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要求,对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现实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遗产,其最重要的特征是以人为载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以人为本,要以人为核心,保护的主要对象是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没有物质,相关的制品和场所亦是其重要的载体。做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简称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称急需保护名录)的申报工作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缔约国的一种履约行为,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该遗产。在《公约》框架下设立的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名录的区分是:前者是一种荣誉性的称号,并以此彰显遗产的地位;后者则更多地强调了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2.
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大多数缔约国相比,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在列入名录的标准方面侧重于强调传统文化实践在历史、审美、技术和科学等方面的价值,以及对于促进中华民族"大认同"的意义;而大多数缔约国的列入标准更多地体现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于非遗的定义,以及申报教科文组织两类非遗名录需满足的标准的导向,突出的是以社区为中心,尊重社区各项权利的伦理维度。从更好地履行《公约》义务和推动国内创新社会治理的角度出发,当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的改进可以参照《公约》的宗旨和精神来讨论与修改列入名录的标准,在评审时充分吸取社区代表和民间社团组织的意见,并在政府主导的名录制度之外探索多样化,即多种发起方的非遗普查和非遗名录制定机制。  相似文献   

3.
郭善臣 《大观周刊》2011,(39):261-262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分级保护制度,既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省级名录的基础上产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市级名录的基础上产生;市级名录在县级名录的基础上产生;县级名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深厚基础。本文就县级非遗档案谈一下管理利用与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4.
谭宏 《文化遗产》2016,(4):65-73,158
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中,建设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这个名录体系的建立,对于中国丰富的各地、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样式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但同时,十多年的名录体系实践,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一系的问题和挑战。解决和协调好这些问题和挑战,将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其文化价值、文化多样性、文化可持续发展得到更好地展示和体现,更有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5.
<正>主持人语:2016年11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古代时间制度与民俗文化研究的一件大事。正如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刘魁立先生所指出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值得骄傲"的时间制度。它被  相似文献   

6.
如何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上进行反思,使乡村的行动者能够应对当前的现实和发展,是一项挑战。"豪特姆年市:圣利芬斯-豪特姆冬季集市及畜牧市场"是比利时2010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反映了乡村背景下露天市场的集市和畜牧市场文化。从长远来看,关于项目最近(列入名录之前和之后)和当下的演变,应在更广泛的制度背景下加以考虑。考察该项目的演变,可以探讨调动非遗保护范式和/或遗产价值评估方法对其发展是否有益;反思通过短链或长途贸易产生的"集市"模式在21世纪的意义,特别是面临的与动物有关的问题。通过与《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新增的第六章及处理问题的成果导向框架相结合,该项目也可以体现遗产概念或当代保护方法如何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黑暗传》因其影响广泛而在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位列第一,但却因名称理解和体裁认定等方面的争议,而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次排斥在外,致使其新一轮"申遗"和当前保护行动都陷入了深度困局。《黑暗传》的重要价值无可否认,但要超越歧见进而达到保护遗产的目的,还需要价值观念的转变和思想认识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壮  谭宏 《新闻爱好者》2007,(12):22-23
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新的报道对象进入了我国传媒的视野。特别是2006年,国家宣布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及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来,围绕“文化遗产日”和“国家名录”,从传统纸质媒体到电视甚至网络,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无处不在,成了传媒关注的焦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为代表作名录或保护项目,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申遗和保护是统一的,其实申遗就是一种保护。保护和传承人类历史几千年延续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代社会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学者们在充分肯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起的作用和价值的同时,也反思了一些基本做法。事实证明,"名录"除了具有方便识别类型以外,其内在机制所带来的新方法、新理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还体现了保护者一定的观念和价值判断。在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试图厘清保护机制的基本理念和过程,侧重对传承人口述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同时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内在特点、学术适用以及社会适用等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1.
<正>主持人语:今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已经从前十年的名录和保护机制建设,开始向更深层的保护实践转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进入了"后申遗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民间组织如何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是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的热门话题。为  相似文献   

