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位通讯员来信问报社:“写了批评稿件,领导不给盖公章怎么办?”各报每天收到的通讯员来稿,有不少都加盖了公章,有的还批注:“情况属实,同意发稿”。不用说,这是单位领导在给新闻“把关”。但是,目前“把关”把得不太好的情况不少。有些稿件盖公章不过是“走形式”,特别是有的“把关的”不是为党的新闻事业把关,而是专门为他们那个单位“把关”。凡是报喜的稿件,不管分寸是否得当,即使是明显地在自吹自擂,也盖章放行;有时还要加注一些向报纸推荐的话。相反地,对那些触及本单位实际问题的稿件,就要“横挑鼻子竖挑眼”,那个“关”把得就要如同铁桶一般。某些单位的“把关人”甚至直截了当地向通讯员打招呼:“不要写批评稿!”不少通讯员遇到明知该批评的事情,就是不敢写,他们知道写了也过不了本单位的这道“关”。对此,他们感到莫奈何。于是,只好来问报社“怎  相似文献   

2.
说到将一篇稿件同时投给多家新闻单位的做法,许多通讯员都知道这是不对的,所以他们大多能自觉把关,不一稿多投。但是,给同一家新闻单位一稿多投的情况在不少通讯员中仍存在,他们经常将同一篇稿件同时寄给同一家新闻单位的几个部门或几个编辑,以求“广种薄收”。这种“一稿多投”的做法,引发了不少弊端。首先,这是对新闻单位及编辑不尊重、不信任的表现,而且也是对自己稿件缺乏应有的自信;其次,会给编辑工作带来麻烦,造成重复编稿、无效劳动,还容易造成重复刊登;再次,这样做,容易使通讯员滋长投稿不严肃以及碰运气、投机取巧等不良风气。实际…  相似文献   

3.
在一些“业余记者”(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内的通讯员们)写出的新闻报道中,存在着“报喜多、报忧少”的现象。对此,有一种看法,认为主要是通讯员们怕“得罪人”,不敢大胆揭短,不敢讲真话。其实,关键原因(恕我直言)还是各单位有关领导的“把关”。大家知道,为了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各通讯员等秀才们写出来的报道,是要经过本单位有关部门领导的审查,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的。不得不承认,许多“报忧”的“揭短”之作就在这一关被“把”住  相似文献   

4.
读报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篇新闻稿署着记者、通讯员的名字,可文中出现的却是“记者看到”、“记者了解到”、“记者注意到”之类的字眼,似乎整篇都是记者的作为,无意中把通讯员给“丢”了。类似这种不经意间“丢”通讯员的例子还真不少,大报小报都有,小报相对较多。有些记者采访写稿,喜欢把自己摆进去。有时为了给读者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真实性,不少记者还采取目击式、现场随机调查的方法,这没有什么可非议的。但不要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去采访的不是你一个人,当地的通讯员大力协助你,有时甚至拿出了初稿。他们对此…  相似文献   

5.
有位通讯员呼吁:请记者不要给通讯员出“难题”。这个“难题”,不是指记者交给通讯员的难度较大的采写、调查任务,而是指利用与通讯员之间的工作关系,为个人办私事。这位通讯员是在一个市级局办公室当秘书的,他身兼数家新闻单位的通讯员,与不少记者、编辑较熟,近些年来遇到这类“难题”不少,多是有关记者、编辑亲朋的人事调动和安排之类的事。不办吧,情面难却,也怕影响工作关系;办吧,又实在为难,非力所能及且不  相似文献   

