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李艳芳 《青年记者》2012,(18):46-47
提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清明节,今天的人们大多认为无非是个扫墓祭祀的节日.其实,传统清明节的“习俗活动之丰富在中国传统节日中足以和春节一比高下”,①如扫墓祭祖、踏春游戏、禁火吃寒食、插柳植树、饮酒游乐等,其中扫墓祭祖、踏春郊游是清明节最主要的民间习俗. 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并恢复放假传统,人们开始重视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各大媒体也适时予以关注和报道,凤凰、腾讯、新浪等一些门户网站还特地推出清明节专题,可见清明节正恢复其原有的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粤东北兴宁与连平忠信盛行的元宵"吊灯"习俗,以各姓氏在宗祠内举行隆重仪式悬挂竹制纸质的五彩花灯为核心。客家花灯的制作以家庭手工作坊为主,具有特定的季节性和家族内师徒传承的特征。客家宗祠内举行的"吊灯"仪式,以追求热闹和展示宗族实力为目标,间接带动了客家花灯的竞争性消费,促使这项民间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活态传承。地方政府顺应旅游市场开拓的需要,积极推动客家花灯与"吊灯"习俗的申遗工作并获得成功。民营企业抓住客家"吊灯"习俗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主题文化产业园区,推动了客家花灯产品的创意开发。粤东北客家花灯制作工艺的活态传承与自媒体时代"吊灯"习俗的广泛传播,正在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一种新机制。  相似文献   

3.
"朝神"俗称"问神""朝仙",是在赣南客家地区流传已久的民间祭祀仪式,至今仍活跃在赣南各地。赣南客家地区历来有尚鬼信巫的传统,各种祭神、祭祖、红白喜事、节日庆典等仪式都体现出中原古韵与当地土著居民相融合的民间地方风格。文章对赣南龙南县南亨乡水口三仙庙朝神仪式的整个过程进行了为期3天的跟踪调查,详细记录了朝神仪式的整个过程,从请神、招兵、神符咒水、安神睡觉、神开光、朝幡、请社、念三世因果经、拜寿、上早表、游神、发兵粮、放河灯、送神等过程,特别记录了各个仪程所演奏的音乐及曲牌。从音乐人类学研究中的民族志学的研究视角,结合音乐生态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理论,并比较分析赣南客家地区的朝神仪程及其音乐过程,从文化局外人和文化局内人的立场分别用"客位观"和"主位观"以及所产生的社会功能三方面去分析赣南客家朝神仪式音乐的功能。这些记录与分析对艺术"非遗"保护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客家人在恶劣的环境和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客家特色的医药文化。本文以赣南为例,从传统治病、预防保健、食疗养生、起居卫生等四方面阐述了客家传统医药卫生习俗。  相似文献   

5.
在新春时请狮队祛邪祈福是梅州客家地区一项传统民俗,称作"打金狮"。它与梅州地区的宗族社会密切相关,打金狮的一套仪式呈现出人们从家到宗族到祖先之观念的特定意义系统。由于国家权力对社会生活干预的加剧,造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打金狮习俗的消亡。随着当前的宗族复兴,金狮参拜成为祭祀仪式的一部分。在文化生态保护的理念下,文化政策与地方文化生态的变迁应该相适应,以促使该民俗活动在节日生活中的自觉传承。  相似文献   

6.
粤西民众在社会经济的剧烈变迁中对年例文化符号意义进行了重构。年例文化符号的意义表征在不断的自我平衡中鲜活呈现。年例筵席的兴盛是粤西乡土社会血缘和地缘关系部分淡化,拟血亲关系和业缘关系突现的外在表现。年例习俗由神圣走向世俗的趋向较为明显,呈现出传统性与现代性融合、神我关系和族我关系理性化的特点,年例习俗的文化象征意义逐渐走向多样化。年例习俗中长老秩序的弱化伴随着中青年力量的崛起,彰显了年例习俗的活力所在。当地民众既重视历史传统又尊重现世之需求,以善于变通、务实开放的人生态度实现了年例习俗的现代转型和文化符号意义的延展。  相似文献   

