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冬 《辽宁教育》2008,(1):20-21
道德判断是应用道德概念或道德知识对行动的是非、好坏和善恶进行评价的过程。道德判断是一种认识活动。一个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同他所掌握的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同他的成熟和智慧有关。  相似文献   

2.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一般包括两个维度:一个维度关注积极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包括分享、帮助和安慰,这些我们通常统称为亲社会行为;第二个维度关注给他人造成消极后果的行为,被称为抑制的或消极的道德。而道德判断属于道德认知的范畴,是指从道德方面对某种行为做出的判断,即个体运用已有的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对现象进行分析、鉴别、评价和选择的心理过程。当前德育教育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直接影响了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李健 《班主任》2005,(2):8-9
一、道德信念的含义及作用 道德信念即"深刻的道德认识与强烈的道德情感的有机结合,与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密切联系的道德观."(见<教育大辞典>)道德信念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特殊形态的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道德概念是学生所掌握的道德知识以及规范自己言行的行为准则.道德观念就是系统的道德知识和道德概念.与一般形态的道德概念相比较,道德信念是一种与学生的道德需要紧密相连,并伴随着强烈的道德情感体验的道德概念.如,学生甲和学生乙在集市上看到小偷行窃.  相似文献   

4.
所谓自我道德评价是学生应用已有的道德概念、道德知识,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自我判断、自我分析、自我批评、自我调节的过程。它是青少年个体性格的形成、发展或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学生处于少年期与青年初期,正好是从儿童幼稚期向青年成熟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中学生的自我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和他们的心理发展一样,处于过渡发展阶段。这种过渡发展的轨迹分四个过程:①从轻信他人的评价到自我独立评价;②从评价他人到评价自己;③从评  相似文献   

5.
问题道德判断问题是德育心理学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问题。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要把我国年轻的一代逐步地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根据这个方针的要求,我国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强健的身体,而且应该首先形成较高的社会主义觉悟。社会主义觉悟的心理结构是很复杂的,共产主义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种能力表现为儿童们能应用所掌握的共产主义道德知识,正确地判断已经发生的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并且调节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道德评价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着的,有关的研究①表明,要少年评价自己的品质,只能在同他人对照、比较的条件下才能办到。而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训练江苏无锡胡埭镇马鞍小学章剑峰目前,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大都着重于道德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考查,而忽略了道德判断的训练。一个小学生已持有某种道德概念,却未必有相应的道德行为,通常是因为在道德判断阶段出现了问题。针对这种情...  相似文献   

7.
一 前言本文是对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发展中的一条重要规律──从着眼于行为效果的评价到着眼于行为动机的评价进行的研究。按照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道德评价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经验对道德现象作出分析、辨别、选择、鉴定和判断的能力。对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研究起源于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他在1932年发表的《儿童道德判断》一书中,总结了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评价能力。他认为大多数幼儿都是从行为的效果进行评价,只有到了8~9岁,儿童身上才逐渐发展了按动机进行道德评价。而且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与儿…  相似文献   

8.
蔡勤 《文教资料》2006,2(15):11-12
一、道德认知的涵义所谓道德认知,就是指“个体在原有的道德知识的基础上,对道德范例的刺激产生感应,经过同化、顺应的加工,而获得道德新知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它是个体在观察其它道德情境(包括人和物)时对其外部特征的知觉,从而判断道德对象的动机、兴趣、个性和心理状态,或判断道德生活现象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状态,并形成人们对于各种社会道德生活现象的认识、印象、评价和理解。它既是主体置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对由于情境的触发而产生的一种道德再认的过程,又是通过以往的经验形成新的道德领悟的过程。(一)道德认知的内容1.对社会道德生…  相似文献   

