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化现象近几年来已经越来越引起中国知识分子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全球化问题目前也已成为国际文化学术理论界的一个具有跨学科和跨文化意义的前沿学术课题。在国际性的理论争鸣中,中国学者已经在不同的场合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对全球化给人文社会科学带来的挑战也相应地提出了对策。在这方面,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澳大利亚墨朵大学、美国杜克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于1998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全球化与人文科学的未来国际研讨会起到了先导作用,为深化这一前沿学科理论在我国的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在国内外学术理论界产生…  相似文献   

2.
中亚地区民族众多,文化多元,语言资源丰富,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中亚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方面呈现出群体的特性与个体差异性。本文从学术适应、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跨文化适应总体情况四个维度对中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亚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总体上属于中等程度的适应,学术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优于心理适应情况。中亚留学生的语言背景、人际互动、中国文化认同等因素对其跨文化适应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研究表明,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具有多学科性质的新兴学科,在诞生初期受人类学的影响最大,而跨文化交际学者和研究人员也从人类学过往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受益最多。本文以格尔兹和拉图尔提出的经典方法论为例,浅析了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从人类学方法论中可以得到的借鉴,以及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方法论所受到的挑战及新方法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各国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跨国家、跨地区的学习和交流也日益增多,尤其在国内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留学门槛不断下降、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的背景下,外出留学已经成为目前国内的普遍现象。与此同时,随着留学教育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蓬勃发展,由此产生的海外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开始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该文将国内外学者针对海外中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情况、调节策略等方面研究成果做进一步整理总结和归纳分析,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为促进这一领域研究的进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高等教育也得到快速发展,对国外学生的吸引力逐渐提升,到中国寻求高等教育的来华留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增加更为显著。留学生教育对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知华友华爱华的人力资源、提高中国影响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来华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时的适应状况如何,该从哪些方面去改善他们的跨文化适应,需要更多更深入的调查研究。该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教学适应三方面度量和分析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并探索影响他们适应的多种因素,最后从个体、学校、政府三个层面提出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广州越秀区小北路一带,因越来越多的非洲裔人士在此工作生活,被称为广州的“巧克力”城,不仅引来国内外媒体报道关注,还吸引各国社会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前来调查,从跨文化适应、全球化流动、移民治理等不同维度对这片“族裔飞地”(ethnicenclave)展开研究,但对这些在华外籍移民的传播学研究却相对缺乏。对于生活在广州的非洲裔人士来说,身体健康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他们在医疗健康方面会有哪些需求和障碍?  相似文献   

7.
一、研究背景我国工业企业整体上已从大规模引进国外技术进行模仿创新,进入到主要依靠自主创新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新阶段。技术获取方式从单纯引进向自主开发、合作研发、技术引进、技术并购等多元化方式转变;技术开发模式从以模仿为主向以二次创新、原始创新为主转变。目前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仍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实现创新能力的成长还需要克服很多障碍。因此,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创新水平需要我国企业长期付出艰苦努力。  相似文献   

