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于相对容易量化的科学研究评价,学科声誉评价多集中于客观数据上的主观评价,产生新的偏差,带有偏差的结果会直接影响知识生产方式、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价值观和社会学想象力。为此,探究学科声誉评价新方法,以工商管理学科为例,采集5848名首次入职教职岗位的博士毕业生数据,建立从就业单位到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有向邻接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博士互聘网络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博士互聘网络能反映学科点的学缘偏好结构,是度量学科声誉的新指标;(2)从高校间聘用行为方向看,头部高校间存在水平流动及向下流动,中部及以下高校间以向下流动为主。高校人才招聘与其学术成果产出具有滞后性,因此,对基于博士毕业生“用脚投票”的博士互聘网络结构特征和网络演化趋势的挖掘,比基于后续成果指标的学科排名能更快反映学科质量的变化,可用来对学科质量变化进行预警。  相似文献   

2.
张斌 《教育研究》2013,(1):84-90,96
根据《教育部学位中心2007—2009全国学科排名》中物理学学科的排名情况,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18所院校的物理学院(系)411位教师,与57所院系建立博士生互聘网络和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博士毕业生互聘网络中存在着较大程度的不对称性,社会资本存量在院系间表现出较大的离散度,学者的博士毕业院系和任职院系在其学术生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学科排名逐渐成为国内外大学排名发展的主流.在排名方法上,现存有代表性的学科排名主要使用声誉调查指标和科研产出指标,而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评价则比较薄弱.针对该问题,本研究以反映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博士毕业生的学术职业就职情况为标准,引入PageRank算法为排名方法,选取美国大学数学学科为例,构建了一个同时考虑就职学生数量及就职质量(就职单位水平)的学科排名.  相似文献   

4.
在评价学术水平时,与占主导地位的一级学科评估相比,论文所代表的客观指标有效吗?研究产出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一级学科评估结果?现有文献对二者在评价学术水平时的关系尚无实证研究。以CSSCI论文数、引用数、顶级期刊论文数和人均论文数为解释变量,以一级学科评估分数为因变量,运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对研究产出与一级学科评估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基于论文指标的客观评价与一级学科评估结果高度正相关,由规模因子和质量因子构成的综合指标能解释83%的学科评估结果。研究产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科排序结果,基于论文的综合指标是学科评估的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5-2020年我国博士毕业生数据,分析其去向及就业特征。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就业单位偏好主要为高等学校、医疗卫生单位、科研设计单位、国有企业等;就业地区具有明显属地原则和中心聚集效应;不同院校类型、不同学科门类(类别)的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差异显著。针对博士毕业生去向及就业特征,认为需建立就业动态反馈机制,完善就业创业知识培训与教育,积极引导高层次人才到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应协同国家社会需求,建立多元化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升博士毕业生就业质量,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明磊  王铭 《教育科学》2012,28(3):87-92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开展了三次博士学科评估,已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士学科评估组织特征主要体现在完善的博士学科评估组织治理结构和能力;多元化的博士学科评估筹资机制。技术特征包括自成体系的博士学科分类系统;综合集成的博士学科评估指标权重;分类与区间并用的博士学科评估结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秉持为评估利益相关方服务的评估理念,注重评估组织的治理结构和能力建设,把握好评估方法的继承和创新力度,加强学科评估理论和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1983~2005年期间毕业的数学学科博士为研究对象,从毕业去向和变化趋势、获得高级职称的时间以及职业迁移情况等三方面对其首次就业和职业发展进行了专门研究,据此分析和总结了我国数学学科博士的就业情况和职业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8.
《河北自学考试》2011,(6):143-160
学科排名: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对除军事学门类外的全部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排名,又称“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学科评估采取“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以客观评价为主”的指标体系,与国际上主流的教育排名评估指标体系接轨,同时结合我国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9.
基于高校教师简历数据,以97134条国内博士学位授权院校数据为样本,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博士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的总体特征与差异。研究发现,从博士来源看,各地区博士中本地区籍贯学生占比最高,各地区学生均倾向于在本地区读博;从博士就业去向看,各地区博士毕业生属地就业特征明显,中部和西部地区博士毕业生属地就业比例相对东部地区低,存在一定的人才流失问题;从博士就业区域差异来看,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博士人才流失相对更多;从博士就业地域分布趋势来看,在1996—2020年间,随时间推移,西部地区博士人才流失趋势逐渐增强。在博士就业区域分布失衡的背景下,需要加强对各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地域特征与差异的调查分析,重视各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薄弱地区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探索高层次人才良性流动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5-2020年西部地区学术型博士毕业生数据的视角,分析其去向及就业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学术型博士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待业率较低。就业单位性质以“学术型”市场为主,主要为高等学校和科研设计单位。就业地区具有明显地域聚集效应,即学位授予单位所在地区。就业工作性质7成以上选择教学与(或)科研;不同院校类型、不同学科门类、不同论文研究类型的学术型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和工作性质选择差异显著。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知,户口所在地区、院校类型、学位类别、学习方式、毕业年份、论文类型、论文选题来源以及按照一级学科授予学位等因素对就业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