12.
随着短视频的爆火,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播迎来了新局面。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角度出发,采用问卷调查、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三种研究方法,对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短视频传播现状进行了研究,发现当前该领域的短视频虽然参与主体和涉及内容类型相对完善,但仍然存在商业气息较浓、内容具有偏向性以及文化性与商业性、视频创作与直播“本”“末”倒置等不足。基于此,笔者从账号扶持、创意激发及传播思路三个角度出发提出应对建议,旨在为提升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在短视频领域的传播效果,实现建盏类短视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出版业应努力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原生态民歌在主流媒体上闪亮登场,随着最年轻的节日--文化遗产日的诞生,随着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展出,人们第一次近距离、全方位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惊叹于我国拥有如此众多的文化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也前所未有地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文化界、知识界多年努力的成果.盛世有忧,一件事情被特别重视,说明了这件事到了不得不关注的危险地步.在非物质遗产保护问题上也不例外.文化行政部门、民间文化传承人及专家,这三者是民间文化普查、保护及振兴工作的主要力量.然而,出版业与传统的文化艺术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相辅相成、血肉相连的关系,在保护和弘扬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出版人理应认真研究并积极行动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2条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用语的界定中,规定只保护符合"各社区、群体和个人之中相互尊重要求"的遗产项目,此要求在该《公约》实施过程中被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逐步确立为一项基本原则,即相互尊重原则。本文从《公约》的起草历史入手梳理该原则的形成过程,阐述其意涵,并从《公约》近十年的名录评审实践探讨其基本要求、考量因素和适用路径。  相似文献   

15.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奠定了国际层面非遗保护的基本框架,国际合作是非遗保护的基本要求。作为非遗保护国际合作最常见的模式,联合申遗符合《公约》以社区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强调了非遗保护的整体性原则,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依然面临诸多挑战。研究发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现有的非遗保护机制的约束力不足,同时不少缔约国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理解与实施不到位。出于经济利益和文化外交层面的考虑,一些缔约国将申遗工具化。针对上述问题,缔约国需要在联合申遗的过程中加强沟通与交流,有关的社会组织也可在其中发挥重要的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博物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流行和重视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我国还是近几年的事,文化部启动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最近公布“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等行动反映了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心以及我国开展这项工作的成绩。但客观地说,目前这项工作在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保护什么,如何保护并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特别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如何发挥遗产保护界唯一的永久机构——博物馆的作用,似乎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这不能不令人担忧。作为以收藏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为己任的民族类博物馆,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做出了不小的成绩,但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原因,在博物馆界过去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行动,给民族类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民族博物馆界应抓住这大好时机,丰富完善民族博物馆学理论并付诸于实践,大力发展民族博物馆事业,为保护传承我国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陈林 《北京档案》2009,(2):33-34
一、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世界文化遗产通常分为两大类: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7年公布的<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中提出"口头与非物质遗产"这个概念,由于这一概念的定义本身有一定的缺陷,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决定在<公约>中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替代"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概念,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具体的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文化形式。2005年,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民歌项目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对推动中蒙两国人民的交流、了解、信任和友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跨境民族进行联合申报共同保护的示范性项目。直至2021年5月为止,我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34个项目中,蒙古族长调民歌是其中仅有的两项与其它国家联合申报、联合保护的项目之一。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对于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有效保护产生了历史性影响,影响所及不仅仅限于中蒙两国之间。2020年12月正值中蒙两国联合申报成功15周年之际,对联合申报过程进行梳理分析有助于总结联合申报的经验、抽离出联合申报的基本规律,甚至总结出我国与他国联合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中国经验",进行提炼和推广后,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的能力。本文依靠大量的文献解读和亲历者的口述,还原了中蒙两国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过程,梳理各种事件背后的成因,抽离和分析出联合申报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正步入21世纪,中国以至于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认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现状,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持其完整及优化利用,有利于对作为"人类无形文化记忆宝库"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含义及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有关的档案。它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道具、实物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护过程中形成的文字记载、声像资料等;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项目,与"申遗"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性、动态性决定了人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人"角度出发,通过对"所有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分析,引起大家对"所有人"的重视以及尽可能地唤醒"所有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