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族文化中的关公信仰自传入蒙古地区之后,逐渐渗透到蒙古民众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蒙古佛教寺院每年定期举行关公祭祀仪式来纪念关公及众眷属,对于僧众、民众来说,关公祭祀仪式有着不同的宗教体验和心理体验。基于此,本文从宗教学、社会学角度探析蒙古佛教关公祭祀仪式的功能,并阐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化学刊》2012,(3):60-60
孙建国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撰文指出,善恶因果报应把行为善恶与其祸福在自己身上统一起来,即使不愿意为善者也会在这种强大的道德压力面前产生道德自觉和行善的动力。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体现了”德福一致”的原则,对形成一种好的道德风尚具有很好的教化作用。当代社会突出表现为信仰的缺失与信仰的混乱。出现了旧的信仰的缺失与新的信仰尚未确立的断层,同时又存在着现代西方伦理信仰对中国传统伦理信仰冲击的局面,从而造成了伦理选择的困难以至于无所适从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李阳 《文化学刊》2011,(5):100-103
民间信仰有其无法遏止的流传趋势,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之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过广泛的影响,甚至成为支配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力量,虽然民间信仰从未获得其合法化的地位,但是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它们都不同程度地起到了公序良俗的道德规范作用。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修补民间信仰的文化断层,重建民间信仰的社会空间,不仅仅是民间信仰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是在与国家意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调适。最大限度地发挥民间信仰中的”善行观念”和包容精神。使之成为联系国家与民众之间的文化纽带,将社会转型趋向于可预期的社会行为,找到区域文化认同的契合点,以文化创新带动制度创新,从而实现社会变迁的平稳过渡,这将是实现区域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基本内容的"四德"建设,其之于今天,更加凸显基础性、现实性和紧迫性的重要作用。具有悠久历史的客家古邑家训,其教化理论和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伦理宝库里的智慧精华,其要旨在于训以育人、养德、治家、担当,是当今实施"四德"建设古为今用和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客家古邑家训内涵"四德"的传承及其生活实践采用了奖惩结合、情法并用、寓家于族、祀学合一、榜样示范等多途径和多形式的草根教育和传播方式,讲好了客家家庭家族的人物故事,形成了一套独具民系特色而行之有效的传统教育体系。其教化之道,无论对当下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构建,抑或是个人美德、职业道德的修成,都具有独到和特殊的教育作用,可以示范。  相似文献   

5.
广府古城的信仰空间围绕着"四街八巷七十二小拐弯"的传统格局,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本文通过描述广府古城信仰空间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以此来阐释信仰空间在城乡变迁的背景下维系村落集体记忆、凝聚地方认同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乐教"是中国礼乐教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凝聚着中国美学、美育思想的"基因"。它起源于原始宗教巫术,发展为"以宗教为主"实现宗教、政治、伦理、审美等功能的教化传统。儒家"乐教"继承、发展了西周以来的"乐教"传统,追求建立在艺术审美之上而又超越艺术审美的政治、伦理乃至宇宙整体和谐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世界上任何国家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皆离不开它们文化本原最高存在,离不开它们的安身立命之教,总是从那里引出理想、信仰、信念、伦理、道德及精神世界存在,并以此为内在的目的论,寻求历史发展道路,不断实现社会进步和经济创新的。本文认为,以天道为本体的礼教文明,不仅是中国经济创新的大文化背景与哲学基础,而且是它也为经济创新提供最为根本的动力、广大悉备的知识体系及最高价值判断。创新思维,终究是文化思维;经济创新,终究是文化创新。因此,经济创新,在于文化创新,在于本原处提出创新;一切没文化创新,离开本原的创新,不过是功利之求的胡乱折腾!现在西方已经抛弃由新教伦理发展起来的原始资本主义精神,走向了帝国战争、杀戮、掠夺之路,造成了整个价值体系崩溃。实证科学虽然异军突起,统治、霸占了整个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然它的"两个坎陷",则造成了人类精神大厦坍塌,及伦理道德难以挽回的颓势。挽此颓势,必须回到礼教文明的天道本原,回到它的宇宙原理,及生化人类万物的大法则,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1为最高教理,从重新教化人心人性做起,并从其最高源头处,提出社会经济法则,创新社会经济体系,建立法则秩序,开出新的文化历史局面。  相似文献   

