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础学科的知识内容是对人类社会实践的概括和归纳,学科体系是对社会事物和自然事物概括的结果,其自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意义,学科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认识和理解学科理论对事物进行抽象性的概括,这种教育过程其实也就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应分阶段培养学生对事物相对性意义的认识能力、对事物进行分解的能力、搜集和认识事物表面现象的能力、对事物进行理论概括的能力、正确处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的能力和综合使用各种表述方式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2001年高考科综合能力测试(天津卷)的基本特征是:第一,综合的思想贯彻于整个试卷之中;第二,综合考查的目的在于对学生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但跨学科综合试题,仍属于低层次综合水平。科综合试卷中历史试题在命题操作中值得商榷的问题主要有:试题中教材外知识问题;试题的科学性问题;试题的超纲问题;试题内容过于集中的问题等。希望今后综合能力测试,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综合素养和创造精神的正确指向。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的发展充满了机遇、挑战和希望,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都取决于人们自身的素质,增强人的自身素质才能在社会中得到很好的发展。在高校历史教学中进行学科渗透及文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对问题综合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个人素质,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跨学科渗透教学,指在某一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自觉、有序、有意、有机地将其他的学科的知识、概念、观点联系融会,使之渗透相关学科的交叉知识,编织综合知识能力。这种跨学校渗透的教学方法,对开阔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形成知识优化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研究(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回顾高考改革的经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考试科目的变化多与宏观的教育、招生体制改革有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观念的变化,而考试内容的变化并不完全以考试科目的变化为依据,它主要反映了学科能力要求在考试中的操作。事实上,无论考试科目怎样变化,考试内容的改革始终以探索能力考查为其基本线索,这也是应对考试科目改革的唯一途径。综合考试科目的推出是为了适应拓宽基础和通才教育的需要,并不意味着学科教育的削弱或变形,相反,它强化了学科教育的基础性和科学性。因此,综合科目考试只能是对学科能力提出更高、更精确的要求,而不是降低了学科能力要求或者出现什么新的能力要求。考试中心制定的“综合能力测试目标”实际上是对各科能力要求的一个宏观概括和全面体现,各科能力要求在其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内容。总而言之,注重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科的能力水平,以前、现在和今后都是适应考试科目改革的核心。当然,综合科目考试要求体现各科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性,这只要在各科教学中注意引导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搞什么综合教学。作个比喻,学科是井,综合是渠,井深才有水,有水才成渠。舍井而求渠,岂非缘木求鱼。我以为解决综合科目考试的办法只有十二个字:加强学科教学,提高综合意识。下文选编了有关专家对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的阐述,读者可从中体会。  相似文献   

6.
从近两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看,试题的编制基本上贯彻了以学科内综合为主这一命题原则。学科间的综合虽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基本上属于“拼盘式”综合,其难度也比学科内的综合要低一些。  相似文献   

7.
为了适应新时期经薪社会的发展以及相关“综合索质”人才的需求,教育部推出了“3+X”综合科目的考试。理科综合考试从内容上增加了应用性和能力性题目,侧重考查了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打破了传统的学科观念,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意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从根本上讲,它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索质的考查。面对这一举措,经过两年的思考和实践,摸索出了一些复习的思路和对策与师生们交流。  相似文献   

8.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是分别或同时对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门学科基础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的综合测试,试题的呈现形式是学科内综合和学科间综合。守恒是联系学科内各部分知识和学科之间知识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之一,是解答理科综合试题的重要切人点。掌握和运用守恒思想与方法是应对理科综合测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王睿 《天津教育》2001,(6):46-48
一、综合科目考试立足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育部在高考改革方案中指出,高考命题的原则之一是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意思是指考查的知识和内容在教学大纲内,但强调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即应用能力的考查。由此可见,综合科目试卷的命题将立足于考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考查其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基础的。学习基础知识不是简单的获取知识,而是为了知识的提取和应用。因此要求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知识点认真教学,突出知识重点,抓住主干,使学生形成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学生只有…  相似文献   

10.
2000年首次在江、浙、吉、晋四省试行“3 X”综合高考,测试进一步加大对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特别是综合、创新能力的考查。作为理科综合之一的化学学科,如何面对新的挑战?如何把学科教学与综合能力培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这里,本人从化学学科基础知识教学人手,谈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合性是地理学基本特点之一,一个现实问题的解决常需要多种知识的能力;新一轮高考改革愈来愈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渗透,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是战胜高考的关键。一、地理学科内综合1.综合能力培养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在高三地理复习中,从掌握“三基”到构建知识网络结  相似文献   

12.
初三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知识的综合,逐步成为中考理科综合命题的热点。这类试题借鉴了高考理科综合试题的特点,打破学科界限,采取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方式,突出考查学生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知识的综合能力和联系实际、创新思维的能力。解题时,不仅要驾驭化学知识,还要善于迁移应用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它山之石,攻己之玉。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综合学习”受到国内外教学界的广泛重视,本就小学语教学实践与收获,粗浅地探讨有关“综合学习”与“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卢巍 《山东教育》2004,(8):28-29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考科目设置和内容改革应进一步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要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1999年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决定实施“综合科目”考试。“综合科目”考试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其用意不仅仅在于为高校选拔具有全面而又宽厚的基础文化知识的、综合能力强的优秀高中毕业生,还在于引导基础教育沿着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轨道前进。  相似文献   

15.
理科综合题,打破了传统的学科观念,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向跨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查迈出了步伐。这种题往往显示出多样性的综合特色。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灵活地思考问题悬解这种题的关健。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考综合能力测试的全面推进,试题综合性的特点渐趋突出,跨学科综合的比重将不断加大。因此,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进一步加强。一、科跨学科综合能力释意。科跨学科能力,是指综合运用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知识,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将学科知识重组、整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高考都把史、地、政综合在一张“文综试卷”中,考查的是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仅政治单科就可视为经济、哲学、政治三大常识的小综合。所以,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科间特别是学科内知识有机地结合是很必要的。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融会贯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基础学科的知识内容是对人类社会实践的概括和归纳,学科体系是对社会事物和自然事物概括的结果,其自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意义,学科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认识和理解学科理论对事物进行抽象性的概括,这种教育过程其实也就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应分阶段培养学生对事物相对性意义的认识能力、对事物进行分解的能力、搜集和认识事物表面现象的能力、对事物进行理论概括的能力、正确处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的能力和综合使用各种表述方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综合与实践课一直是容易被忽视的一部分,有的教师不是跳过这部分内容,就是简单地讲授,缺乏让学生探究思考的活动过程。综合与实践课可以发展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值得重视。在教学综合与实践课“怎样滚得远”时,教师在了解现状、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并大胆创新展开探索,同时借鉴其他学科的实践经验,能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20.
基础学科的知识内容是对人类社会实践的概括和归纳,学科体系是对社会事物和自然事物概括的结果,其自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意义,学科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认识和理解学科理论对事物进行抽象性的概括,这种教育过程其实也就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应分阶段培养学生对事物相对性意义的认识能力、对事物进行分解的能力、搜集和认识事物表面现象的能力、对事物进行理论概括的能力、正确处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的能力和综合使用各种表述方式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