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16岁美国少年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街头徘徊一天两夜的故事,故事情节新颖独特,引人入胜,影响了几代美国青少年。本文就主人公霍尔顿的性格进行分析,以期对小说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成长,是人类个体生命的重要体验,也是人生的必然阶段,成长小说在文学史上自然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当代小说家塞林格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和我国北大教授曹文轩的《根鸟》都被誉为"成长小说的现代经典"。本文从成长模式入手,找出两部作品在不同文化下的相同之处,展示青少年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为个人的成长探寻出路。  相似文献   

3.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拥有恒久艺术魅力,是因为它揭示了人类生命体在少年阶段面对自然及社会文化语境时,存在的永恒困境:童真生命迈向成人世界时的迷茫、恐惧、无奈和执着。这一困境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永恒且无解的主题,所以才能超越时代,拥有恒久的焦虑、沉思与寻觅。当然,永恒经典能超越时代,自然也能对当下青少年群体有所指点关怀,因而研究这一经典书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麦田守望者的首张专辑里,有一个奇妙的化装游戏--那著名的<我是列宁>被改了歌词,易容为<我是……?>,对照同样沸腾而单纯的两份歌词,你会发现"革命"已被"机会"置换,"英特纳雄耐尔"变成了"Inter奔腾处理器",人类纯真梦想过的"共产实现"如今改写为"摩登时代"与"数字未来",我也似乎不再是列宁……  相似文献   

5.
麦田,对于世世代代生于农村、长于农村、耕作于农村和死于农村的农民来说,是生存的根基与希望。一旦麦田消失了,视麦田为希望的中国传统农民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农民得不到麦田给予的营养,就会失去生命。麦田不仅是农村里那片可以生长出谷物的田地,还是能带给农民生的希望的象征物。麦田意象的内涵发生变化,深层原因是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变化。麦田作为社会变化的象征物,关系着传统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同时也关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面对社会结构发生巨变,作为中国社会最庞大的群体农民,其精神和心灵也被迫发生着变化,因此麦田也成为人精神的象征物。  相似文献   

6.
《无声告白》开篇设置悬念,在解开悬念的过程中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多条线索并行不悖、明暗对比。在日常叙事的美学观照下,行文细致周到,情感内敛克制,编织出一幅跨年代、跨种族的家庭生活画卷。  相似文献   

7.
在《母亲河》中,何振基先生以对祖国大地和"母亲河"象征的故乡故土的无比热爱、对中国执政党的无比忠诚和充分依赖以及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的由衷自豪和自信,艺术地刻画了两代人几个家庭的坎坷生涯,将家族命运与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成功地描绘了一幅展示中国当代生活的缩略图。由于小说的叙事与时代政治紧密相联,所以本文从微观叙述形态层面探讨文本是如何巧妙地设置叙事矛盾,通过人物关系、矛盾冲突展开方式、女性角色定位来展现叙事张力的。  相似文献   

8.
《棋王》是阿城的代表作,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自问世以来便被看作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批评者也多从文化和语言角度分析其独特之处。但是,看似简单的叙事背后却隐藏着阿城的苦心经营。仔细琢磨作品的叙事角度、叙事时间等,便可以发现阿城对人物塑造及情节把握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9.
故事在人类与动物相互塑造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在过去、当下还是未来,故事持续地表征我们与动物之间的跨物种关系,影响和塑造我们对非人他者的认知和理解。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的小说《大象旅行记》不仅关注动物故事,也将焦点放到了讲故事的实践上,向我们展现了叙事的伦理复杂性。该文试图通过对若泽·萨拉马戈的文学文本的分析,来探索叙事在改善人类与动物之间跨物种关系上的伦理潜力。  相似文献   

