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10年提出"双创"教育后,为了增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经济转型和深化改革,于2014年开始又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工作部署。在以上国家发展战略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如何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7月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拔尖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  相似文献   

3.
<正>多年来,国家层面一直致力于高职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的研究和探索。2004年4月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机制":2012年《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强调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4.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大学本科教育"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的主旨。本研究针对医学专业创新人才导师制的实施模式进行探索,以科学问题为导向的导师小组制使传统"一对多"的教师—学生模式向"多对一"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导师制培养医学创新人才的实施方法提供了经验支撑。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2010,(11):14-14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是一个焦点话题,很多地方和学校都在进行各种尝试。在新近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更是明确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而遵循教育规律,施行差异化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研究差异化教育的内涵,探索、创新差异化培养模式,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论述了差异化教育的内涵,提出了差异化教育理念下的高职"层块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河北科技大学于2010年开办了自动化本科实验班,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力求培养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具备创新意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探索个性化教育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使他们具备较强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9.
韩涛 《教育与职业》2012,(30):173-17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指出了"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吸纳了一批师范类高校参与工程硕士专业硕士的培养,这类高校在文理基础学科方面有着深厚的积淀,在专业教师培养、学科教学、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研究等方面有很强的实力,因此在工程硕士培养上应扬长避短,采用职业定位的方法创新培养模式,推行导向型自主学习教学方法,面向中等职业学校等培养素质全面的"教学型工程硕士"。  相似文献   

10.
创新人才培养是新形势下高校的一项迫切任务,本文以浙江大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例,从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课程体系的优化、教育教学方法的革新等方面,探索新形势下本科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中的数学课程建设与改革"这一主题,探讨了在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如何贯彻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和"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并就相关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摘自教育规划纲要第三部分第十一章体制改革) 学校要奖励成功,也要包容失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规划纲要》将创新人才培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长期的办学实践说明,创新人才的产生应该具备广泛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李霞 《山东教育》2021,(11):44-4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深化和落实教学改革,推进和落实高效课堂新型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与时俱进的时代需求和社会责任。枣庄市薛城区“三先三后+”高效课堂模式的基本含义是:先自学,后合作;先汇报,后点拨;先巩固,后拓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深度学习和管理,进行深度学法指导。笔者就个人在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对此模式的应用,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黄翰栋 《师道》2015,(2):17-18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我校作为项目学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放在"自主探究、体验感悟、求索真知"的课堂教学改革上,紧紧  相似文献   

1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风向标和助推器,它贯穿、引领和改造着我们的教育。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测评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刊特提出2011年重点选题:  相似文献   

16.
<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入推进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等教育质量改革的灵魂和生命线。为了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  相似文献   

17.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依托"985工程"建设平台,构建和实施了本科"323+X",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前一个"3"是指"三大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一类是面向全校学生的综合创新人才培养;一类是以四川大学吴玉章学院、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风向标和助推器,它贯穿、引领和改造着我们的教育。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测评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刊特提出2011年重点选题: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一直在深深地考问我们。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说明了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陷入了困境,我们必须深刻反思。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受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制约。要突破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困境,就应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参考国外先进教育模式,采取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探索弹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尊重高等教育规律,构建新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正南京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2014年获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5年获批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依托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负责全校电子信息类实验教学和创新创业工作。中心在学校"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探索构建"知行合一""理实融合"的实践教育体系,倡导"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本研融通""学科交叉"的实践教学理念,全面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资源,深化双创教育,培养拔尖的电子信息类新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