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富岳百景》在太宰治文学创作上具有分水岭意义。先前的研究者普便将此文当作私小说来研究,本文摒弃这种立场,认为原文以富士山为媒介,用高级的表现手法,隐晦地记录了新的文学观("单一表现")的确立历程。"富岳百景"实则"三十六景",投影到富士山上的自我意识和他意识的反复纠葛中能看到"我"对"明日的文学观"的定义。  相似文献   

2.
太宰治是日本著名的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间失格》作为其晚期创作中极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借助主人公大庭叶藏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内心独白表现出作者对于生命的审美追求。战后的日本社会上随处都充斥着颓败奢靡的风气,大庭叶藏在欲望的染缸里浮沉却未放弃思考,从时代环境中着手探索欲望对于生命的存在价值,从与女性的周旋与情欲中升华生命的真谛,最后回归到传统文化之美中做出生命的抉择。在太宰治“向死而生”的生命观里书写了对日本传统文化意蕴的尊崇与向往,重塑了死亡在生命中的角色,明白了“赴死”是为了找寻更高价值的“生”。  相似文献   

3.
方丹 《文化学刊》2015,(2):119-120
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是当代美国文坛最重要的本土作家之一。受古老而神秘的印第安文化与传统智慧的影响,对族人命运的书写和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描绘一直是厄德里克作品的核心主题。本文以生态批评为理论基础,挖掘其中所反映的印第安传统自然观,进一步论证环境危机与小说人物命运的密切关联,从而揭示作者的生态整体观与生态使命感。最后,提出只有从思想文化根源上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偏见,借鉴印第安人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智慧,才能实现人类和谐发展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4.
海明威从小就接受了来自家庭的宗教影响,他不仅喜欢宗教故事,而且喜欢在作品里使用宗教意象。海明威早期最为著名的作品《太阳照常升起》为他奠定了优秀作家的声望基础,作品中更是不乏宗教象征和宗教人物的原型塑造。要想更清晰完整地解读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就必须对其中的宗教痕迹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5.
《阙特勤碑》自被发现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对于《阙特勤碑》的研究,多集中在碑文的解读和考证方面。然而,古代突厥碑铭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视野广阔,富有文化特征。本文以《阙特勤碑》碑文中记载的内容为依据,从四个方面探讨古代突厥人的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6.
《论语》是儒家经典的标志性文本,其中虽然没有对时间进行概念式的阐释,但在求学问道、修身养性、生命伦理、处事原则、历史经验的话语中无不渗透着时间的观念,这些生活叙事呈现出一幅以时间为背景、以人的完善为目的的生动画面,时间的意义更多地体现为彰显人的主体地位。《论语》中体现的时间观念对于人们科学有效地把握时间,纠正现代社会“时间就是财富”观念的偏颇,体认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和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日本大正时期的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1892-1927)的短篇小说《杜子春》取材于中国唐代小说《杜子春传》。文章在原作的基础上加入了作者的想象,无论在情节设置上还是人物性格上都有比较大的改编。通晓中国古典文学的芥川在文中添加了其他和中国文学相关的元素,这是原作中没有的。其中,引用吕洞宾所作的唐诗与原作有一字之差,应是参考了《西游记》的缘故。而文章结尾的场景设置可窥见陶渊明所描写的《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乡的影子。该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对中国古典原著及作者的书信内容,来证实上述内容是源于中国文学。芥川的创作意图是为了使作为儿童文学的作品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留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但丁作为一名诗人,其长诗《神曲》享誉世界,作为一名政治思想家,又致力于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论世界帝国》一书就集中反映了其政治思想。本文阐述了但丁的政治思想——世界主义与政教分离,分析了该思想产生的渊源,阐释了其思想逻辑,在肯定但丁做出的贡献的基础上,指出了书中的矛盾之处及存在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9.
探究教学是一种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它相对应传统的知识授受教学而存在,在当今倡导的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并逐渐渗透到职业技术教学的领域,文章给合在《电子线路》专业课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的切身体验,从"营造自主学习环境,发挥和建构学生的主体性"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在《电子线路》教学中探究教学的具体实施和所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周惠文 《职业圈》2007,(7S):67-68
探究教学是一种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它相对应传统的知识授受教学而存在,在当今倡导的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并逐渐渗透到职业技术教学的领域,文章给合在《电子线路》专业课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的切身体验,从“营造自主学习环境,发挥和建构学生的主体性”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在《电子线路》教学中探究教学的具体实施和所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何宝民 《文化学刊》2014,(5):188-191
<正>《秋野》是上海暨南大学秋野社的社刊。20世纪20年代末上海学生文艺社团中,秋野社是为人熟知的一个,由暨南大学校长秘书兼文学院院长章衣萍(1900-1947)发起建立。暨大学生陈翔冰、陈妤雯、陈雪江、郑吐飞(原名郑泗水)等,暨大的教师夏丏尊、顾仲彝、叶公超、余楠秋、张凤、汪静之、章铁民等,都是秋野的校内社员。文学社成立时正值天高气爽的秋天,于是从李贺《南山田中行》诗中取"秋野"二字命名。  相似文献   