8.
《文化学刊》2013,(1):121-121
洪丽在《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撰文指出,中国学者要在跨文化传播领域有所突破,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既要紧跟国际上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前沿问题,又要深刻意识到本土化跨文化传播理论的缺失问题。从文化入手,就要认真深研中国文化之特质所在,同时也要熟悉西方文化之命脉。例如,在耶稣会教士利玛窦的影响下,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不断发展,大量外国学生开始到我国留学,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这些留学生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这给留学生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研究表明,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有利于调节他们的心理状态,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和留学生本人积极参与其中,形成合力。该文首先阐述了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现状,其次分析了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就跨文化心理适应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中国留学生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来华留学研究生人数日益增加。做好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为进一步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声誉等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来华留学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来华留学研究生跨文化适应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探究来华留学研究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变得极为必要。该文以地方高校H大学来华留学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从社会生活和文化适应、学习适应及心理适应3个方面了解他们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现状,进而分析影响他们跨文化适应的因素,并针对如何提高来华留学研究生跨文化能力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正如果把在研究机构工作的人泛称为"学者",那么,从功用上至少能分出"智库学者"和"一般学者"两大类。后者又能按不同的学科进行分类,比如经济学人、金融学者、科学家等等;前者则很难严格地用学科种类来划分,因为"智库学者"不能拘泥于纯理论和单一学术化的研究,而必须要有更强的现实问题导向和多元知识背景,研究内容往往随着现实需求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正因如此,目前中国极度缺少优秀的、复合型的智库学者,这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39位就读于常州大学“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留学生的调查发现,为得到更好的工作是其来华留学的主要动机,留学生在生活适应、学习适应方面表现较好,语言、文化领域的适应情况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正相关,而心理适应是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最难实现的一个方面。学校管理部门、教师及留学生可以从明确学习动机、注重跨文化培训、重视语言学习、抓住跨文化适应关键期等方面入手,更顺利地实现跨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传播"的英文名称为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更为准确的翻译是"文化间传播"。但在中国,它对应的名称很多:跨文化沟通、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流、跨文化对话、跨文化研究,等等,这反映了对学科的定位还没有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4.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 十年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关世杰应本刊之邀,撰写了此文。关世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传播、跨国际传播。出版了《跨文化交流学》、《国际传播学》专著,主编了《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主译了《世界文化报告》(1998)、《在文化的波涛中冲浪》等8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本文通过阅读1995—2005年我国传播学核心期刊中跨文化传播的文章,概述了在定量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及不足。不足中,定量研究方法的缺失是学科发展的瓶颈。,作者认为,我们再也不能停留在笼统地谈内外有别和外外有别,而必须进行细致的、微观层次的、体现跨文化传播差异的各个“基因”研究。只有积累了众多微观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成果,中外有别、外外有别才可能不再是我们的直觉认识了,而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理性认识了。要达到这一步,需要决策者的育力措施,加强支持这个学科发展的力度,也需要中国跨文化传播领域的学者们进行扎实的工作,特别是在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上要特别注意。本刊编者认为,作者的观点是很有见地的,值得从事传播工作的记者编辑,特别是处于传播领导岗位的决策者深思。[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当前,构建中国政治话语体系、掌握国际政治话语权是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建设的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国际政治话语体系建设的研究和理论不断涌现,学者也越来越意识到中国国际政治话语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中国政治话语研究的方向及切入点、理论、研究方法等有待继续改进。同时,目前的研究理论以国外的理论为基础,需要进一步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自己的话语理论和体系。本文将主要从身份、语境、和对话行为来看政治话语,为话语分类和政治话语分析提供几个切入点,也为今后研究中国政治话语提供研究方向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衡量了我国外语语言教育的能力,也是我国教育面向全球化、现代化改革的选择,因此当代高校要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语言学科为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教育面向未来、面向全球、面向现代的转变。而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语言学科的教学和学生的主观态度有着深刻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外语学习情况和跨文化交际的自我认知进行调查,以找到存在的问题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该文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以期帮助高校找到语言教学改革与调整的方向,促进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正>汉语国际教育(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是为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对已有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国学、跨文化交际学等学科进行整合后而产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综合了语言学、教育学、跨文化交际学、传播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交叉型二级学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Teaching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来讨论南京旅游标识语英译的现状,认为旅游标识语的英译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由于缺乏统一的参照标准以及翻译水平的参差不齐,南京市各旅游景区均存在很多标识语英译使用不规范的问题,这不仅会给国外游客带来误解和不便,更直接影响南京的涉外旅游形象。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要素视角出发,提出了一些旅游标识语英译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图书发行以来,引起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学者对外译本的关注多聚焦在传统翻译学领域中,总结翻译策略,评析翻译结果。笔者打破常规,尝试用译介学理论,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结合德译本中的具体例子,分析翻译过程中信息的变化以及影响译者进行创造性叛逆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中德两国文化的差异,以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20.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东盟留学生来中国留学的规模日益庞大,这对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与管理是一个新的挑战。该文从来华东盟留学生的教育情况和生活现状出发,结合跨文化适应理论,阐述来华东盟留学生在社会文化、心理和学术适应方面的障碍表现。在此基础上,该文提出推进汉语与专业教学改革、加强中华历史文化教育、使用新媒体促进双方沟通、开展多层面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大数据提供精准帮扶、提升管理队伍国际视野与服务水平六大措施,以期为相关部门和教学人员提供帮助,对来华东盟留学生解决跨文化适应障碍问题、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