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再到用教材教,这是新课程实验中教师观念转变的标志之一.我在一线教学教研中,切身感受了师生共同成长的新理念,教材不再是束缚教师教学的“圣经”,而是成为教师发展的课程资源基石之一,成就了展示教师智慧的平台.笔者以为只有用心做到“新”入人心、贴近生活、振奋人心,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用教材教.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教材方面狠下功夫,底蕴十足。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化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高中历史教师若不转变教材观,还死抱着传统教法不放,可能会落伍于课程改革大潮。那么,高中历史教师怎样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呢?这既是摆在我们每位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也是亟待解决的新课题。笔者近两年在参加国家级课题及“校本教研与教学优质化研究”实验、及我校初中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中,进行了大胆探索、有益尝试。实践让笔者深深体会到高中历史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了许多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作为教学开放性理念之一的教材观给广大教师提供了无限创造和发挥的空间。“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念已经被广泛认同和接受,并付诸教学实践中。小学科学课教师也要树立用“教材教”的观念,即在以教科书为主要凭借的基础上,以“用教材教”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用教材教”,而不能简单地“教教材”,这是新课程理念之一。但语文教师在失去“教教材”这根传统意义上的拐杖后,陷入了教学内容虚无的困境,想要“用教材教”,却不知道该用教材“教些什么”。面对这个困难,不少专家指出只有对教材二度开发,才能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因此,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灵活地、创造性地整合内容活用教材。  相似文献   

6.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如何做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具体说就是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怎样使教学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笔者以为,如何将教材中所获的的“资源”经过适度转化、整合并优化于教学活动之中,是“用”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高中数学教学中对于教材的使用,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思路中的“教教材”,到课程改革以来的“用教材教”,体现了尊重学生数学知识构建的实质。研究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坚实基础,“走入”教材之后再“走出”教材,体现了教师的实践智慧。“用教材教”的基础是研究学情。  相似文献   

8.
李姿琼 《贵州教育》2010,(19):40-41
教材是为达到特定的数学目标而使用的材料,但不是必须遵循、不可变更也无可选择的教学依据。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要把教材用好并不简单,尤其是苏教版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审视和探究的眼光对待教材,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认同或标新立异——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比如细节上的精雕细琢,不同领域内容的巧妙融合,不同学科的融会贯通……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竖式除法”时是如何“打扮”数学的。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对于这些新的教学理念,许多中小学教师在理论上能够接受,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感到困惑:如果每一篇课文都要开发课程资源,一是课堂教学时间不够,二是教师太忙,没有时间搜集资料。  相似文献   

10.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等等.那么,“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超出教材”?怎样才算是“超出教材”?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已经进行了几年课程改革的教师也感到困惑,觉得在实践中不好把握。  相似文献   

11.
新的课程标准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强调“用教材教”。这实际是让教师根据学情和教师的个体风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结合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丰富、完善教材。但这一切是以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为前提的。我们经历了不断改进的教材解读活动,从最初的“茫然”到现在的“了然”,走过一段艰辛之路,也取得一些经验,总结起来,解读教材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和“目中有人”。为了做到这两点,在语文教材解读中,我们遵循了“四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新的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和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学生发展的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是教学的凭借和资源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许多教师改变了将教材视为圭臬的教书匠心态.不断努力地实施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深刻转变.这与新课标“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的理念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已日益被广大科学教师所接受。为了全面把握新课改的理念,努力缩短课改与实践的差距,跨越理念与行为的鸿沟,现在是到了讨论“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案”的时候了!简言之,就是要讨论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新的课程标准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强调“用教材教”。这实际是让教师根据学情和教师的个体风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结合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丰富、完善教材。但这一切是以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为前提的。我们经历了不断改进的教材解读活动,从最初的“茫然”到现在的“了然”,走过一段艰辛之路,也取得一些经验,总结起来,解读教材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和“目中有人”。为了做到这两点,在语文教材解读中,我们遵循了“四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课程改革以来,中学物理教学出现了许多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多种版本教材的出现.教材内容结构、知识呈现顺序和方式等“硬件”的变更使得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行为随之变化,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这是一种教学理念的转变,同时也反映出教师在对待教材这一传统教学媒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全新的艺术教育走进校园,走进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艺术教师们体会到新课程教学,教材“活”,教法“活”,学法“活”,评价“活”。教学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实现了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7.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突破传统教学观和教材观的全新理念,也为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课程目标,要求教师要积极主动地、灵活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使标准和教材成为支持教学的课程资源,而不是束缚教学的绳索。  相似文献   

18.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现状 教材建设是课程改革的三大建设之一。教师要“用教材教”,学生要“用教材学”。教材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备课、上课等环节,继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倡导开放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并且鲜明地指出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教”教材,意味着教材就是样本,是圣旨,只能照搬,教师成了教材的工具;“用”教材.意味着教材是一种工具,可以取舍,可以编辑.教师可以自主地驾驭。直面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实施状况.我们深深感到很多教师已经树立起了新的教材观,在备课时不再囿于教科书,能大胆取舍.合理利用相关教学资源。但是,我们也发现另一种教学倾向:有些阅读课弱化文本现象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20.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本轮课程改革向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挑战。“课标”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有何不同?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如何使用教材?广大教师疑惑多多。教师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为此,《四川教育》组织开展了“教材应该如何使用”教学研讨碰碰车活动。活动伊始,屏幕出示背景材料“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碰碰车手根据自己赞成哪一种设计分成了A、B两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