6.
自《枣庄日报》1980年诞生至今,我几乎一直从事报纸群众工作,担负着通讯报道网络建设及通讯员的管理、培训等任务,与广大通讯员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熟知他们的思想、工作情况,体会到其甘苦喜忧。随着近几年许多单位的领导愈来愈重视新闻宣传,使得一些专职通讯员越来越感到困惑,思想上、工作上产生不少压力。单位领导要求他们上稿“多多益善”,报纸又要求他们多写好稿,使他们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才好。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在进一步加强对通讯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采写水平,并发挥群工部门的桥梁作用,努力沟通通讯员与其单位领导思想认识的同时,积极引导通讯员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个关系,使不少通讯员在迷惘中走出误区,逐渐适应和掌握了做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71770部队连年被济南军区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其报道组先后有5名同志被上级机关“挖”走。该部宣传股股长孙吉龙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部队领导给钱、给物、给点子分不开的。他们与通讯员同唱新闻报道一首歌,给通讯员增添了动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通讯员园地     
我写“百味人生” 人有七情六欲,又有悲欢离合。近几年,不少报刊开辟了生活版或生活专栏,给通讯员开辟了新的写作阵地。  相似文献   

9.
据报载: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离休后,当上了《健康报》的通讯员。他写的《北京医学院专科学校开学》一稿,编辑想在“通讯员”之前加上“特约”二字,可崔月犁执意不允。读完这则消息,笔者想到领导写稿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问题出现了好的势头。你看,局长“通讯员”、书记“报道干事”等事迹,经常见于诸报刊。不过,有些通讯员一“当官”就洗手不干了。这些同志担任领导后,除工作忙、时间紧以外,还有一点就是不能正确对待个别人的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有一位报道员向我诉苦说,现在通讯员写批评稿很难,特别是写批评顶头上司的稿子更难。他说他们乡的领导每逢上级机关来人,必搞大吃大喝;自己满腔愤慨,就是不敢写,怕写了领导给穿小鞋或丢掉饭碗.此类事情我也曾遇到过,但也没敢去写。请问,对这类事情,我们通讯员应该怎么办?又该怎样写呢? 辽宁北镇县安春英安春英同志: 你反映的情况很实际,的确,通讯员对写批评与自己无利害关系的人和事的稿件。还愿意去写;但一遇上自己的“顶头上司”的劣迹或本单位的“家丑”,就不敢写了,这其中的苦衷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作为通讯员——人民事业的积极分子遇到该批评的而不  相似文献   

11.
某编辑为帮助通讯员,使其稿件顺利过关,给通讯员出这样的主意:找找报社某某领导,请请某某主任…… 类似的情形,在一些新闻单位并非“新闻”。个别编辑、记者传授的这种“歪经”,乍看起来人情味十足,实际上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在,不少单位对宣传报道工作非常重视,领导的“胃口”也越来越高,他们对通讯员写的“豆腐干”已不满足,三番五次地指令专兼职通讯员写大稿、发表长篇通讯,其结果往往使通讯员深感难以承受这种压力。懂行的人都知道,企业基层通讯  相似文献   

13.
谢顾问:领导提出“结合工作搞报道,工作报道双丰收”的要求,这无疑是对的。可是也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单位工作上去了,而通讯员没有能使经验见报,于是便招来战士们对通讯员的埋怨,甚至说我们“没本事”“不争气”。面对种种埋怨,我们通讯员应当怎么办呢?84806$队孙回孙回同志:你们领导上给通讯员提出的“结合工作搞报道,工作报道双丰收”的要求是对的,你们作为通讯员,应当把它当作一个努力目标。当某个单位工作上去了而报道落后了时,不妨先检查一下自己:是自己没有看到工作成绩强报了,还是稿件没写好没被报社采用,如果…  相似文献   

14.
在去年10只下旬举办的《陕西农民报》通讯工作学习会上,咸阳市某区的一位通讯员不仅被所在乡政府领导用车送来会场,而且乡上领导还亲自买了一部照像机,光闪光灯就花了一百五十多块钱!见此,笔者与其他学员无不为这位同行能够享受到这样的殊遇而感到高兴。欣喜之余,笔者又有了忧虑:这个乡的领导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是真的支持通讯员写稿呢,还是为了让这个通讯员以后好给他们吹,甚至把一说成二?!据闻,也确实有一些须导很“重视”通讯工作,可在他们的“重视”下,却只允许你种“花”,不准  相似文献   