9.
论道德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押道德认知是由道德范畴、概念、规则为内容和以道德推理、道德判断、道德选择为形式的统一。20世纪西方关于道德认知的研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应注意道德内容与道德形式的统一,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认知发展的规律,突出主体性道德教育等。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 那些永远被人们记起而且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的话题必定具有永恒的意义,比如“真、善、美”,比如教育、道德与道德教育。任何认真看待教育的人,都会肯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如果完全去除道德教育的因素,教育也就不成为教育了。“真正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苏格拉底认为,道德的完善比技术和职业训练更为重要。”十九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所有的“教育”的概念(Erziehng),是一个同培养道德性格有关的概念。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他指  相似文献   

11.
辜鸿铭是中国近现代文化怪杰,他虽然与美国新人文主义倡导者白璧德没有直接联系,但其思想观念却与之多有契合,尤其是他的道德人文观念。辜鸿铭论述的话题相当广泛,涉及到民族、宗教、政治、军事,但所有这些话题都可能在他的阐论中归趣于道德,道德教化是辜鸿铭成了他言论的一个核心,面对现代潮流强调传统道德教化成了他与新人文主义之间的一个可靠的联结点。他乐于从道德出发思考政治,言说政治,而且在一些具体的事件上也是以道德判断代替并干扰政治判断,结果所得出的结论具有明显的偏差甚至显得极为乖谬。  相似文献   

12.
道德评价是运用已掌握的道德标准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它是运用道德概念,进行道德推理,作出道德判断的道德思维过程。它既是道德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又是道德认识的外在表现。道德评价能力的高低,主要是通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的正确分辨而表现出来的,因此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  相似文献   

13.
从语言及逻辑、道德境界、价值判断等三个层面对“次道德”这一概念进行分析,可认为“次道德”是一个虚妄的概念,不具有理论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皮亚杰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研究儿童心理学的方法。他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和行为的理论独具一格,是他毕生六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对儿童心理研究的伟大成就,并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已引起我国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有不少心理学工作者从事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和行为理论的研究。这必将对我国德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  相似文献   

15.
道德信念是坚定的道德认知,它是在已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概念的基础的上产生的,同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密切联系的一种道德认知。它是“情”和“理”的合金。当一个人坚信自己的道德观念正确,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伴随着内心体验成为自己的行为指南时,就产生了道德信念。它是一个人认为自己必须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道德判断理论一直遵循理性主义模式,主张道德判断主要通过推理和思考而得,然而近来一种新的理论一一社会直觉模式对此提出了挑战,认为道德判断是由迅速自动的直觉所导致.本文从道德判断的概念入手,阐述了传统的理性模式及哲学背景、直觉模式对理性模式的质疑和理论观点,最后对两种模式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7.
论道德认知及其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认知是由道德范畴、概念、规则为内容和以道德推理、道德判断、道德选择为形式的统一.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应注意道德内容与道德形式的统一,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认知发展的规律,突出主体性道德教育等.  相似文献   

18.
道德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掌握是非判断标准以及按该标准去表现道德行为的历程。道德既包括知的一面,即对是非善恶事理的判断;又包括行的一面,即对道德理念的具体实践。道德发展是儿童融入社会的重要内容,在人的一生中,一个人的成功常常决定于他的品行。那么,父母可以为孩子的道德发展做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道德判断理论一直遵循理性主义模式,主张道德判断主要通过推理和思考而得,然而近来一种新的理论——社会直觉模式对此提出了挑战,认为道德判断是由迅速自动的直觉所导致。文章从道德判断、道德推理和道德直觉的概念入手,阐述了这两种模式的基本内容,比较了两种模式主要观点的差别,提出了借鉴两种模式对深化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改革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道德学习     
长期以来,“道德”被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为个体所掌握和践履,成为个体的品行。因此,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构成人的品行的核心因素。我们认为,道德教育虽然与知识、技能不无关系,但它不同于知识、技能。一个人可以通过记忆掌握道德知识,还可以通过练习获得行为技能,但道德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本身不能保证他凭良心办事。这说明,道德的核心不在于道德知识和技能,而在于对道德的态度和情感。以态度、情感为核心的道德,是不可能用传统的方法“教”的,它只可由学生自己学习和内化。道德学习与道德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