10.
11.
苏童的长篇小说《河岸》是与河流息息相关的故事。在作品中河流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故事描绘了库文轩父子的人生轨迹以及河流对他们的特殊意义。苏童在现实与隐喻之间不断穿梭,通过象征手法使过去与现实紧紧交融,使作品具有与众不同的审美风格。作品充满暗示和隐喻,河岸、父子都带有强烈的象征色彩,并由此形成了《河岸》独具匠心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无数,其中不乏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篇幅最短且充满戏剧张力的戏剧,《麦克白》运用了一系列独创的表现手法和叙述元素来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心理变化。近年来,叙事学研究一直受到不少国内外研究者的强烈关注,“空间转向”也在人文社科领域快速发展,该转向为文学批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启发。研究者把文学空间与叙事学研究相结合,并进行了深入探讨,将空间叙事与文学作品创造性结合也成为叙事学发展的新热点。该文将以亨利·列斐伏尔提出的物质空间、社会空间以及心理空间为理论基础对《麦克白》中的戏剧空间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阐释莎剧中所蕴含的丰富意蕴及独特的叙述艺术。  相似文献   

13.
刘庆邦的长篇新作《黄泥地》通过描绘底层知识分子房国春的悲剧人生,深刻地展现了当代乡村政治的复杂性与国民文化的劣根性,从文化性和人性的角度让我们感受到了国民劣根性中的泥泞感和纠缠性,也正是这种泥泞感和纠缠性演绎了黄泥地里的一曲曲悲歌,引发了我们对当代乡土社会的现代转型及当今知识分子如何面对现实语境并安置自身的思索。  相似文献   

14.
海外华文女作家严歌苓的小说《芳华》将文工团中男性团员和女性团员的生活展露无疑。不同于以往对生活表现的作品,小说《芳华》将以往遮掩的年轻的身体以各种符号叙事的方式表现出来,运用细节将身体的美感、病态与特定时代的心理联系在一起,从而做到将性别、政治、权力三者统合,淡化了政治苦难和战争苦难,不仅表现出作家对已逝去的芬芳年华的追忆和怀旧,更是用青春包裹了对时代、权力、政治的隐喻。  相似文献   

15.
16.
权力是毕飞宇作品最关注的主题之一,他的长篇小说《平原》,也毫不例外地将关注点聚焦到"权力"上。在《平原》书写的王家庄里,权力无处不在,在政治、家庭以及爱情层面上都侵扰着老百姓的生活,重新塑造着人性,使人无处逃遁。故此,本文将以《平原》的权力叙事为研究对象展开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7.
《四世同堂》是著名作家老舍的小说,在这部作品中,将战争和历史作为故事讲述的底色和背景,将8年抗战历史一一分解开来,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讲述了老百姓的生活史与生存史。通过独特的手法和技巧介绍了社会基层小人物的生活故事,并以战争和历史为背景做了适当的虚化,通过宏观描述和微观处理的结合赋予了作品一种独特的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对此该文站在文学赏析的角度做了相关研究,首先阐述了《四世同堂》文学叙事的研究价值,其次分别从史诗叙事、角色叙事、环境叙事等方面介绍了作品的大致内容和故事背景,同时也通过对《四世同堂》这部作品的叙事分析,发掘探讨了老舍先生在创作作品过程中所融入的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8.
在西藏的任何一所寺庙,你都可以看到身穿红色袈裟的喇嘛。他们年龄不同、身形不同、阅历不同,却都有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和一张善良而安详的脸。随着西藏的开放,大昭寺也许是拉萨最热闹的寺庙了,对于许多虔诚的藏民来说,能到大昭寺朝圣,是他们一生的心愿。每天,这里的朝圣者与中外游客络绎不绝,这里的喇嘛也显得比别处更为平易近人。尼  相似文献   

19.
《长恨歌》塑造了王琦瑶这一具有个体意识的人物形象,并将其形象模糊与符号化,通过叙述其日常生活解构以往宏大历史叙事模式。在个体意识与社会历史关系的内在缠绕中,个体意识在历史中深化成长,看似边缘化的个体生命与意识,始终存在于社会历史体系中,在王琦瑶的个体意识发展演变中,可以窥见其潜在的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20.
《对外大传播》2011,(8):57-58
当地时间2011年4月14日,备受瞩目的好莱坞3D动画大片《功夫熊猫2》全球新闻发布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这场发布会吸引了全球近百家知名媒体的关注。在发布会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