7.
客家文献与“文化梅州”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客家文献与客家文化的内在联系入手,介绍梅州客家文献的概貌,论述客家文献对"文化梅州"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及客家地区图书馆做好客家文献工作的举措,从而又好、又快地推动"文化梅州"建设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邓羽 《兰台世界》2015,(2):63-64
习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历史的见证,既是历史文化,也是档案文化。通过分析"行通济"习俗的起源及现代化转型,阐述了"行通济"的文化内涵及其档案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冼夫人信仰是活态传承于我国粤西南地区的民俗文化事项,"家神"是民间信仰空间中冼夫人的典型"回忆形象"。非遗保护美学标准视域中的冼夫人信仰活态传承之关键在于,理解并体悟那些寄寓于信仰叙事、风尚习俗、地方性知识等文化表层形式之下的"家园"意象、审美趣味与感性经验等深层的人文精神蕴涵。旅马华裔跨国重建冼夫人信仰文化空间的实践表明,"文化生态壁龛"藉以构筑之关键在于活化并复写特定社群的共享文化记忆,而文化记忆作为集体无意识之寓所,其空间美学蕴涵即在于文化主体与该场所之间的情感认同联带或"乡恋"。由"乡恋"所标示出的传统文化壁龛嵌插于当代文化空间之中,藉此型塑生成"美美异和"的文化生态场景,此为非遗文化保护的重要价值之一种。  相似文献   

10.
"尚德"之个人修养",诚信"之社会公德",天人合一"之生态思想,是客家传统伦理思想的主要内涵。其生态和谐的发展思想与求同存异的文化观念,作为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明基因,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马伟海 《新闻世界》2011,(12):161-162
本文在对甘肃东乡三个自然村寨的实地调查和笔者长期生活考察的基础上,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甘肃东乡地区传统文化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众传播使一些地方的民族文化走向融合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春节习俗与中国几千年农业社会的农耕时节联系密切,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农耕时节的作用越来越被淡化,春节习俗文化在人们的记忆中渐行渐远,一些相关传统习俗逐渐消失.现今,借助于媒介技术的突飞猛进,春节习俗文化传播渐行渐近,并表现出独有的传播中的互动特征:共享的呈现,以及共享到共情的转化.通过对抖音APP春节习俗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3.
客家民系最终形成的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优良的传统,为客家学、民族学、民俗学以及中国社会史等学科的研究开创了广阔的天地。这就要求我们将客家文献进行归档,加以系统管理,有利于后来的学者对客家文化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沈跃 《兰台世界》2011,(2):41-42
客家民系最终形成的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优良的传统,为客家学、民族学、民俗学以及中国社会史等学科的研究开创了广阔的天地。这就要求我们将客家文献进行归档,加以系统管理,有利于后来的学者对客家文化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2019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引导广大群众在积极参与中体验节日习俗、展现中国精神、增进文化自信。而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对我国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国家繁荣昌盛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虽然各地区已对本地区拥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保护,但这些保护背后,仍有一些文化是未被保护的,而苗族"花山节"就是其中的典型。  相似文献   

16.
礼仪之争,是指在华西洋传教士之间发生的关于如何对待中国礼仪习俗的争论.按照天主教的教义来衡量,对于中国几千年传留下来的"祭祖"、"祀孔"等传统仪式,以及民间流行的风俗习惯,无论是教会方面还是传教士本人,是否认为"异端",可否加以容忍的问题上,在传教士内部长期争论不休,甚至上诉到罗马教廷,交由"异教徒裁判所"进行裁决.对这件事本身而言,本是传教士与传教士、教派与教派之间的争执,教派与罗马教廷之间如何协调一致的问题,是天主教的内部事情.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龙南县是一个有着31万人口的纯客家县,376座客家围屋点缀其中,被誉为"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近年来,龙南广播电视台充分挖掘本土客家文化资源,在凸显客家特色、打造地方品牌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聚焦本土民生民情。  相似文献   

18.
李虹霏 《今传媒》2014,(7):155-159
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人际传播在客家文化传承和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大众传播时代,客家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挑战和危机。为应对大众传播对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应注重意见领袖作用、充分利用新型人际传播,拓宽人际传播渠道、积极营造客家文化传播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赣南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赣南客家文化的生态思想,对于增强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提升人们的生态道德观念、规范人们的生活生产行为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关东少数民族先民的骑射习俗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悬弧习俗、射柳习俗等。此外,儒家思想和关东少数民族传统骑射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关东少数民族"大射之礼"",大射之礼"本身也演变成为关东少数民族的重要传统骑射文化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