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嘉祥大师——吉藏(549—623),是中国佛教三论宗的实际创始人。三论宗是印度大乘中观学派在中国的继续和发展,其基本精神是破除一切有所得的偏见,把一切归为无所得。与归于无得的基本精神相适应,吉藏三论教学的主要方法论便是“破邪显正”。吉藏在《大乘玄论》卷5中说:“邪既无量,正亦多途。大略为言,不出二种,谓有得与无得,有得是邪须破;无得是正须申。他论有破有立,则有破别有所申。今论唯破不立,则唯破不申。所以然者,若经若论,唯破颠倒虚妄,更无所申。本有病,故有教。在病既除,教药亦尽。……  相似文献   

2.
朱熹《中庸章句》及其儒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庸章句》以性——气二元论为基点,以道心、人心对应于性命、形气,但同时突出性即理,强调人之性受之于天之理,人性即是天命之性。由于人的气禀使得人之本性的表现受到气的影响和遮蔽,所以人不能自然而无所修为,必须修道立教,以戒慎恐惧和慎独的功夫,在未发和已发的时候都用力修养,强力人为。通过明善致知和诚身存心两方面同时努力,以全其性之本体,渐入于中和圣域。在这种解释中,天命之性是起点,但最后落实在修道之教的功夫,而修道功夫需诚明两进,不能偏废。在《中庸章句》中,理学的理气论、天理论、心性论、功夫论都得到了全面的贯彻,成功地借助对于经典的系统解释展示了新儒学的理论建构,对理学思想的传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春秋后期,诗从坏乐之中蝉蜕而出,诗教变乐语之教为纯粹诗教,汇入既有之德义礼治的教育传统,从附庸走向独立。《诗》属性的这一历史性嬗替乃是籍孔门重置《诗》教目的而完成的。官学下移民间,孔子设计教育造士,立四教,分四科,观念重理想、实践重事功,以《诗》为其文教教材,并赋予其不同于乐教时代的全新目的。较之于古乐官,孔子论乐不必及诗;较之于古师儒辈,孔子论诗不必及德义。一方面持续古乐官和古师儒辈的造士理想的高调;另一方面因应时代,把《诗》教落实到向社会供应达政专对、可以言、言而文的事君、事父的人材,实现了《诗》属性的独立与重置。这既体现了夫子教《诗》的时代性和实用性,又成就了《诗》新的历史功能和身份属性。  相似文献   

4.
与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相适应,江苏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江苏省2001-2010年文化大省建设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是在省内外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吸取了基层的经验与建议,借鉴了兄弟省市的成功做法,参考了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力求使《规划纲要》高起点、高标准,既有宏观指导性,又有便于实施的可操作性,真正成为文化大省建设的蓝图。  相似文献   

5.
对于宗密《原人论》中的三教关系,一种流行看法是儒道二教被纳入佛教的体系之中,有着"三教合一"、"三教融合"的明显倾向。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偏颇的。本文从儒道二教与宗密判教观的对比,以及宗密对儒道二教的批评与会通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儒道二教仍然在佛教体系之外,宗密对儒教二教批评与会通的意图仍然是要将佛教整体置于儒道二教之上。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从音乐与诗的结合以及词体自身的发展演变中来审视李清照的《词论》。通过对历代有关李清照《词论》评论的梳理,李清照《词论》与北宋词坛创作风气关系的检视,以及歌、词、诗三者相互影响的分析,重新解读李清照《词论》,进而指出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说的主要贡献,与其说是通过对苏轼等人以诗、文为词的批评而明确了词在风格及表现手法方面的特殊性,倒不如说是通过强调词在声律方面的特殊要求,从格律化的角度加速了词体文人化的进程,为词最终走向一种可以与诗并列的文学样式在体制上率先垂范;至于其负面影响,也并非如先前不少学者理解的那样是束缚了词的发展,而在于从另一个方面促成了词对歌的背离,使之趋于案头化和书斋化。  相似文献   

7.
全真道龙门派是甘肃道教目前的主要派别,学术界关于其传入者与传入时间的看法多有舛误。笔者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从分析、辩证前人的说法入手,厘清这一问题,认为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前后,为全真道龙门派传入甘肃的可靠时间。  相似文献   

