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耀红 《现代教学》2014,(Z2):135-137
<正>当校园性侵成为了2013年热词的时候,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我们为教师队伍中出现这样的败类而愤怒,更为孩子身心受到伤害而痛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指出:"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诸多校园性侵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地  相似文献   

2.
刘涛 《云南教育》2013,(20):1-1
近日,社会各地针对未成年人的恶性侵害事件屡有发生。甘肃张家川县16岁初中生被“错误”刑拘事件、山西汾西县男童被挖双眼事件、北京大兴区摔婴事件以及一些地方连续发生的校园性侵事件,无不刺痛每个人的神经,给整个社会蒙上了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同时,很多社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尤其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时代的到来,社会现实问题、不良现象也逐渐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其中包括未成年人恶性事件,近年来未成年人的社会事件屡有发生,未成年人遭到拐卖、性侵、家暴等新闻不断,未成年人保护问题也成为了现下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尽管我国未成年人受到相应的法律保护,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才能确保未成年人得以在良好的成长环境中长大,有利于他们未来人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徐敏 《上海教育》2013,(18):51-51
最近,在不少社会热点事件中,未成年人成为主角,或是被人肉搜索口诛笔伐,或是被高度关注深挖细节,让人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在种种热闹与喧嚣之下,人们是否知道应该保护未成年人,其中隐私保护更是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确立优先原则 未成年人被称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成长环境却不容乐观.为此,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和受教育权等权利,确立未成年人优先原则,并强化政府、社会和家庭的责任等,力求以此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未成年人弑亲案件、校园欺凌事件、未成年人自杀及违法犯罪案件等多次被媒体曝光。有教育界人士指出,此类案例和问题的背后,既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及安全自护等方面教育缺失的原因,更有生命教育亟待补课的警示。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加强生命教育,可以避免未成年人伤害他人或自身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未成年人已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群体。这一现实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重新解读未成年人犯罪的“基因”,有效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宜宾学院学报》2021,(1):50-57
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缺乏对风险的认知,容易导致其"数字身份"失控,遭受不平等待遇和歧视。当前社会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关注度不高,加之立法不足,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峻。欧美立法中规定的被遗忘权是一种有效的价值纠偏机制,对处在持续变动中的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内容以及信息敏感性有着补救作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第18条是我国"被遗忘权"立法的重要一步,但内容过于简单,需要从权利义务主体、权利客体、权利内容以及限制因素几个方面进行完善,构建我国的未成年人被遗忘权。  相似文献   

9.
从最近发生的"虐童"事件讲起幼儿教育领域内发生的许多事件都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去年发生在浙江温岭的"虐童"事件就是其中一个曾引发社会热议的事件。当事人颜××是个90后的女青年,她拍摄和传出的虐童照片太过恶劣,激起了社会的公愤,因此被幼儿园除名,还被公安机关刑拘并  相似文献   

10.
当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我们也要看到,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社会上某些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欺骗欺诈滋生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加之正在飞速发展的网络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使一些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几年前金华一中学生杀母,前不久发生的“马加爵事件”,屡屡发生的青少年犯罪案,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指导,而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作为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助手,自然成了德育的主要实施者。因此,  相似文献   

11.
一起单纯的民事案件最终发展演变为一起打、砸、抢、烧群体性社会骚乱事件。"6.28"社会骚乱事件的发生再次提醒和警示我们:社会骚乱事件已经成为维护社会稳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缓解和化解社会矛盾是避免引发社会骚乱事件的根本,建立和完善利益表达渠道是疏通消解社会积怨的关键,提高治理能力是应对和处置社会骚乱事件的当务之急,群体性社会骚乱事件中网络的社会影响绝对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聚集成群的人将形成一种不同于个体心理的社会心理,它是发生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心理基础。学生群殴事件是一种既普遍又特殊的群体性事件类型,我们有必要对其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进行分析,以便正确引导学生在群体中学会"共同生活",尽量避免"800名学生群殴"之类的悲剧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3.
近段时间以来,未成年人受伤害的事故频频发生.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伤害案例让幼儿、家长、幼儿园乃至整个社会陷入空前紧张的局面。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问题被有关部门提到了重要的工作议程。积极采取各种安全防范措施,防止幼儿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幼儿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群体性事件,在事件发生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暴力、打砸现象,最终导致矛盾激化、事态扩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反思这些暴力群体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矛盾不断凸显,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被提到新的高度,新时期各种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应当去研究,有效预防和减少群体事件的发生,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围绕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一些应对这一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未成年人因思想行为误读而产生过激行为或严重后果的事件时有发生。我们曾在许多报刊上看到过类似花季凋零、青春殒落的悲剧,并为一个个鲜活的花朵过早地枯萎而叹息。从浙江金华市中未成年人徐立因其母的“专横”、“唠叨”而引发的弑母事件,到某些未成年人因父母说了几句就服毒自杀或离家出走,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挺进,"留守儿童"与日俱增,"隔代教育"现象突出;社会上各种腐朽思想、丑恶现象侵袭着未成年人;学校德育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实效性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堪忧,犯罪案件逐年递增,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此,大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刻不容缓。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1.社会原因:一是市场经济自主经营的动因激发了人们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同时诱发个人主义倾向;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  相似文献   

17.
潘珊英 《今日教育》2011,(12):48-49
温总理说:“现在影响我们整个社会进步的,我以为最大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诚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这两个方面解决好了,我们社会就会大大向前迈进一步。”作为班主任,我们又该如何培养未成年人的诚信品质?笔者想从班主任处理失窃事件的策略谈起。  相似文献   

18.
尽可能反映新闻的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原则,新闻媒体要追求真实是新闻职业价值的所在。但是,事无巨细、不加选择地完全"真实"也并不是新闻报道孤立的、唯一的准则,因为与它并列的,还有媒体的"责任"和"义务"。在当今时代,媒体环境成为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因素,然而,近年来许多媒体在对未成年人报道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一些媒体单纯追求新闻真实性的"职业主义",却忽视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意识,不断地产生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案例。本文以2013年所发生的多起未成年人报道案例作为切入点,并分析媒体在未成年人报道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而讨论在进行未成年人的新闻报道时,如何处理好新闻真实性和当事人保护的关系,在做好新闻本职工作的同时,兼顾媒体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9.
金鑫 《教育探索》2007,(8):113-114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实施健全家庭教育、改进学校教育、完善社会教育的策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积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戴璐 《现代教学》2014,(Z2):133-135
<正>近年来,未成年人受到性侵犯的新闻屡见报端,甚至是校园——这一片净土也被污染了。如何帮助孩子预防隐藏在自己身边的无形危险,如何直面侵犯事件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绕不开的话题。"知‘性’的孩子更健康。"谁是儿童性别教育的引导者呢?实践证明:父母是每个儿童接受性别教育的最好启蒙者。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家长自身对性知识的了解比较贫乏,很难向儿童讲解有关性知识。于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便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