12.
邹学成 《职业圈》2013,(30):68-68
思想政治工作向心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软实力。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效益之间内在联系,并就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最后提出强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永红 《职业圈》2014,(26):44-44
情感是“非智力因素”,在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情感的介入对思政工作的开展有着特殊的效应。那么,如何利用情感效应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有效开展,避免企业职工思想教育的误区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如下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李志宇 《文化学刊》2023,(8):188-191
《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之一,它的语言有着独特的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潮和作者的价值取向。从它的语言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不仅从文学形式以及艺术审美上可以对小说进行传承,还可以对当时的历史与现实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英国罗德里奇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该书由玛蒂尔德·沙坦(Mathilde Chatin)和朱里奥·格拉瑞蒂(Giulio M.Gallarotti)合著。玛蒂尔德·沙坦是巴西里约热内卢金砖五国政策中心研究员,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巴西研究所在读博士;朱里奥·格拉瑞蒂是美国卫斯理大学社会研究学院教授。该书认为,随着一批迅速崛起的新兴大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现有国际秩序和国际权力结构正在经历被重塑的过程。这些新兴大国中的领导者是被称作金砖五国的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该书深入分  相似文献   

16.
甄海娟 《文化学刊》2022,(12):175-178
《道德经》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而在这部著作当中,老子将自己的“得失观”划分为辩证存在的关系,认为“得”与“失”既是对立的,又存在相互依存、制衡的关系。在老子看来,人生在世的“得”与“失”并不是绝对的,而如何看待一时的“得失”,关键在于人的“心态”。他也尝试通过疏导和引领,帮助人们摆脱内心短暂的困惑,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用平和的眼光看待“得失”。老子《道德经》中表现出的“得失观”不仅在当时具备超前性,即使是在辗转千年的现代,对于人们也仍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本文对老子《道德经》中的“得失观”进行了阐释,并结合当代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困惑,详细分析了《道德经》中“得失观”对当代人的启示,旨在从思想和心态上帮助当代人解开疑惑,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青子 《文化学刊》2023,(9):107-112
文学地理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作品的描写能够展现地方文化景观特征、地方居住者对地方的感知以及其中蕴含的恋地情结。本文通过探究《飘》中描写的美国南部种植园和亚特兰大城市的物质景观和人文特征,剖析不同群体的地方感知,以及地方发生变化后不同人群地方感知的变化,分析各自不同地方依恋的表现,总结人地观。得出结论:1.不同群体都依赖于地方生存,为地方付出以获得自我认同;2.不同群体由于自身差异不同导致地方感知不同,面对地方变化时的感知变化也不同;3.面对地方变化,应积极适应,及时更新思想行为,与地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阮籍的《乐论》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同是魏晋时期论述音乐的著作,两人在音乐自然观、乐与情的论述、和乐思想、音乐社会功能观四个方面都有自己不同的认识理解。阮籍是儒道思想结合,坚持礼乐为政治服务,而嵇康是道家思想,坚持音乐为纯艺术审美的立场。  相似文献   

19.
《骆驼祥子》与《无名的裘德》,分别作为中国与英国著名的小说代表,以当时的社会文化为背景,借助艺术的笔法,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并对当时社会的婚姻观、价值观进行评判。这两部小说在社会选材以及人物刻画方面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本文对《骆驼祥子》与《无名的裘德》进行分析与比较,以期为今后的阅读与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贤纳贤思想早在春秋时期就得到了各个诸侯国的重视,并被后世诸多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晏子是春秋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辨贤、求贤、用贤思想对后世人才思想产生重要影响。他指出,人才是治理国家的关键所在,"听赁贤者,能威诸侯",而才能和德行则是判断人才的重要标准,求取人才要遵循"取和去同"的原则,且报以尊重有礼的态度,远小人和扬长避短,并根据贤人的特点发挥其优势是晏子的用贤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