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执导的四部电影《时时刻刻》《朗读者》《特别响,非常近》和《垃圾男孩》都与小说文本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导演运用电影艺术完美地演绎了小说文本,在表现多重主题的同时,尤其擅长对人性的细节刻画,让观众在感慨人物命运的同时不断审视人性,不仅聚焦人类生存的困境,而且在反思审视人性的同时将落脚点放在如何实现人性的救赎上。导演史蒂芬·戴德利通过作品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心,对人性的呼唤,只有人性得到救赎,才能迎来一个光明、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鲁西作家留待的中篇小说《杀人时间》在叙事艺术上独具个性,体现出极强的叙事控制感。小说中的人物视角不断转换,叙述时序巧妙交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悬念引人入胜,使文本极富张力。小说也展现了作者对复仇行为的思考,寄予了作家对人性乃至对整个社会的精神理想。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伦理学理论揭示和评价作品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和意义。这种理论在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天黑前的夏天》中的表征可以理解为莱辛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存在的肯定。女主人公凯特开启了精神找寻之旅,从而实现自我救赎,是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同时也肯定了自我存在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4.
弗兰纳里·奥康纳作为二战后美国南方文学代表人物,她在其代表作《好人难寻》中倾注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指出唯有通过暴力,方可使人警觉当下;唯有正视死亡,方可反思生存。这种对自我救赎探索为二战后信仰崩坍的美国人重塑其生存价值、恢复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心经》是一篇以“恋父”情结为主体内容的短篇小说。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出发,剖析作品中3个女性的自我救赎之路,以及在精神维度上所展现的超越传统女性形象塑造的特征,可见:许小寒是恋父者,更是“本我”投射下具有现代女性主体意识的“疯女人”;许太太是“超我”压抑下处于夹缝中的旧式妇女,但她不同于“曹七巧”式的母亲形象,而是具有隐忍智慧的女性;段绫卿是与许小寒互为镜像关系的“天使型”人物,在“本我”与“自我”意识的交替中生存,体现出张爱玲早期创作中的现代女性主义意识。而《心经》本身亦可看作是张爱玲童年经历和女性作家身份焦虑在文本书写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韩立平 《文化学刊》2012,(6):120-122
宋代文人倚声填词,不仅拾掇了散落一地的好言语,救活了他物;也赎回了自己,赎回了人之天性。天生好言语往往由白丁口中道出,一经文人点染,自然凑泊,便触手生春,千古传唱。宋代诗学有一根本祈向,即在个体一己的创作中追求融贯经典、点化前贤,强调个人才能与文化传统之间的互动,而填词则是宋代文人的调剂品,他们可以在这里抛却诗文中仁义道德、思想学识的枷锁,以避免人性在过度文明化、人文化过程中可能遭致的压抑、扭曲,完成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7.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斯蒂芬·金《四季奇谭》中的中篇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监狱的救赎》。故事讲述的是银行家安迪·杜弗伦由于受到诬陷含冤被判入狱,生活一下跌入谷底,接下来人生注定是灰暗的,可是他心中仍充满对自由的希望。整部电影为了更好地塑造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向前发展,改编时对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监狱的救赎》进行了艺术加工,推动矛盾向前发展,让观众享受电影塑造矛盾冲突的观影快乐的同时,也让人们对小说的主旨产生强烈的共鸣,最后也会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本雅明将救赎视作毕生的终极目标,他对救赎的执着源自于自身对超越性精神的一种追求,而这种超越性精神就凝聚成其全盘思想的内核。将本雅明的艺术救赎理论作为研究视角,对蕴含在救赎思想内里的纯语言、以翻译及反讽为主的艺术批评理论进行深刻的解读,探寻隐匿在寓言艺术之中的真理,使之从中脱离出来并示以真实的朗照,从而显现出本雅明通过艺术达及真理的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9.
马斯洛提出的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明了人由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过程,而当人的需求无法满足时,就会造成欲望的过度膨胀,人性中恶的因子就会展现出来,从而酿造悲剧。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性的膨胀忧思为己任的当代作家刘庆邦,在其作品《神木》和《哑炮》中,向我们展示了底层矿工在物欲和爱欲无法满足下人性泯灭的救赎与回归之路。  相似文献   

