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诗歌、散文、小说需要真本事,写新闻同样需要真本事。有人说,“新闻有啥难写的,把事情说清就行了”,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人常说“事非经过不知难”,我就有亲身经历:以前我听广播、看报纸,也曾觉得写新闻容易,也想用自已手中的笔讴歌身边的新人新事,心里还想自己读了十几年书,写那么三  相似文献   

2.
文艺编辑对读者工作的基本原则概括起来说只有两句话:一日适应,二日提高。所谓适应,就是要把自身一切工作都建立在满足读者阅读需要这一基本点上,把读者奉为“上帝”。从表面看来,在整个艺术生产系统中,读者似乎受作家与编者的双重控制,只有作家写出来,编辑编出来,读者才能阅读。因而,过去长期以来,在左的路线影响下,把艺术生产单纯地看成一种宣传任务,在艺术消费上,则表现为“供应文艺”政策,似乎是我写什么,编什么,你就得看什么,我怎样写你就怎样看,文艺作品的效果是一厢情愿式地“我打你动”。这些系统观念是反科学的,就在这种政  相似文献   

3.
两年前,我到石家庄市召开一个座谈会,征求对报纸宣传的意见。一位在企业搞宣传工作的年轻同志,很幽默地讲了一段话。他说,报纸上理论文章我们很想看,有的题目也很吸引人,可就是有的文章太深奥,弄不懂的新名词一串一串,看起来云遮雾罩,有的似懂非懂,有的干脆就看不懂,实在难煞人。我们常在一起议论,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报纸上的文章发表出来就是让众多的人看的,为什么不能写得通俗易懂一点呢?有人说这主要怪作者、编者缺乏群众观点;也有人说,怪不着人家,这主要怪我们知识水平低,人家学问高,又是“理论家”、“专家”,如果把文章写成大白话,让谁都看得懂,那不把人家的水平降低了吗?  相似文献   

4.
我搞业余写作只有二年多时间。1989年,我去河南日报记者处刘传钦那里探友,他送给我一些《新闻爱好者》月刊,并说:“看看这刊物,业余想写点东西很有好处。”从比读《新闻爱好者》成为我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这有力地增强了我学写新闻报道的念头。1989年,北京发生政治风波,我在学习写作上  相似文献   

5.
我干新闻评论员的年头不多,但深感这是件费力不讨好的差事。不易写且不说;你好容易把吃奶的劲都使上抠出一篇社论,原是希望有人“溜一眼”。但你一问,十个必有五双说压根不看。你问十回,十回如此。有时我真想扇自己一记耳光:“咱这是瞎忙什么?”当然话不能说绝,少,毕竟还有。五年中我仅遇到一位自称是爱看社论的读者,很想引为知音。但两分钟后,始觉是我自作多情。他说,他之所以爱看,是因为他的工作是给领导写讲稿或者写总结材料之类。社论的话,既现成,又合  相似文献   

6.
张兴杰 《军事记者》2004,(10):37-37
看报看题,看书看皮。一篇章能不能一下子抓住读,某种程度讲,就是看标题是不是能牵动读的“眼球”。题好一半。只有锤炼出一个吸引读、抓住读、打动读、感动读和带动读的好标题,才能让读一路看将下来。  相似文献   

7.
导语只有“亮”起来,才能让读者“一见钟情”,把读者牢牢地吸引住。 好的导语是消息成功的一半。毛泽东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这恐怕也是绝大多数读者阅读心理的一个真实写照。 万事开头难。作为消息开头的导语,是不易写好的。两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联社特派记者雷尔迈·莫林曾11次撕毁一篇特稿的导语,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实践证明,就是学识渊博的名记者,也常常为写好一条导语煞费苦心。那么,怎样让导语  相似文献   

8.
近来,有个爱好新闻写作的青年朋友问我:“为什么我写的稿子难得采用,你写的稿采用的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说:“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还是把稿子拿来看一看再说。”稿子拿来后,我粗略看了一下,立意还可以,角度也比较新,就是语言不够精练,内容有些重复。我对他说:“你这篇稿子是为电台写的,电台早新闻节目只  相似文献   

9.
如何写活、写深、写好新闻通讯,一位资深记者在多年的写作和讲课中,总结了两句话:“把自己写进去,把别人写出来”。把自己“写进去”,就是要求作者深入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抓取第一手材料。只有自己先感动,先进入角色,融入其中,才能够把别人生动地展示出来。这两句话,对通讯写作及其它文体的写作都有指导和借鉴作用。把自己写进去,把别人写出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和艰苦努力才行。特别是把“我”写进去后,文章中还似乎看不到“我”(作者),那就更不容易了。因此,有人说,“一个记者如果把‘我’写得很…  相似文献   

