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们可以将教育功能观划分为正向教育功能观和负向教育功能观。正向教育功能观和负向教育功能观均具有一定的理论观点、社会存在基础和合理性,但同时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对教育功能观的研究和分析,提示我们在教育理论研究中应该树立一种全面的教育功能观,辩证地看待教育功能问题。同时,在教育实践领域中,我们应该按教育规律办事,制定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科学观及其对科学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科学观来源驳杂,其共同的特点在于质疑科学的真理性和价值中立,主张科学理论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主张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其观点虽有偏颇之处,但理性地把握其对科学教育的辨证意义,有助于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渗透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3.
现象学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教育技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技术哲学在批判工程技术哲学与人文技术哲学教育技术观的基础上,提供了思考教育技术活动的第三种思路。现象学技术哲学通过"悬置"已有的教育技术观,面向教育技术实事本身,具体探讨教育技术活动中教育主体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中除了个体建构、社会建构之外,还有技术建构的因素,要从信息化高度重构教育技术问题,关注教育技术转移中的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4.
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有一个嬗变的过程。其中比较典型的观点有工具观和人文观。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语文学科性质观,对新世纪的语文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的根本是什么”是人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灵魂观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思维意识。在古希腊时期就流行“灵魂是人的本质”的这种观点,此观点是当时哲学家们的一个共同之处。在研读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的灵魂观和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彝族先民灵魂观之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性质---都是人学理论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人的根本是什么"是人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灵魂观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思维意识。在古希腊时期就流行"灵魂是人的本质"的这种观点,此观点是当时哲学家们的一个共同之处。在研读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的灵魂观和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彝族先民灵魂观之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性质——都是人学理论的基石。  相似文献   

7.
温格瑞尔(F.Ungerer&H.J.Schmid)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概括为三种观点:体验观、突显观和注意观.它的优势在于可以解释传统语言学理论无法解释的许多语言现象,揭示人们如何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等多方面的规律性、帮助人们认清语言的本质特征.认知语言学这三种观点对我们的翻译实践活动都有启示作用,文章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几个主要观点从认知的角度探讨翻译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胡振京 《教育学报》2005,1(4):36-40,64
教育负向功能观是一种侧重探讨教育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而较少论及其积极影响的观点。教育负向功能观可分为两种类型,其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批判制度化教育和构建非学校化社会两个方面。教育负向功能观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对更为深刻地理解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不过,这种观点具有较大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9.
罗杰斯基于人本主义观点,提出了知情统一的教学目的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三大观点。本文主要通过对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教育观内容的分析,探讨出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点的优缺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思想精髓,并运用到我国教育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
功能主义教育功能观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功能主义教育功能观的演进脉络,指出其目标指向大致包括促进社会整合、促进社会流动及促进社会变迁三个方面。功能主义教育功能观实质是教育正向功能观,该观点是功能主义社会观的重要反映,既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当代大学生心中的位置"的问卷调查,实质上是围绕着"鲁迅与我"的经典阅读关系展开的。当代大学生"浅层次"经典阅读现象的普遍,暴露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某些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人文素养理性的是非认知与实际的阅读经验存在明显的矛盾,除了自主经典阅读习惯的缺位和方法的缺陷之外,经典阅读兴趣"深层次"缺失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现实需要的错位,更值得教育界深思。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人文素质拓展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经典阅读有助于拓展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形成大学生的人文思想、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学校课程设置调整、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和校外阅读环境营造等三个方面来加强文学经典阅读,以此来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拓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深厚独特的文化内涵。文章通过阐述中国文化经典中的人文精神,着重说明中国文化经典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和意义。将文化经典作为大学通识课程内容时可以通过设置符合各高校自身条件的经典课程;做好经典导读环节,鼓励开展多样化教学方式;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鼓励教师学习深造;完善通识课程的教学管理制度等四条措施来促进其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4.
民国成立后,在蔡元培的倡导下,虽然通令废除了学校读经,但终民国一代,读经活动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出现这种现象固然与一批守旧人士的摇旗呐喊有关,但当政者的提倡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南京政府成立后,蒋介石为了巩固自己的合法性统治,极力主张读经,并且在庐山军官训练团上登台讲经,成为民国历史上第一位公开登台讲经的政府最高首脑。蒋介石的提倡读经和庐山讲经,对当时的文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全国笼罩着浓厚的文化复古气息,推动了读经活动在全国不同程度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当今,部分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上与英语文化素养上都存在不足,而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英语经典美文诵读.通过诵读经典,感受英语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体悟西方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开拓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6.
永恒主义“名著”课程观及其对我国读经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读经教育在我国已成为社会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西方永恒主义教育流派将经典称为名著(Great Books),认为名著代表了人类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永恒性,并提出了“名著”课程观。借鉴永恒主义的“名著”课程观,我们可以从读经的价值、读经的选择和读经的方法三个维度得出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儒学经典的欠缺,使大学生终究成为“失根的兰花”。作为人文课程的教师,有责任借助于儒家经典,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道德、文化和纪律的教育,以全方位提升其人文品位。儒家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浓缩,是中华民族“软实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既要精于科技,又不能荒于人文,要把文学经典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精神资源,通过各种途径促进经典诵读,发挥文学经典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涵养品行,提高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浅谈经典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是文化的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结晶。阅读经典,不仅是获取知识,寻求完善、独立的自我与品格的有效途径,也是悠久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最好途径。本文从经典阅读问题的出现(意义)、经典阅读的教材及阅读的方法等角度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认为,经典阅读是进行人文精神建设的有效途径,如何利用好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和文化底蕴的经典,转化为现代人不断进取的动力,是现代教育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涵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在经典的哺育下,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和杰出人物,他们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操,具有浩然正气、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社会理想.目前广泛开展的读经活动,在培养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方面已经产生了积极成效.主要因为读经教育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强调的是潜移默化,而不是灌输,内容贴近少年儿童生活实际.因此,读经教育是实施民族精神教育、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