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近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的文化深度探索逐渐成为中国年轻一代关注的焦点,社交媒体的普及为非遗活态传承空间得到充分拓展,本文试从传播学视阈探索短视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的发展趋势。【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活态化”传承能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者与视频受众带来经济与文化的双向扶贫,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播与保护的终极目的。【结果】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面临着传播方式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创作主体驳杂和创作优质内容困难等困境。【结论】需要善用互联网思维,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影响渠道,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IP以及推进短视频海外传播,从而探索、剖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传承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骆枫  张永杰 《视听》2021,(10):9-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上是一种存在于特定文化空间的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非遗保护必须将无形层面的观念和精神文化作为核心,才能让非遗具备活态传承的生命力.鉴于静态的、仪式化的传统人际传播无法应对现代文化生态的挑战,非遗传播必须借助于影像等新媒介手段,即通过要素提取、符号转换、映像投射等程序重新建构一种立...  相似文献   

3.
宗族是华南乡村社会结构的基础,具有相当全面的社会功能。以凤凰村宗族活动的复兴为例,从宗族组织、祠堂修缮、族谱修订、祭祀祖先等过程入手,探讨宗族传承与村落认同建构间的关系。认为乡村宗族既是维系内部认同的机制,也是进行"他我区分"、协调族际关系的动力,并逐渐向地域认同转化。现阶段的宗族活动复兴是对村落现有秩序的确认,是宗族、村庄内部关系的体现,在日后城镇化过程中可能逐渐强化。  相似文献   

4.
冯涛 《文化遗产》2022,(3):24-29
自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自媒体“去中心化”“受众碎片化”的传播特征,为非遗受众面的扩展及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创设了条件,为非遗的当代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陕北说书保护实践中,自媒体的介入为非遗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线上表演形式为陕北说书的活态保护注入新的活力。为适应观众新的审美需求,说书人自发从说唱书目、演出服饰与说唱语言等方面进行艺术革新。但是陕北说书自媒体演出也带来了“去语境化”“非遗碎片化”的负面影响,说书人的独立性、主体性被弱化,说书艺术的文化蕴藉被淡化。自媒体传播呈现的开放式网络资源,为陕北说书传习、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有利于不同文化艺术的碰撞、交流与借鉴,为陕北说书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更多的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6.
活态传承是非遗保护的一个重要理念,但在非遗保护工作的进程中,对于活态传承的认识中一直存在着关于非遗保存的本真性与发展演变之间的冲突问题的争论。争论的核心首先在于如何认识非遗保护中保存文化基因与保持文化传统生命活性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文化传承发展的意义;同时需要认识非遗保护行为产生的"原生态"与"非遗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传统文化主体建设的意义;在进入具体保护形态时需要认识活态传承与在当代空间构建传统文化生态壁龛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活态传承”是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要方式。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活态传承的内涵及实践途径展开讨论,并以“奇人匠心”MCN机构为例,深入研究其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创新提供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8.
全国大多数出版社都在内部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它作为经济责任制的一种形式,在明晰国家、集体和个人的经济责任、权限和利益分配关系方面,有其积极的作用。但是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它难以适应精神生产的规律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难以明晰社会责任的大小及其承担者问题,难以解决将精神产品质量量化为可以承包和考核的指标问题。  相似文献   

