先的民族传统,另一方面接受了中国儒教、道教、佛教等文化的影响。韩国古代文人继承并发展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并将其运用到诗歌创造当中,使其诗歌具有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美学意识,丰富了东方生态哲学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历史走了一条充满血与火的战争之路。可以说,中国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现代革命战争史。在中国现代革命战争的不同阶段,革命音乐始终响彻在革命战争的上空,革命歌曲始终为革命军队和人民高唱。革命战争需要革命音乐,革命音乐在革命战争中尽展魅力。  相似文献   

12.
胡适与陈独秀是中国现代史上地位显赫的历史人物。新文化运动时期,他们共执牛耳,名震一时,是一代新青年追崇的偶像。“五四”以后,他们又分道扬镳,沿着不同的思想路线发展,胡适是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运动的精神魂灵,陈独秀则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有趣的是,他们晚年又殊途同归,表达了对世界大势的一致理解和民主政治的共同愿望。他们的思想主张和离合关系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影响深巨。因此,研究胡、陈思想的异同及其与时代的关系,显示其思想命题的现代意义,对于把握现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总结历史经验,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批答是中韩两国古代所共有的文书之一,同在儒教封建政治制度和密切的文化交流背景下,两国批答的使用有着众多相近之处,因历史发展和行政制度的差异,批答也存在着许多不同.本文从批答概念、类型与功用、撰写、办理等方面作比较分析,透视两国政治文化交流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伦理与逻辑起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与传统的文学在"史"的意义上是粘连在一起的,作为现代学科的分家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并与现代学科的文学理论完成了衔接.后来的学者可以从容地检阅一部中国文学理论史发展演化的脉络轨迹,努力用"五四"以后的现代文学理论概念、范畴、术语、体系来作相应的诠释与考察,引导出新的历史思维内容.这无疑是今天中国文学理论学科建设与体系设计的一项艰巨繁重的学术工程.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中国女性群体经验以颠覆或是重构的姿态浮出地表,中国的女性解放在五四时期形成了一种与中国传统女性观相对立甚至是敌对的现代性话语形态,言说着压抑、藏匿与抹杀中的历史无意识,并与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形成历史同构。周作人的女性观在现代性语境中的生发带有时代的印记,同样带有自身的时代性思考。本文尝试站在现代性的语境之下,从个体意识的觉醒、民族话语的体现和对家庭符码的解码性运作三个角度对周作人的女性观进行讨论,以窥见其女性观的时代性与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国学研究的态度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学研究的态度与意义邓小军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同情态度与客观研究可以相辅相成今日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前提之一,似仍为研究者对中国历史文化持何种态度。现代学术史的经验表明,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同情态度与客观研究可以相辅相成。相反,貌似客观实则怀疑否定的态度终...  相似文献   

17.
百年诚信     
马克斯·韦伯在1915年发表的《儒教与道教》一书 中,对中国人的性格做过一番扫描: “坚韧性,中国人的忍耐是无限的,‘克己复礼’,固着于传统和习惯; 勤勉性,无休止的工作精神与能力; 迟钝性,对于单调无聊的生活绝对麻木不仁,对不习惯的刺激反应迟钝;  相似文献   

18.
向心性空间图式在西方的空间哲学中体现为舒尔茨的“场所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表现为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天人同构”的环境观。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中的体现反映于传统舆图。以天津市和西安市为例,分别统计其在古代和现代所具有地标的类型属性和空间结构,挖掘传统向心性空间图式在中国古代城市与现代城市中表现的异同。结论显示:地标的配置向可参与性、视觉刺激性和多元复合性演变,并且地标的拓扑向心性、层级性和复合性之间存在着关联。结论以期揭示中国传统空间观念和城市建设规律,为当代历史街区保护提供参考,并探索中国传统向心性空间图式在现代城市中的转译方法。  相似文献   

19.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新西兰作为太平洋的重要岛国之一,其文化也包含中国的儒家思想。对新西兰文化中的儒家元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国和新西兰在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开展更深入的合作。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也将在新世纪焕发新的活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新西兰作为太平洋的重要岛国之一,其文化也包含中国的儒家思想。对新西兰文化中的儒家元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国和新西兰在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开展更深入的合作。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也将在新世纪焕发新的活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