8.
社会秩序存在于主体行为的约束之中,主体行为的约束一靠道德教化,二靠法律制约,前者是人们根据社会普遍伦理与道德规范来行为,自觉自愿地不去违背或触犯这些规范,属于"自律",后者是通过法律的制裁和权威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属于"他律"①.任何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持都必然是"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化概念在二十世纪经历了污名化,原因在于儒学自身的窄化和固化、西方现代文明的反衬和批判者整体性的历史视野等。教化在当代社会的缺失已经造成不良的影响,比如社会的混乱和无序、道德的滑坡、生命的异化、民族精神的晦暗等。反思性教化观是针对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和文化建构的特殊性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既发挥人文学者对社会的批判和关切作用,又扬弃传统教化观的独断品格。反思性教化观的实践需要学者的理论建构,转变政府的引导方式和调整教育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新乡贤文化参与乡村治理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贤文化立足中国本土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具有亲善性和人本性,是教化乡里、培育乡风文明的精神力量。新乡贤文化对于树立价值典范、营造文明乡风有推动作用,是加快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推手。历史文化基础和现实要求以及伦理的支撑为新乡贤文化与乡村治理体系结合提供了可行性,有效的乡村治理需要新乡贤协助。推动新乡贤文化与乡村治理体系的有效结合必须大力培育新乡贤文化、健全新乡贤工作机制,建立新乡贤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1.
唐宋以来,我国宗教信仰逐渐形成以儒释道"三教"为正统,以夜聚晓散、男女混杂、吃菜事摩,乃至于"杀人祭鬼"为异端的正、邪二元格局;而在正邪之间又存在着广大的民间宗教信仰作为中间"灰色"地带。民间信仰在唐宋以来"三教合一"这一重大历史现象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主要发挥了两大作用,第一是作为儒释道正统"三教"的共同对手,让"三教"在打击异端邪教过程中,结成联盟,在客观上,推动了三教合一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是众多民间宗教信仰为了获得或论证其存在的合法性,主动标榜自己虽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儒、释、道任何一教,但却是"三教合一",也是圣人教化,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在儒释道三教之外,提倡"三教合一",这也是"三教合一"社会历史现象不可忽视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本文整理了澳门各庙宇历史中与"袪病"有关的内容,结合澳门历史上重大的疾病事件,疏理社会出现大型医疗危机时,民众如何透过庙宇和神名崇拜以消灾去病,以研究澳门庙宇和民间信仰中的治病元素和"袪病"文化,探讨民间信仰对社会民生事件的影响,以及当中透露的民俗文化和精神信念。  相似文献   

13.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过程,也与人们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念等深度交织。丧葬制度,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为人们提供了一面独特的镜子,映射出不同文化和社会的丧葬习惯,但无疑也承载了其特定的历史、宗教和哲学背景。在这方面,中国与波兰作为两个有着丰富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丧葬制度有异有同,两国都高度重视对逝者的怀念和尊重,这不仅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继承。通过比较和探究中国与波兰的丧葬制度,更加深入地了解两国人民对生死的思考,以及文化、宗教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对比,不仅增进了对各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供了一种全球视角。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工匠伦理,集中表现在"以义制利""公义胜私欲"的道德原则和"功致为上、毋作淫巧、尊师重道、道寓于技,进乎技"的道德规范。这些工匠伦理体现了古人"精益求精、切磋琢磨""淡泊名利、尚俭戒奢""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和"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工匠精神。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文化发展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不断增长。与此同时,涉及文化方面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自觉"的概念于1997年首次被提出后,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一时间,关于"文化自觉"的释义层出不穷,但是时至今日,人们对"文化自觉"意义的研究却甚少。本文旨从理论、时代、历史三个不同的维度分别阐述文化自觉的研究意义,并从中反思文化自觉对于公民自身乃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白族丧葬仪式对于白族文化的传承、社会的教化、社会的团结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构成白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该文运用阿诺尔德·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概念对白族葬礼仪式进行分析,并对洱源白族丧葬仪式所蕴含的信仰及其价值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17.
青年一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四史"教育,不忘本来,借鉴外来,面向未来。"四史"教育对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厘清历史脉络、科学把握历史方位等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福建红色文化拥有丰富的党史教育资源,可以拉近"四史"课堂与学生的距离,能够为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指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地区缩影。基于此,本文以福建省红色文化为例,探索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几种实现路径,希望能够帮助大学生努力学好"四史",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8.
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作为山西地域文化的晋商文化也是如此。晋商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关公信仰等因素影响,将传统文化贯之商业活动与家风建设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晋商文化。在新时代,我们应去粗取精,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为人、治学、处世、齐家等优秀德育思想,丰富高校德育资源,提升个人良好品德。企业文化也应在其中寻找借鉴,发挥晋商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晋商文化的现代化转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发见中国早期政治诗学的特殊价值及其所以形成的思想文化原因。文章指出 :在周秦西汉的历史巨变过程中 ,礼乐教化传统经历了秦处士横议的改造和秦汉天下一统的再改造 ,天命赏罚的信念递传为灾异谴告的学说 ,它们共同作用于“经”“纬”交织之下的诗学 ,于是实际形成了自上而下辩护性的教化说和自下而上批判性的讽刺说 ;“士文化”传统作为上下之间的中介 ,其双重性殊可注意。  相似文献   

20.
南宋时期的川南墓葬石刻具有十分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1、丰富了巴蜀文化内涵,尤其实证了四川在两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方面的繁荣景象;2、反映了特定时代的民族交融状况;3、充分凸显出"两宋"尤其是南宋时代的民俗信仰与宗教传统发展状态。可称之为当世社会发展的一部内容丰富、情节鲜活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