15.
南阳县黄台岗乡领导为通讯员办实事。乡里给每位骨干通讯员订了《新闻爱好者》,又要求各村、各学校给本单位通讯员订刊物。全乡有61位通讯员每月能看到《新闻爱好者》。乡里为通讯组配备写作室,订7种报刊,还提供必要的用具和费用。乡领导经常给通讯组提供新闻线索,副书记李新献提供的关于党员双联系活动和抗旱保秋中的线索,连续在新闻单位发稿多篇。副书记李勇跃提供的“李德奇试种无核桃成功”的材料,成  相似文献   

16.
要说这个世界还存在什么没有限制的事的话,恐怕也只剩下想了。“精鹜八报,乙游万仞。”“我才知多少,将与风云而骈驱”。你尽可以海阔天空地想吧,随心所欲。这不,话刚说到这,我便想起一档子事来:给自己写本书,给通讯员写本书。 这不是做白日梦吧? 我到设计院那年,领导说:“给咱做个通讯员吧。”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心想:不就是写稿吗,小菜一碟。可是一轮到见真“章”的时候,便糊涂了,写出的东西说是通讯不是通讯,说是散文不是散文,非驴非马,投出去犹如石沉大海。无奈,只好找书来读。什么《新闻写作知识》,什么《新闻采访学》,什么《我怎样做记者》……书就读了不少,就是不顶用。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去请教一位老通讯员。他说:“写报道嘛,主要靠实践,吃透两头,多跑、多记、多写、多练。”你还别说,他这招还真灵,第二年我便发了38篇稿件,名列陕西电力系统通讯员榜首。 那么,大多数通讯员为什么都觉得新闻书籍读了不解渴,学了用不上呢?我经过多年的思考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新闻采访和写作是一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仅  相似文献   

17.
常听到基层通讯员诉苦说:“写稿出力不讨好,领导不支持群众有意见,不如搁笔改行道。”这是通讯员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个别领导,部分群众对通讯报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一位爱好业余写作的好友写了一篇稿件。我阅后,认为稿件有些松散,文字不够洗练,字迹比较潦草,建议他再反复修改后(?)写一遍,他却不以为然地说:“嗨!下那么大功夫干啥,反正编辑还要把关。”闻之,我不禁为他这种马虎态度而遗憾! 诚然,通讯员寄往新闻单位的稿件被采用时,碥辑是要修枝剪蔓、精雕细刻,严格“把关”的。但是,作为通讯员将“矛盾”都交到编辑部,是很不足取的。我国历史上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  相似文献   

19.
《新闻知识》在华县受到了广大通讯员的喜爱,在1988年,全县数十名骨干通讯员不约而同的都订了《新闻知识》,县委通讯组还给年度优秀通讯员奖订了30份全年《新闻知识》,通讯员高兴的说:“这奖品发到了咱心上。”县委通讯组每年都把《新闻知识》的发行与学习组织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在今年经费非常困难、不少报刊减订2/3的情况下,《新闻知识》在华县的发行量却在增长。县乡30多名民政工作通讯员达到了人手一份。一些乡镇领导、部门领导也订了《新闻知识》。这些不通搞  相似文献   

20.
“我做新闻工作几十年,过去哪见过这样的情况!”。不久前,一位老通讯员这样对我说。他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某单位想宣传一位新闻人物,派人专程从千里之外的豫南赶到首都一家报社,花掉近600元,在报上发了一条不过千字的消息;再一个是,有些单位通讯员,为了坚持自己那套“不跟编辑‘拉近点’,就别想中‘彩’”的理论,竟为让公家掏钱买“贡品”而与领导争吵不休,甚至嚷嚷要甩手不干通讯员这行当了. 送稿真有学问?这不得不提醒人们注意.据了解,光首都几家大报每天就有不少送稿者从外地而来。少者几人,多到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