10.
《天狗》是贾平凹在20世纪80年代最著名的一部中篇小说,他通过朴素的语言,展示了丹江东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及底层人民的生存面貌,深刻揭示了"崇高"人性的本质。本文主要探讨《天狗》展示的乡土世界的丰富意蕴。  相似文献   

11.
王辉  李莹 《职业圈》2007,(5X):60-61
美国南方现代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宗教特色,形式主要以令人震惊的短篇小说为主,内容大多奇异、怪秘,令人回味无穷。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奥康纳通过写作来传道,在作品中渗透了大量基督教中对于原罪和救赎的观念,目的是让世人得到警世,体会到罪恶的可怕,并获得救赎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朱熹构建了理气与心性两翼,理-分殊与心统性情两大主题的互渗互补,从而支撑了朱熹的理学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心统性情的统有兼和主宰两义.心兼未发已发、静动、体用,心主宰和情,是自我道德心对自我道德行为活动的统御和管摄.其现代价值为博大无私的创新精神,学术自由的开放精神,日新而日日新的先见精神.  相似文献   

13.
在哲学发展史中,哲学家对人性的认识,经历了从无知到知,从简单认知到复杂认知的过程。从本体论角度看,人性是最初纯自然的状态,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本性逐渐被忽视,人们更多地关注人的政治性、伦理性。当人从自然状态走向社会状态,自由不断受到限制,人性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引起人的思考。打破自然状态,建立社会状态下的人性依赖于道德哲学将自由和人性并存。中国传统哲学中自由受制于道德;在西方道德哲学中,自由和道德是辩证统一的。理清自由与人性的关系对人的自我认知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无论在现实亦或精神层面,清教徒都积极向上地实践自我的信仰与教义,清教美德的内涵有虔诚、耐心、静肃、博爱等,清教徒希望通过自己的这些美德得到净化和洗礼。在文学领域,清教作家们将清教美德予以各种方式进行展现,其中最杰出的便是约翰·班扬。他的杰作《天路历程》采用梦境寓意的手法,刻画了17世纪清教徒的精神全貌,并生动形象地颂扬了神性、正义、博爱等美德。本文将从心灵和精神的选择、上帝的迷恋与仁慈、净化和洗礼的精神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清教美德中人性与神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目前全球的金融危机给每个家庭、企业和个人带来的压力和损失,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家庭、企业和个人关于稳健理财的思考,即要沉着应对,保持良好的心态;及时"充电",全面了解和掌握理财知识;节俭持家,实现自我救赎;善用投资,巧妙组合投资工具;巧借专家,制定和实施可行的理财方案.为人们如何稳健理财从而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并在"淘金"路上满载而归进行了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南方现代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 connor),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宗教特色,形式主要以令人震惊的短篇小说为主,内容大多奇异、怪秘,令人回味无穷.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奥康纳通过写作来传道,在作品中渗透了大量基督教中对于原罪和救赎的观念.目的是让世人得到警世,体会到罪恶的可怕,并获得救赎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南方现代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宗教特色,形式主要以令人震惊的短篇小说为主,内容大多奇异、怪秘,令人回味无穷。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奥康纳通过写作来传道,在作品中渗透了大量基督教中对于原罪和救赎的观念,目的是让世人得到警世,体会到罪恶的可怕,并获得救赎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日本当代畅销书女作家吉本芭娜娜的作品被世人称赞为"疗伤系小说",《哀愁的预感》便是其代表作之一。本文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发现主人公弥生通过领养家庭、独居家庭和原生家庭这三个家庭的连接,逐渐找回失去的记忆,治愈童年时期的创伤,从而拥有一个完整的自我,最终实现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9.
《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作家凯瑟琳·安妮·波特的一部意识流小说力作。主人公韦瑟罗尔奶奶被遗弃后仍努力在失衡的世界里寻找平衡,完成在世俗生活里对自己的救赎。本文主要分析韦瑟罗尔奶奶的精神世界及其世俗生活,探讨一个女性是怎么完成对自己的救赎的。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宗教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对人们的生活特别是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很多作家笔下的故事大都取材宗教或以宗教为背景。美国作家霍桑的小说《红字》虽然不是宗教题材,但通过描写生活在宗教统治下的社会里,女主人公海斯特对自身“罪恶”的救赎,对人性善与恶的思考,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