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行》是诗中佳品,广为人知,一直是各种版本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但能准确把握“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一句意思的读者不多,很多读者都把“生”异动为“深”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据笔者的调查,“白云深处”的流行有三大原因。其一,“深处”和“白云深处”在平常的语言运用中频率极高,以至于在人们的心里形成了定式;而“生处”除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几乎不出现在人们的口头、笔下,自然让人们觉得生疏而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2.
教学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之后,有不少学生在默写时将“白云生处有人家”写成了“白云深处有人家”.与其他语文老师交流,他们也都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大多强调一通算了。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不难分析出产生错误的原因:一是“白云深处”比“白云生处”更符合学生的语言习惯.也更容易理解:二是教师备课还不够深入.课堂启发也不到位。上课时,我没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导致了默写时大面积地出错.这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遗漏。  相似文献   

3.
重教,也精彩     
教完唐代杜牧的《山行》之后,有不少学生在抄写时将“白云生处有人家”写成了“白云深处有人家”。与同年级的老师交流,也都遇到过同样的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我们不难分析出产生错误的原因“:白云深处”比“白云生处”更符合学生的语言习惯,也更易理解。备课时,我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没能让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导致了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出错。我想,这不是学生的错,而是我在本课教学中的一大遗漏。这个遗漏怎么弥补呢?在处理课后练习时,我抓住时机,重教“生”字,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字义。师:根据上下文理解字义的方法,你们学…  相似文献   

4.
《山行》是诗中佳品,广为人知,一直是各种版本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但能准确把握"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一句意思的读者不多,很多读者都把"生"异动为"深"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据笔者的调查,"白云深处"的流行有三大原因.其一,"深处"和"白云深处"在平常的语言运用中频率极高,以至于在人们的心里形成了定式;而"生处"除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几乎不出现在人们的口头、笔下,自然让人们觉得生疏而难以接受.因此,"深处"就会有力地将"生处"排挤掉.其二,各方言区中,普遍有后鼻音发音严重弱化的倾向,直接导致念后鼻音的"生"与念前鼻音的"深"二字在语音上难以区分,两字语音的相近直接影响了用字的错杂.其三,读者没有深入原诗意境,更欠缺理性思考,对"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二者在意义上的不同没有领会,想当然地认为原诗句的意思就是在深深的白云中有人居住,于肤浅中忽略、舍弃了原诗之意蕴,不知不觉中让"白云深处"在心里扎下了根,占了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5.
刊中报     
刍议“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探索与争鸣“日照香炉生紫烟”是《望庐山瀑布》的第一句 ,有些参考资料解释为 :“金色的阳光照射在高耸的香炉峰上 ,升腾的紫色烟雾缭绕盘旋。”《小学语文教师》(2001年第5期P24)也解释为 :“太阳的光辉照射在香炉峰上 ,‘香炉’中正在升起紫色的烟雾。”上面两种解释显然是把“生”理解为“升” ,而平时教学中也有许多教师直接把“生”解释为“升腾” ,致使许多学生默写此诗句时 ,“生”“升”混淆。鉴于此 ,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人教版参考书对“生”的解释是“发生 ,产生” ,我认为是比较…  相似文献   

6.
近读1999年第3期《语文世界》登载的马奎春同志写的《〈藤野先生〉中的两处语病》(以下简称《语病》),把鲁迅先生散文名篇中的两个佳句误作病句,不禁联想起“有眼应识荆山玉”这句流传久远的俗语。《语病》作者之所以把《藤野先生》的两处佳句误作病句,一处是因为他把双宾句子误作兼语句子,另一处是因为他把修辞现象误作语法现象。先看第一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语病》作者认为:“车里的客人”与“大家”语义重复,给人以口罗嗦之感。他提供了修改办法,其中有:a.叫车里的客…  相似文献   

7.
近读1999年第3期《语文世界》登载的马奎春先生写的以藤野先生)中的两处语病》(以下简称为《语病川一文,觉得有不同意见需与马先生商榷。马奎春先生之所以把《藤野先生》的两处佳句误作病句,一处是因为他把双宾句子误作兼语句子,另一处是因为他把修辞现象误作语法现象。先看第一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语病》作者认为:“车里的客人”与“大家”语义重复,给人以之感。他提供了修改办法,其中有:a.叫车里的客人小心些。b.叫大家小心些。笔者则以为:“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新编《语文》教材第一册中,向学生推荐课外背诵的古代诗歌中选了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书中注释对“金兽”的解释是“兽形的铜香炉”。这一解释没有错的地方,但要学生真正理解“金兽”一词的意思,就要说一说古人所用的燃料和燃烧燃料的器具。  相似文献   

9.
祖贯≠祖居     
《窦娥冤》中有两个句子:(冲末扮窦天章引正旦扮端云上,诗云]小生姓窦名天章,祖贯长安京兆人也。(楔子)[正旦上,云]妾身姓窦,小字端云,祖居楚州人氏。(第一折)有学生认为这里的“祖贯长安京兆人也”和“祖居楚州人氏”两处表述前后矛盾,其实是学生把“祖贯”和“祖居”当成了同义词。  相似文献   

