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壬,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相似文献   

3.
改变以教为主的预设性策略,采用以学为主的非预设性策略已经成为新课改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对语文教学的文学类阅读来说,更有利于采用这种策略。确实,这种策略更有利于变教师的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合作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重知识的传递向重人的发展转变。但采用这种策略是否意味着完全不需要教师的预设呢?笔者认为,在采用非预设策略的教学模式的课堂上更需要教师的更多的教学准备,甚至不妨对重点的引导也预设一下。  相似文献   

4.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之作,据清人方世举推说,当在中唐“宪宗(805—821)之世”(转引自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其时,藩镇割据对抗中央,成尾大不掉之势。而河北三镇泸龙、魏博、成德)不受李唐政权节制.为害尤烈。为与朝廷分庭抗礼,三镇军阀延揽人才招募豪杰.扩张其独立王国的势力。怀才不遇之士,为谋求出路.应召投身军阀幕府者往往而是。董邵南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出行河北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其散文气势奔放 ,有如长江大河 ,结构严谨 ,文字简净而流畅 ,语言特别丰富 ,至今还有很多成语为人们所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也有版本题为《送董邵南序》)是公认的佳作 ,全文仅 15 1字 ,布局曲折缜密 ,言外见意 ,耐人寻味 ,曾被多种古文选本收录。初中语文新教材第四册已将其选入课文 ,供初中生阅读。为了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中首先应向学生讲明两点 :一是董邵南是何许人 ,为什么要去河北 ;二是韩愈对董邵南去河北的态度如何。董邵南是韩愈的朋友 ,到长安考进士 ,连续几次都考不上 ,韩愈曾就…  相似文献   

6.
【导读】古诗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不仅是因为它言简意赅、意境深远,还因为其中很多诗篇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单元就安排了多篇古诗文名篇,意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积累文言语汇。因此本期选编了此单元中的3篇,呈现了相关教学设计,希望以点带面,从一个单元出发和教师们一起探讨古诗文教学的方法。《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虽然不在此单元之列,但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教材中,此文与《马说》一起被编排在“韩愈短文两篇”中,对理解韩愈作品有很大帮助,同时此文以“朗读——研读——比读”为主线的教学过程也为我们教学古诗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7.
从文章的题目看,韩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应是为送董邵南游河北作的送别赠序,但细思之,又有不同情味。其一,当时的河北是藩镇割据的地方,韩愈坚决主张削藩平镇,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因而在他看来,若有人跑到河北去投靠藩镇,那就是“从贼”,必须鸣鼓而攻之。其二,韩愈为了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很希望朝廷能够招揽人才,但在这一点上朝廷使他大失所望。所以他在许多诗文中,都替自己与他人抒发过怀才不遇的感慨。他有一篇《嗟哉董生行》的诗,也是为董邵南写的,诗中小序有这样的语句:“县人董生邵南隐居行义于其中,刺史不能荐,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  相似文献   

8.
王继红 《中学文科》2007,(12):145-145
苏洵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论及韩愈的文章时谈到:“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抑遏蔽掩,不使自露”八字下得极准,从《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下简称《送》)中可见一斑。[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赠序是古代议论文的一种。它不同于一般书籍前面用以介绍说明的“序言”。赠序作为亲友临别赠言,多含有劝告、教导、勉励之意,往往针对某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写作对象明确,多用夹叙夹议  相似文献   

10.
李平 《学语文》2003,(2):8-9
韩愈是我国文学史上“文起八代之衰”的散文大师,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导者之一。他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是散文,而“序文”又是他散文中别具一格的珍品。韩愈的长文内容丰富,说理透彻,气势捭阖;就是几百字的短文也同样写得曲折多姿。《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以下简称《送董序》)就是一例,全文只有151字,却言简意赅,情真意切,有一唱三叹之妙。  相似文献   

11.
广文曾生,来自南丰,人太学,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有司敛群材,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虽有魁垒拔出占之材,其一累黍不中尺度,则弃不敢取。幸而得良有司,不过反叹嗟爱惜,若取舍非己事者,诿日:“有司有法,奈不中何!”有司固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课文《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全文仅151字,句句意味深长,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感人至深。读罢,让人不由得不佩服此文结构之巧妙和韩愈用心之良苦。金圣叹曰:“送董邵南往燕赵,却反托董邵南谕燕赵归朝廷。命意既自沉重,用笔又极顿折,看他只是百数十余字,凡作几反几覆。”(金圣叹  相似文献   

13.
14.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韩愈为密友董邵南写的一篇赠序(时董邵南将赴河北藩镇处谋职)。赠文虽有留董生之意,然而表意含蓄,且“留”的理由也不充足。因此,笔者认为,还有一个横在韩愈面前的难题,使他即便用尽智慧,极尽雄辩之能事,也无法说服董生留下来。  相似文献   

15.
韩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一篇千古传颂的佳作,其行文多迂回曲折,用语宛转含蓄,初中同学读这样的文章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阅读提示”语),会有不小的难度。这是一篇赠序,是韩愈赠给其友董邵南  相似文献   

16.
韩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一篇千古传颂的佳作,其行文多迂回曲折,用语宛转含蓄,初中同学读这样的文章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阅读提示”语),会有不小的难度。这是一篇赠序,是韩愈赠给其友董邵南的。为读懂此文,先得了解“序”这种文伴以及作者写作此文的背景。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与韩愈皆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放在一起不是为了比较而分出高下,而是通过辨析以达到更加了解的目的。本文选取柳宗元《送薛存义之任序》与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两篇赠别序为例,细析柳文之精能、韩文之变化。并从思想内容、写作风格、语言等方面辨析韩柳的异同,以求达到对二人更加深刻的理解层次。  相似文献   

18.
诗文一道。在儒者为末务。诗以适性情,文以辞达意,如是已矣。初未尝争工拙于尺寸铢两间,故论者未可以诗文之工拙而定其人之品,亦未可以其人之品而定其诗文之工拙也。  相似文献   

19.
【原文再现】 祭恩师邵守义 郭锐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阴阳兮相隔,复生死兮永诀。乍秋风兮萧瑟,又秋雨兮凄迷。恩师驾鹤兮远游,何其痛心兮疾首。松江滔滔兮呜咽,  相似文献   

20.
<正>洞仙歌⊙李元膺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予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无后时之悔。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杨柳于人便青眼。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北宋诗文家李元膺这首词,通过描写早春的梅与柳,意在提醒人们及早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