9.
寺院是一种隐性的、活态的博物馆,汇集了大量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寺院不仅仅具有文物集纳收藏的功能,还有文化活态传承的功能。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青海年都乎寺清代壁画以及历代唐卡,既是寺内画僧的摹本,也是青海"热贡艺术"的文化源头。通过不离本土的文化传习,寺院及其周边村落形成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共同场域;笔尖上的修行,则是作为文化主体的僧俗传承人,进行文化认知和精神建设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宋代政治在"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制衡思维下,其传播管制重复冗繁,且相互掣肘.进奏院作为唐代制度的残留,是地方权力楔入中央政府,参与信息分发的产物,却在宋初被保留了下来,并在改革中赋予了新的意义.但作为原本的防范对象,进奏在行政系统中并没有获得与其重要职责相匹配的地位,无论其监官还是办事人员在政府序列中都处于较低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图书馆呈缴本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论文从图书馆法规文件、著作权法律法规、出版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等三个方面溯源我国呈缴本制度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案例,从话语研究的视角阐释了综合性博物馆非遗活态展的策展理念,并探讨了非遗活态展对综合性博物馆打造多元文化空间的促进作用。该馆在策展过程中,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活态保护"的非遗保护原则,开展"活态展"的创造性展陈实践,试图贯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构的非遗话语体系和我国传统文化语境对非遗项目的文化阐释;化解了传统博物馆以专家为主导的策展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活态叙事之间的矛盾;加强了社群和非遗传承人之间的关联;形成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综合性博物馆中的互补,助推了综合性博物馆朝着"全遗产观"下的现代博物馆转型,打造与区域、社群深度互动的文化传承空间。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图书馆界对静态文献的阅读推广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对活态文献的阅读推广尚显稀缺。活态文献是一种"流动的阅读",以在地化的场景呈现使读者零距离走近作品,深研文献。它拓展了读者阅读的空间维度,变单一静止的阅读为开放多元的阅读。本文梳理了活态文献的概念、特点和意义,并以华东师范大学的实践为例,以期在全国高校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宋代以来,"朱子读书六条目"确定了后世书院阅读指导法的内核,也成为读书治学的重要方法。《读书分年日程》完整地传承并细化了朱子读书六条目,众多书院学规把朱子读书法与《读书分年日程》相结合,发展成为书院藏书的指导性目录,朱子读书法以理学为核心与主流学术相辅相成,强调读书首要立志以变化气质,借助山长和学者群体得以在书院传衍。晚清时期部分书院对朱子读书法加以调适,随着清末书院改制,朱子读书法在书院系统的传承断裂。  相似文献   

15.
从游牧草原文化保护视角,通过借鉴活态保护理念,以内蒙古鄂尔多斯苏泊罕游牧草原文化活态博物馆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活态博物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方面的具体内涵。通过运用活态博物馆的空间元素、集体记忆和社区居民等重要要素具体探讨了苏泊罕游牧草原文化活态保护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正>2009年9月30日,粤剧成功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个有着至少三百年历史的戏曲剧种,在广泛传播于海内外的历史经验之上,进一步被世界所普遍认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文化界某些人士对于粤剧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品格总是有所忽略,甚至产生误解。他们往往会想当然地认为粤剧是用地方  相似文献   

17.
刀郎木卡姆流传于新疆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缘的叶尔羌河畔,是歌、舞、乐于一体的民间歌舞套曲,在无文本记录的传统刀郎社会中,局内人的身体是储存、内化、再现、重构其表演的主体。在宏观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的"场域"中个体的身体被历史地建构,从而生成习惯性的"身体技术",这种习惯性的"身体技术"在音乐表演文本的生成和重构中有着决定性作用。刀郎木卡姆表演个体的"身体技术"是在木卡姆团队、麦西来甫场景、刀郎文化系统三层语境的包围中生成的。变动不居、动态开放的多层语境必然建构着与之相适应的、开放性的身体记忆,模塑着能够适时而动的身体行为。由此,当表演现场身体符号转码成音响符号时必然伴随着信息的变形,使得每一次的表演再现都带有文本的"续写"和"重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陈晓芳 《新闻窗》2012,(1):63-63
利用电视制作技术表现民俗信息,并非一个新鲜的课题。从电视专业角度而言,利用制作技术构建立体化民俗信息库,需要有一定的方向和规划,在素材搜集和后期剪辑处理上亟需把控一定的艺术原则。对地域文化民俗信息库的搜集和构建方面更需要这种原则性的特点把握。  相似文献   

19.
凯创系统有限公司(Cabletron Systems)的新版企业管理软件SPECTRUM 5.0,为企业创建主动网络环境,能确保网络管理真正满足企业需要,创造更高的投资回报。新产品是凯创近期大力提倡的Smart Management企业管理新观念的首批产品之一。 Smart Management主张网络管理应从传统的以网络为中心向以商务为中心转  相似文献   

20.
勿以荒诞为新奇──也说书各“狼外婆讲故事”一苇某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一本低幼读物,名曰《狼外婆讲故事》。初看此名,那耀眼的“讲”字,确实让人大吃一惊。谁都知道,“狼外婆”不是别人,就是那只装扮成外婆骗吃小羊的老狼,这只吃人不吐骨头的老狼在这本低幼读物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