10.
一、温故知新,解破课题师:今天我们将首次接触到文言文,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师:应该说,这几个字我们都是很熟悉的,就以“日”字为例吧,它已经在学过的诗词中多次“露面”了。古人云:温故而知新。还记得含有“日”字的诗句吗?生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生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师:这两首诗中“日”字的意思是———生:太阳师:两小儿辩日”是什么意思?生:两个小孩儿辩论太阳……师:那他们在辩论太阳的什么呢?生:大小、冷热、远近……师:先不忙。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信通过逐渐深入地学习课文,你们一定会…  相似文献   

11.
重在讲句     
古人曰:“鼓瑟不难,难于调弦,作文不难,难于炼句。”句是语言交往中的最小单位。要准确而又完整地将一个意思向对方表达出来,首先要炼句。教师引导学生炼句,其基础就是在课堂上要讲清句。句讲好了,一篇课文也就基本讲好了。学生在课文范句为模的前提下于作文实践中也就会炼句了。所以讲授语文课重在讲句。那么要从句的哪几个方面去讲呢?笔者粗叙几点浅见如下。(1)要讲清句的成分:讲清句子成分的目的就是讲清句子是否通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就通顺,不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就不通顺。在一般情况下,有了主、谓两部分的句子即可基…  相似文献   

12.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质疑问难——有疑处质疑,无疑处生疑。如讲《“你们想错了”》时,文中对方志敏搜身的描写用了两个动词“摸”和“捏”。我问学生:句中的“摸”和“捏”能不能换成“搜”和“找”,为什么?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就举手回答:“能。因为摸和捏、搜和找都有‘寻找’的意思。”  相似文献   

13.
历岗 《小学语文》2007,(3):43-43
问:《古诗两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7课)中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中“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疑”,有的老师说是“怀疑”的意思,还有的说是“好像”的意思。究竞应该如何解释?  相似文献   

14.
<正>不可浪改古人诗句人有仅凭一己之臆度,或片面之考据而浪改古人诗句,久之,一发而不可制者。使古人有知,不当大声疾呼,求为昭雪耶?杜牧"白云生处有人家"、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即此类也。杜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既云"远上",必非"近处";既说明所远上者为"寒山",则宜乎枫叶流丹,白云笼罩,诗人为此迷人之幽境而流连停车,自是极为自然之事。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论者以为凉州(今武威)古无黄河,于是摭摘片言,创为"黄沙直上"之说,一时学者不察,多有附和之者。殊不知《凉州词》不一定咏凉州,犹《竹枝词》之非必咏竹枝也。若王之涣当日在凉州以外之任何城市,远眺黄河,有是感觉,发而为诗,吾人定执此论以责其非咏凉州,抑亦过矣。矧黄河发源于青海,明以前犹无此说,何况唐人!至所谓"黄沙直上"云云或系当日传抄之误,初不必据为定论,且究其词,不过状一旋头风耳!自意境之幽远,胸襟之开阔,与夫情韵之协调而言,奚足以与"黄河远上白云间"相提并论?点金成铁,其此之谓乎?  相似文献   

15.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先生这首诗意象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构成了一幅色彩变化、宁静和谐的晚秋图。  相似文献   

16.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如何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习惯? 一、讲清读书目的,提高阅读认识 要使学生能自觉阅读,必须让学生认清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一重要意义。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五年级第十册中,有一篇作文题目为《妈妈的手》,学生拿到题目非常兴奋,可兴奋后却又不知如何写?这时我告诉他们,无法用笔表达出心中的东西,是因为你们阅读量太少,脑中没有可供提取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中国足球之所以能够冲出亚洲 ,是因为教练米卢提出了“热爱足球”“享受足球”的先进理念。作文教学要做到以学生尤其是潜能生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尤其是要谋求“潜能生”(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 )的作文发展 ,就必须让潜能生真正尝到享受作文的味道。让“潜能生”享受作文 ,就是我们老师不妨让他们先跑点野马。宋代散文大家欧阳修认为 :“作文之体 ,初欲奔驰。” (欧阳修《与渑池徐宰》)意思是说 ,教小孩作文 ,一开始要“奔放”一点儿 ,应先让马儿“奔驰”过来 ,把脚力练硬 ,令马儿长得丰满壮实 ,实实在在充满些内在生命活力 ,即使跑点儿…  相似文献   

18.
《兰亭集序》有句云“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编者释“期”为“至、及”。《归去来兮辞》有句“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编者同样释“期”为“至、及”。虽然从表面上看,这两处的“期”释为“至、及”,句子好像都讲得通,但我们认为这不是确解。《辞  相似文献   

19.
“透”出信念《海上日出》中有这样一句话:“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红色”师:请同学们读这句话,想一想,“透”是什么意思?生:“走”的意思。生:“跑”的意思。生:“冲”的意思。生:“离开”的意思。教师出示一组句子:(1)太阳慢慢走出重围。(2)太阳慢慢跑出重围。(3)太阳慢慢冲出重围。(4)太阳慢慢离开重围。(5)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师:请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哪句写得好?为什么?生:第五句好。从“透”字可以看出太阳不是一下子离开黑云的。生:第五句好。从“透”字可以看出太阳不是很容易就离开黑云,黑云很厚,它…  相似文献   

20.
杜甫诗《石壕吏》中“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的“看”字,有人认为应读平声,是因为这里“作看守、把守解”,并且说:“如读去声,则不可解”。这实际上是用现在的词义去理解古人的作品。“看”读平声是“守护”的意思,读去声是“瞧、观察”等意思,这是现在一般的区别。在古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