10.
谢顾问:初学新闻写作,刚知道“五个W”。为把“五个W”说全,我总是在写稿时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得很详尽。可把稿子拿给编辑看,编辑老说我写得太啰嗦,为什么我的稿子总是啰嗦呢?54648部队付珂炜付珂玮同志:你刚学写作,就能按照新闻写作的规律,精心写好“五个W”,这是一个写作的进步。然而,写全“五个W”与语言啰嗦并无直接联系,更不能说写全“五个W”是语言啰嗦的必然结果。因为写全“五个W”在于把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而清楚是不能与啰嗦画等号的。既如此,啰嗦之弊源于何处呢?按照我的理解,啰嗦是下列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谢顾问:我是军报函授学员,搞报道是初学乍练。学习期间,我试着写了一些稿子,老通讯员看了我的稿子,都说没“军味”,不适合在军队报刊上发表。请问:什么是“军味”?怎样才能写出军味?51240部队杨速胜杨速胜同志:你当兵时间不长,学写稿子也刚刚开始,一下子写不出“军味”并不奇怪,这主要与你对部队还知之不多有关。其实,说白了,“军味”就是军队特点。军队既然有别于地方,那么,为军队报刊投稿就应区别于为地方报刊投稿,就是要有军队特点,有“军味”。我虽不能为“军味”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我想,“军味”应包含有以下的…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我学新闻也有一半多时间了,但很“低产”,不是说见报少,而是写稿少,总感到把本单位一些好人好事报道后,就再也想不出还要写些啥,平时看到有的通讯员好像总有写不完的东西,心里很羡慕人家,可自己就是学不来。因此,想请编辑解答一下。 广西柳州 史秋云 史秋云同志: 从信中看,你和部分通讯员一样,都存在这个问题,写稿走入了一个误区,片面认为新闻报道就是写好人好事,写工作成绩,似乎舍此便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了,因此报道路子越走越窄。很显然,这主要是报道题材单一,不会拓宽报道面的缘故。当然,写具有典型意义的好人好事,写工作成绩和经验,这是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继续坚持做下去。但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社会各个方  相似文献   

13.
三月二十四日河南日报一版有条消息,标题如下: 关于增加设区的市人大代表副生长设区市副市长名额的决定我生也愚钝,读了几遍没读懂。只好先看内容,看罢内容回头再看标题才明白它的意思是关于增加设区的市人大代表,增加副省长,增加设区副市长名额的决定。有人说,把“副省长”放到“设区的市人大代表”前就好读了。有人说只要在“副省长”后加个顿号就行。这是省人大常委会的决定,编辑不好改动,但做  相似文献   

14.
一部《红楼梦》,无所不包,被誉为“生活的百科全书”,千百位中外红学家研究二三百年了,进入21世纪以后还会研究下去。由此可见,优秀的小说很有学问,很有魅力。小说是生活的镜子。是浓缩了人生喜怒哀乐的万花筒。人人都有梦想,小说也是个梦想的世界,感情的世界。至于写小说,要写得好,生动感人,这门功夫,据说“可学而不可教”。怎么学呢?我看,初学的习作者也罢,写到老学到老也罢,学习的方法之一,就是阅读、分析别人的作品,看看小说是由什么“构成”的?为什么有的小说读起来兴趣盎然,有的味同嚼蜡?有的小说“寿命”很长,…  相似文献   

15.
我认识一位老教授,带着五名研究生。按照规定,每名研究生每学期可报销二十元的买书费。有一次,老教授兴致勃勃地对我说:“报销书费这个制度不错哩……发票就可忠实地告诉我,我的学生这学期究竟读了些什么书……”。学期将尽,老教授把学生的发票拿来一看,不觉大吃一惊,原来在发票的“书名”一栏里,千篇一律,不是写着“新书”,就是写着“旧书”。老教授气得两手发抖,不断地重复:“岂有此理!”  相似文献   

16.
两年前,我到石家庄市召开一个座谈会,征求对报纸宣传的意见。一位在企业搞宣传工作的年轻同志,很幽默地讲了一段话。他说,报纸上理论文章我们很想看,有的题目也很吸引人,可就是有的文章太深奥,弄不懂的新名词一串一串,看起来云遮雾罩,有的似懂非懂,有的干脆就看不懂,实在难煞人。我们常在一起议论: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报纸上的文章发表出来就是让众多的人看的,为什么不能写得通俗易懂一点呢?有人说这主要怪作者、编者缺乏群众  相似文献   

17.
新闻事业的发展要求新闻工作都把出精品作为自己持之以恒的不懈追求,而角度“精”题目“巧”,则是新闻精品的两翼。只有两翼强健了,新闻才能大有作为,报纸才能大有希望。  相似文献   

18.
最近的报纸上短文章多起来了,读者很欢迎。可是,也听到一些不同的反映。有的作者说:“写小块‘豆腐干’,没有多少意思。”当编辑的也往往觉得为难:“人家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经我们左砍右删,弄不好就‘伤筋动骨’了。”文章要编、写得短小精悍,当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编辑、作者的笔下功夫正表现在这里。为了提高这种能力,我看,读点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是会有裨益的。契诃夫的文笔很简练。他善于在短小的篇幅里,表现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容。他有一句名言:“简练是才能的姊妹”。他还说过:“学会写得有才气,也就是写得简练”。他的早期名篇《小公务员之死》,总共不过一千六百余字;人所熟  相似文献   

19.
班固写的《汉书》上记载:“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这几句读起来很奇怪,怎么一月能有四十五天呢?再看原文底下颜师古作了注解,他说:“一月之中,又得夜半十五日,共四十五日”。一个月本来只有三十天,古人把每个夜晚的时间算做半日;就多了十五天,从这个意义上说夜晚的时间实际上不就等于生命的1/3吗?对于这1/3的生命,不但历代的劳动人民为此重视,而且有许多大政治家也十分重视。班固在《汉书》里还写到:“秦始皇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好一个夜理书,这里写的是秦始皇在夜间看书学…  相似文献   

20.
常人说“十年磨一剑”,我这个笨人的这把“剑” (《中国美学之旅》)可整整磨了二十年。 写这本书,缘起于最初自己想读这类书。60年代初,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出版,别人不知怎样,对于我这个毕业不久的大学文科生,却不啻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我迫不及待地买了来,兴冲冲地当然也是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紧接着,就是想找一本 《中国美学史》读读。寻来找去,我才知道,当时只有《中国文学史》,根本就没有中国美学史之类的书籍。“文革”期间,我又偷偷读了一遍《西方美学史》,仍然是似懂非懂的,但阅读《中国美学史》的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