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贬江州,江州成为其人生和诗歌创作的重要节点。白居易在江州生活了四年,创作了大量诗歌,这些诗歌描绘了江州的自然山水,记录了江州生活的点点滴滴。在这些诗歌中,江州山水由最初的潮湿阴冷、难以接受转而为明媚可爱,诗人的情感发生了很大变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受自然山水、人际关系和地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华莱士·史蒂文斯被公认为20世纪美国诗坛最重要的现代派诗人之一。《最高虚构笔记》(Notes toward a Supreme Fiction)通常被认为是他有关诗歌本质探索的最伟大诗作。诗人在其中探讨了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尤其是“最高虚构”(Supreme Fiction)的诗歌创作理念。该理念不仅指引了他终生的诗歌创作,也对后世其他诗人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该文拟结合史蒂文斯的艺术创作经历,从“第一观念”与“最高虚构”的关系、诗歌变化本质对“最高虚构”的影响,以及史蒂文斯有关“诗人作为最高虚构创造者”的诗人概念等角度,结合《最高虚构笔记》中诗歌对“最高虚构”理论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理解史蒂文斯的诗歌理念和创作实践,并为人们通过诗歌“最高虚构”为现实世界赋予秩序与意义的尝试提供一些灵感。  相似文献   

3.
胡丽娜 《文化学刊》2022,(9):236-239
郑谷是晚唐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对晚唐及五代宋初曾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郑谷的诗歌创作保存至今有三百余首,其诗歌均收录在《全唐诗》中。作为唐代晚唐诗人的郑谷,有着和晚唐时期文人一样的境遇,他的诗歌大部分除了展现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描写外,还从自己的经历和遭遇等方面去展现禅宗美学意蕴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孟庆梅 《文化学刊》2023,(4):106-109
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关照,结合文本细读就诗歌《老虎》与《鹰》的意象语言进行文化与审美价值阐释。在伟大代码的破译下,诗歌《老虎》与《鹰》都扎根于《圣经》,与《圣经》意象存在一定意义上的关联性、互文性、共通性。两首诗歌都映射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展示了诗人极其唯美的诗歌创作艺术与超越时空有限性的丰富想象力。两首诗歌都是诗人借物抒怀,找寻形而上慰藉的心灵独白,都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关怀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性情论是何绍基的重要诗学理念,他认为诗歌风格与个人性情密不可分,诗歌自成家数也不主要是在诗歌上用力,而是先培养独特的性情,然后搬移性情于笔墨。对于这样一个明确提倡性情书写的诗人而言,他的诗歌创作很好地践行了诗学理念。何绍基一往情深且直率耿直,因此亲情诗情感深厚、直抒胸臆;他个性奇宕且旷达不羁,因此自然物象诗善写奇景异趣,奇伟壮阔;他心性高傲且执拗坚韧,因此组诗书写挑战难度,力求摆脱日常经验。目见之皆是性情,读其诗如见其人。从创作的角度具体考察何绍基诗歌的性情书写能为理解何绍基的性情诗说提供一个很好的角度,也能更好地了解何绍基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卡佛既是诗人,又是小说家,同哈代一样,他跨越两种题材,且都取得成功。我们可以说卡佛的诗歌、小说的创作是同时进行的,且相互影响,虽然小说的名气更大一些,但卡佛更珍视自己的诗歌。本文将通过卡佛的诗集《我们所有人》来赏析其诗歌特点,进而探讨卡佛的小说与诗歌创作之间的关联,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卡佛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7.
“契合论”与中国现代诗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穆木天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系统引入象征主义诗歌理论的作者之一。在《什么是象征主义》一文中,穆木天这样概括象征主义诗学的基本特征: 象征主义诗学的第一个特征,就是“交响”的追求。象征主义的诗人们以为在自然的诸样相和人的心灵的各种形式之间是存在着极复杂的交响的。声、色,薰香,形影,和人的心灵状态之间,是存在着极微妙的类似的。象征主义的先驱者波德莱尔在“交响”(Correspondances)中歌唱道:  相似文献   

8.
盛唐诗人群体中有不少诗人都担任过县尉一职,这种共同的生活经历对他们的心态与诗歌创作颇具影响。县尉职位、经历、交游等对这一群体的诗歌创作,尤其是东南之地的县尉诗人山水诗成就突出,彰显出明显的地域特点,而"神仙尉"称号的深入人心,也透出这一群体共通的心理内容。  相似文献   

9.
诗歌创作杂谈吴天明中国的诗歌,多数是抒情诗。诗人的感情,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感情强烈型的,如特别高兴、愤怒、悲哀、沉重等。其二是感情委婉型的,只是心灵的海洋上略略起了一点涟漪,或者在平静的海面之下涌动着感情的暗流。与此相对诗人们作诗的方法,大体上...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证了唐高宗总章元年至上元元年卢照邻、王勃、骆宾王、李峤、杨炯杜审言、刘希夷等24位诗人166首诗歌的创作年份。这七年中,诗歌创作的亮点是:卢照邻婆娑蜀中,放旷诗酒;王勃入蜀,寄情山水;骆宾王两度从军,开盛唐边塞诗之先声;刘希夷开始登上诗坛。系年涉及作者考辨、校勘训释、诗人生平、创作背景、史实地理、诗歌本事以及诗人间的交往唱和,对史志记载有误及旧说不确者,时有订正。  相似文献   