8.
日本江户时期的《诸体诗则》《鉏雨亭随笔》《五山堂诗话》等诗话著作中对苏轼的文艺思想进行了介绍与阐释。本文从创作论、作家论、作品论、鉴赏论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简要解读与简明关照。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徐祯卿诗学理论中两个最主要的观念"情感论"与"复古观"是互相矛盾甚或对立的。事实并非如此。徐祯卿在《谈艺录》中提出了著名的"因情立格"之说,辩证地解决了"主体情志"与"高古之格"之间的关系,给予七子复古派一个相对合理的复古途径。"因情立格"说更有利于七子派复古意图的实现,对明七子复古派诗学理论的整体构建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徐祯卿所倡之情的特质又使得"因情立格"之说具有了鲜明的针对性与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0.
阮籍《乐论》所论之乐乃具有规范性内涵和社会性教化功能的乐教之乐,而非现代语境下作为艺术或表演艺术的音乐之乐。阮籍《乐论》是立足于音乐(乐教之乐)本身,尤其是乐教之乐本身所固有的规范性内涵和社会性教化功能的考察,具体考辨圣人制乐成教化俗之义,提出了"因乐而有教,有教以化俗"的乐教主张,论证采用"辩名析理"的玄学方法,表现出鲜明的玄学色彩。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的文化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在时间的序列上包括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文化思想和建国以后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探索两个大阶段。我们以时间的发展为线索,对毛泽东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作一探讨。 一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 革命斗争时期的文化思想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过程中,创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理论,也创立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集中体现了毛泽东这一思想的主要著作是《反对本本主义》、《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等等。在这些文章中,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强力沟通》系列丛书,由新世 界出版社引进美国麦克劳林多媒体 出版公司版权出版。丛书一套三本, 包括:《麦克劳林教你公开演讲:如 何进行有效演示和表达自己》、《麦克 劳林教你应对媒体:与媒体进行有效 沟通的策略及技巧》以及《麦克劳林 教你危机沟通:在组织遇到危机时如 何与员工、股东、客户及主要利益相 关人沟通》。 《麦克劳林教你公开演讲》一书 主要介绍了在各种场合进行演讲的注 意事项和技巧,包括如何遣词造句和 运用幽默以及回答观众提问和进行辩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文体论中"释名以章义"主要采用了"音训释名"的方式,这与作者刘勰的个人经历与所处时代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在分类分析《文心雕龙》文体论各篇所采用的音训方式基础上,说明刘勰在音训运用上的得失,以及对后代文体训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卓南生简介:1942年生于新加坡,祖籍中国广东,早年受教育于新加坡南洋大学,1966年负笈东瀛,获立教大学新闻学博士学位。卓南生从事日本研究和新闻评论长达50年之久,先后在东京大学和京都龙谷大学任教,现为龙谷大学名誉教授,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卓南生是资深日本政治问题和中日关系学者,著作颇丰,代表作是《日本的乱象与真相》、《卓南生日本时论文集》(全三卷)、《日本的亚洲报道与亚洲外交》和《中日关系出了什么问题?》(合著)等。  相似文献   

15.
周丹 《文化学刊》2014,(2):109-113
本文对段宝林教授可贵的研究精神和其在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中取得的主要成果作了全面的概括、分析和评价。段宝林持续不懈的坚持精神、服务于人民的精神等是其举得如此丰富成果的根本。段宝林在民间文学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中国民间文学概要》有出版早、学术信息量大等七大特色;段宝林对笑话学的研究所取得的"正面喜剧人物"这一成果是开创性的;段对民间诗律的研究,其成果——《民间诗律》《中外民间诗律》《古今民间诗律》则是这一领域研究的奠基之作,而段宝林对民俗学研究的突出贡献是发现了"六维立体思维""民俗趋美律"。  相似文献   

16.
鲁迅《文化偏至论》的旨归不是批判文化发展的偏至,而是通过中西"人"观念的交流确立"立人"的问题,但这并没引起学界关注。《文化偏至论》中西"人"之观念的交流和对话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机制中形成,它构建了鲁迅作为节点而体现的中西文学间的关系,规约了鲁迅进入文学,并对此后鲁迅的翻译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这种因观念而搭建中西文学间的关系被称为比较文学第三关系,透视《文化偏至论》所蕴含的第三关系,不仅可发现鲁迅进入文学的特殊性,也对比较文学学科范式研究的深入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诗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教育传统。《尚书·尧典》中就有“诗言志”的说法。孔子编撰《诗经》时提出“诗教”的概念,对其内容和风格进行了概括:“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温柔敦厚,诗教也”。  相似文献   

18.
关于己—彼关系孙子的名言“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谋攻篇》)早已是妇孺皆知了。如果加上其后的两句就更能全面地说明孙子对己—彼关系的看法:“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谋攻》是《孙子兵法》中的重头篇,主要论  相似文献   

19.
鸠摩罗什在内地译出《成实论》后,引起了高僧们研究的兴趣,尤其是在南北朝成为流行的主要学说之一。可是进入隋唐以后很快走向衰落。这种现象引起历代学者的关注,但很少有人深入研究。本文尝试从成实论自身因素、南北朝时期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中国佛教自我发展的需求等四个方面探讨分析成实学派兴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蓝山 《对外大传播》2003,(11):34-35
公元前497年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所在地建起了一座晋阳城,迄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了。2003年9月5日,太原市举办了大型的纪念建城2500年大会。回顾2500年的历史,太原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人们常说5000年中华看山西。5000年前的帝尧时代,立都于太原南部的临汾(古称平阳),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法典——《尧典》;大禹治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兴修水利的先河;划分九州,建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