11.
从杜甫中年长期生活的京城长安入手,分析了杜甫诗歌中"中正气象"的具体体现,即杜甫在面对重大历史问题和事件时,表现出有别于其他诗人的不偏激的中正态度,呈现出一派巍峨形象,形成了杜甫诗歌中的"中正气象"。笔者认为,杜甫诗歌中的"中正气象"与长安城的兴衰更迭和长安文化的多元化等影响密切相关。提出长安的帝都文化、世俗精神、盛世文化及长安城独有的方正结构特征都对老杜诗歌的中正气象产生影响,挖掘其间的深层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初期英国文学刊物对济慈诗歌的态度迥异。主流刊物《布莱克伍德》和《评论季刊》持保守立场,猛烈攻击济慈,称之为"伦敦佬派"诗人,使得"济慈死于评论"的神话逐渐形成并流传于世。《观察者》《胜利者》《指示者》等进步刊物积极为济慈辩护,书写其"真正的诗人"形象。依据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攻击济慈与为之辩护的声音构成对话,引发读者对济慈的关注,这是其作家形象发展的起点。不论积极塑造济慈作家形象的赞誉之词,还是无情贬斥诗人的冷漠话语,都已经汇入文学公共领域的历史长河。对济慈作家形象与19世纪英国文学报刊之间复杂关系加以分析,能够从一个角度诠释济慈跻身经典诗人行列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3.
刘欣 《文化学刊》2012,(2):32-41
徐德凝诗歌创作作为一种独特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正在于,那些诚恳的诗句来自一颗真挚的诗心,它们抒写着诗人的强烈感受,它们与这个社会一同呼吸,它们不寄于形式上的枷锁,它们描绘着真实的民间。在文学的创作生态多元化的今天,诗不应仅诞自"职业诗人"之手;诗人不应只作"诗歌"。从都可以做自己的诗。诗应该与生活和平相处,诗歌应该是人在这复杂社会中的护身符。  相似文献   

14.
谷卓达 《文化学刊》2023,(3):200-204
新批评派主将布鲁克斯是悖论研究大潮的潮头,他曾说:“悖论的语言即是诗歌的语言”。由于悖论具有特别的、充满哲理的特征,所以成了诗人追求新颖奇特的艺术效果的工具,在玄学派诗歌和一些现代诗中屡见不鲜。本文从新批评派的发展、悖论的理论渊源和含义入手,以布鲁克斯《精致的瓮》为立足点,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找寻并分析《精致的瓮》中涉及的诗歌作品以及其他诗歌作品中的悖论修辞,并归纳出悖论的几种基本类型,总结悖论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邓丽  马琳 《文化学刊》2010,(4):161-165
东北题材电视剧以方言形式传播和构建了令人瞩目的东北地域文化形象。在令人欢笑的影像流动间不仅可见东北农民独特的生活、习俗、思维、语言等等不同文化表象,也透过这些表象令人体验到东北文化的精神内核。而人们偶有的误读则时刻提醒东北影视创作应在坚持本土文化立场基础上,不断提升作品的品质,进而传达与时俱进的东北地域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6.
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宗派,而位列其中的晁冲之与江西诗派之间存在诸多关联。从江西宗派的缘起来看,吕本中指代的包含晁冲之在内的江西诗派诸人是以诗学风尚为纽带、超越地域限制的诗人群体;在晁冲之的生平交游方面,其与江西诗派的陈师道、吕本中等人都有深厚的交情;在晁冲之的诗歌创作方面,其从转益多师到自成一派的诗学理念与诗宗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诗歌理论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7.
诗歌被认为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诗歌中意象的运用使诗人的情思表达更为生动、形象。本文以《致杜鹃》和《宣城见杜鹃花》为例,在概括英汉诗歌中"杜鹃"意象总体差异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杜鹃"意象体现在英汉诗歌中的异同点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以期更好地了解意象、感知英汉诗歌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年为纲,以诗为目,比较系统地疏理了唐高宗永徽元年至乾封二年的诗歌创作,考证了骆宾王、卢照邻、许敬宗、上官仪、李峤、王勃等37位诗人的211首诗歌的创作年份。本时段最活跃的诗人是骆宾王、卢照邻与上官仪,李峤、王勃开始登上诗坛,上官体流行一时,七言歌行已趋于成熟。系年涉及诗人行迹、创作背景、有关史实、诗歌本事、诗人间的交往唱和以及伪作考辨。凡史籍记载有误者,时有订正。尊重前人有关研究成果,实难苟同者,则间出拙见;而歧说纷纭者,或择善而从,或别立新说。  相似文献   

19.
薛欢 《文化学刊》2022,(2):252-255
在李白的诗歌中存在大量的自称现象,比如“我”“余”“吾”等,这些第一人称就代表一种自信、自尊的形象,后人认为李白非常自傲,称自己为天才,具有“有我之境”的自我赞美精神,这些也表达了李白作为一名诗人有一种孤寂飘零感。本文首先概括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自称现象特点,并着重研究了李白诗歌中的自称现象呈现原因。  相似文献   

20.
闲暇是主体在个人化时空中的自在性居留及其自我快适感。诗歌中的闲暇书写,即指诗人在作品中较充分地表现了这种生活状态场景和思想情感认同。闲暇对士人实现自我、完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但它成为士人某种群体化的积极认同却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反映到诗歌等文学艺术创作上,闲暇书写也有一个由微至著的过程。《诗经》中已出现一些初步的类型。东汉中后期,抒情小赋等叙志型文学的繁荣则体现了"闲居以养志"逐渐得到了士人的认同。从汉魏之际直到陈隋,闲暇书写在诗歌史中的表现愈益丰富,在仕隐关系、身份认同、空间场域与景观、风格与类型等方面形成了一些传统,这对文学史、思想史而言都是有意义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